北师大杨帆:做教育科技生态的“连接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3 16:43 2

摘要: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区属国有企业,深耕教育科技领域。创新中心数字业务部部长、海淀区数智教育商会秘书长兼北师大MBA校友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帆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并未直接从事教育,而是从空间服务的运营者和教育企业的孵化者出发,逐步演进为教育

从空间服务的运营者和教育企业的孵化者出发,创新中心逐步演进为教育科技行业的创新实践者。

文|胡嘉琦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这个素有“中国教育创新硅谷”之称的地方,汇聚了一批教育科技创业公司,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就落户于此。

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区属国有企业,深耕教育科技领域。创新中心数字业务部部长、海淀区数智教育商会秘书长兼北师大MBA校友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帆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并未直接从事教育,而是从空间服务的运营者和教育企业的孵化者出发,逐步演进为教育科技行业的创新实践者。”

01

教育与科技的融合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前身为中关村数字物流港,2014年,在海淀区政府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推动下,正式转型为聚焦互联网教育的创新生态平台。此举顺应了国家新兴产业政策及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

杨帆向记者表示,中关村数字物流港曾是电子产品卖场。如今,创新中心转型后,紧密结合“教育+科技”的理念,整合海淀区的教育资源和IT技术优势,打造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孵化链条,为创业者提供从基础服务到加速孵化、行业赋能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比如,创新中心的一层设有樊登书店,创业者在这里能接触到有经验的教育投资人和同行;孵化器主要面向早期教育创业项目,为项目团队提供公共办公空间。以创新中心的MOOC创业港为例,它可以为早期项目提供全面的办公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免费创业辅导。

加速器为教育科技企业提供几十甚至上千平方米可供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的独立办公场地,配置政策、辅导、融资、人才和市场等关键资源。

创新中心始终把前沿科技作为驱动创新的引擎,专门成立了“元宇宙教育实验室”,着力探索如何借助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性更强的教育场景。

2024年,伴随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快速迭代,创新中心进一步将两者深度融合,创造出更智能、更具互动体验的教育平台。

如今,创新中心不仅具备孵化功能,还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比如业务对接和品牌打造,同时具备投融资对接的金融助力功能,逐步发展成集孵化、服务、金融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换句话说,创新中心帮助教育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拓展资源、发现机会、搭建圈层。

杨帆介绍,创新中心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规模型企业,另一类是小而美的创业企业。对于规模型企业,创新中心不仅提供资源对接,还通过深度合作,帮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明确方向,探寻新的市场机会。以橙啦教育为例,这家企业最初专注考研教育,历经近十年在平台的孵化与迭代,从传统的考研业务转变为在线职业教育,最终成为互联网职业教育大平台。

对于小型创业企业,它们多在特定区域深耕,以“小而美”的独特模式服务市场。创新中心自孵化阶段起便给予支持,既提供业务规划指导,也给出市场拓展建议,帮助它们稳步成长。以教育机构“研学猫”为例,该公司最初从亲子沙漠研学旅行业务切入,在创新中心的平台上与创新中心团队成员共同打磨,不断优化业务方向,精准响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杨帆表示,“通过创新中心的平台提供的前沿市场信息、对接资本和专家资源,公司从最初的研学服务商,成长为中国研学旅行职业教育的领军企业。”

02

平台化服务与“陪跑”机制

在杨帆看来,教育行业不只有培训,还包括为教师、教育信息化、学生等不同群体服务的多种业态。他所在的平台最乐见的结果是能助力更多教育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成为标杆。

在杨帆看来,创新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平台型的运营模式。与传统的产品型公司不同,创新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和大数据,为创业企业提供支持。

目前,创新中心的服务体系现已升级为“3大平台、7个模块、36项服务”。新的服务体系精简了之前的“3大平台、14个模块、72项服务”。 杨帆向记者解释, 缩减服务并不是减少服务,而是希望更聚焦、更务实。过去强调“什么都能做”,反而难以深耕。通过精细化服务,创新中心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还能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与成长。

“36项服务”涵盖公司全生命周期需求,主要包括工商代办、财税代理等基础服务;品牌活动、行业资源对接服务;金融和产业生态链接服务。服务背后是创新中心11年积累的成熟体系和专业团队的支撑。 而这种精细化服务能力已成为创新中心的核心壁垒,甚至有许多外地政府和园区专程来考察学习。

创新中心除全职的核心服务团队之外,还连接着50多家经过严选的专业服务商。

无论是教育还是科技领域的创业者都纷纷入局。以近期备受关注的“杭州六小龙”为例,虽然它们并非全部聚焦教育,但强脑科技(曾在创新中心办公)和宇树科技等企业的业务中都有教育板块。

尤其是宇树科技,不仅推出了通用型机器人,还研发了专属教育型机器人,充分表明教育科技创业并不只局限于教师群体,科学家、工程师等多方力量也正通过技术,共同驱动教育创新。

此外,创新中心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既依靠具体指标,也高度重视服务反馈。通过系统地记录服务过程数据、收集创业者与团队的反馈意见,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机制。

