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瓦良格号,是后来辽宁舰的“基地船”。外壳在前,系统在后,改装再成军。它给中国海军开了一个头,让那句“没有航母”的历史停在过去。瓦良格在被买回来的那会儿,还是个半成品。动力不在,武器也不在。这恰恰是它能被拿下的关键。要是满配、可用,别说价钱好不好谈,根本谈不拢。
中土两国在瓦良格号过境这件事上,没有发生过金钱交易。钱没给,船却还是回来了。
瓦良格号,是后来辽宁舰的“基地船”。外壳在前,系统在后,改装再成军。它给中国海军开了一个头,让那句“没有航母”的历史停在过去。瓦良格在被买回来的那会儿,还是个半成品。动力不在,武器也不在。这恰恰是它能被拿下的关键。要是满配、可用,别说价钱好不好谈,根本谈不拢。
公开资料里,一位有军旅经历的香港商人徐增平,成了那笔交易的实际操盘手。时间卡得很准。苏联解体,俄罗斯刚立起新牌子,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都在震荡里缓不过气。很多军工库存、在建项目被迫甩卖,瓦良格就在这股潮里被抛出来。1996年前后,徐增平开始接触,和乌方拉关系,喝酒交朋友,做足人情的功夫。对方问用途,他给的理由是做一条海上娱乐的大船。港澳的海上游乐圈子本就热闹,这个理由不突兀。谈判推进,钱落地,交易成。账面上,2000万美元,一船钢铁外加重达几十吨的技术资料,打包给你。
花钱买到,不等于花钱就能开回家。真正的难题,在海上。怎么拖,走哪儿,谁点头,谁说不行,哪个港口让停,哪个海峡说不能过,每一个问号都不轻。拖航的技术,中国交通系统的专业队伍很熟。时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接过这单活。救捞局不是第一次拖航大型舰只,此前还拖过几艘航母,专业能力没大问题。让人焦虑的,是各国的“通行证”。
瓦良格看着像军舰。哪怕它只剩个壳,外形上仍然是军舰。军舰通过别国的海峡和港口,绕不开安全和主权的问题。在那个时点,土耳其这一关,最难。申请打出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连续四回被驳回。船队在土耳其近海晃来晃去,时间一拖,就到2001年春天,继续拖到秋天。海上等批文,等着等着,风起来了。风大到拖船没法动,补给也扛不住。油、水、食物,全是硬指标。
协调再协调,终于找到愿意出动的直升机,往海上送给养。执行任务的是位高龄飞行员,几十年飞