首先,创新中心确立了“先定标准,再比服务”的核心原则:必须先制定一套清晰、可衡量的服务标准,才能在后续合作中客观评估各团队的表现与差距。其次,为了保障标准得以贯穿始终,中心投入大量资源构建企业文化和标准化服务体系,确保所有合作方在同一框架下运作。在初期筛选环节,中心从3至5个候选团队中,严格按照既定标准择优录取,仅保留表现最为出色的团队。这样的机制不仅为教育创业者提供了持续且高质量的服务,还在竞争与比较中激励服务团队不断创新与自我提升。经过11年的反复检验与淘汰,中心最终打磨出一套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核心问题的成熟服务体系。

为了让合作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创新中心以合作模式为不同企业提供服务。自2014年以来,该中心楼宇内已孵化项目约400个,每年在孵项目数量在100到130家左右,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企业群体;数智教育商会作为另一重要平台,每年商会为200到300家企业提供服务。

在这些企业中,由于服务团队数量有限,创新中心会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合理拆分与分配。例如,有些服务项目覆盖100到150家企业,而像金融服务这类比较细分的领域,在400家企业中可能真正需要的只有5家,创新中心则针对这5家企业提供专门的支持。这种模式既能保证服务的精准性,又促进了服务团队与企业之间的高效互动与共同成长。

在组织架构上,创新中心也进行了调整,不仅注重基础服务,更从商业管理角度出发成立了多个创新部门,各部门带队下沉一线了解市场需求,利用中关村平台和政府关系优势收集并分发信息,“陪跑”相关企业一起拓展市场。

随着创新中心“陪跑”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教育科技企业开始快速发展并拓展市场,提升了服务效果和并扩大了市场份额。杨帆期待,未来创新中心的科技服务收入将大幅超过基础服务收入。

在他看来,教育行业的未来不仅依赖于单一的产品创新,更在于产业的整合与升级。通过平台型思维,创新中心帮助更多的创业者从产品层面跃升到产业层面,从而成为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

如今,无论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还是各地的区域产业集群,都已涌现出许多垂直生态平台。这些平台无论是依托实体空间还是纯线上运营,都在重塑传统孵化器模式,将其逐步演变为深度融入产业、链接上下游资源,并全程陪伴创业者成长的新型孵化平台。

作为教育行业的深度参与者,杨帆以“连接+组织”为核心优势,和创业者们一起经历行业发展阶段,带领平台上的企业共同成长,推动行业进步。

03

以“连接+组织”为核心优势

回顾过往职业经历,杨帆坦言自己正是从教育创业者身份转型而来。自2012年投身创业,历时八年,他先后深耕早教、幼小衔接、课后服务、科学教育与研学等多个细分领域。2021年,他加入当前的平台,而这一转折的契机,源于2020年在北师大攻读MBA的学习经历。

杨帆对记者说:“北师大MBA的经历对我影响深远:首先,它让我看到身边有许多比我更优秀的人,也激发我不断思考如何帮助他们,从而构建起真正有效的人脉网络;其次,它带来认知上的突破。我意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也能形成长期的正向循环。担任班长和联合会主席期间,通过为同学排忧解难、搭建资源对接,不仅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也重构了我的‘连接力’。”

在随后的职业发展中,这份“连接力”不断拓宽边界。不论是早期组织的俱乐部,还是如今运营的“商会”,杨帆的做法始终如一:帮助创业者梳理需求、链接资源,借此建立起一个基于信任的社群体系。这种信任并非利益交换,而是源于真诚地付出和坚持。正如他所言,“帮别人和让别人帮你,是两条平行线。只有不带回报期待地去付出,才能收获真正的影响力与回报。”

当记者追问,这样的付出是否牺牲了个人时间时,杨帆只是坚定地摇头。他认为,时间管理的核心在于“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值得的事上”。无论是帮助他人、与朋友沟通、陪伴家人,还是专注于方案研究与自我成长,只要它们有价值,就值得全力投入。或许一天之内难以见效,但365天的积累,终将带来收获的果实。

杨帆坦言,自身的韧性并非天生,小时候还曾被贴过“三分钟热度”的标签。直到进入北师大MBA的课堂,他才慢慢明白:坚持与深耕,并不一定是专攻某项技能,而是在自己的优势里深深扎根,使其成为最大的竞争力。对他来说,那就是“连接”和“组织”。因此他决定将这份天赋细细耕耘,把这种天赋做成一种专业。

在此基础上,杨帆又进一步将自己的思考付诸行动,他发起了“创增长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致力于帮助创业者从聚焦“产品思维”迈向更高维度的“产业思维”。

俱乐部的服务对象可大致分为两类:创业者与企业家。俱乐部每周举办的沙龙形式丰富多样:有直击痛点的主题演讲,有直面案例的深度剖析,也有激发思维碰撞的小组讨论,所有环节都紧扣“破解现实困局”这一核心。

随着俱乐部的顺利运行,杨帆对未来创业趋势及创业者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在杨帆看来,“在AI时代,真正能长期发展的创业者,一定不是只停留在产品层面,而是能看到整个产业逻辑、能整合生态资源的人。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不一定拥有核心技术,但能通过平台型思维和产业视角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也正是创新中心最希望赋能的方向,陪着创业者们一起往前走,让他们变得更强,也让平台的价值在连接与服务中不断放大。”

来源|商学院7月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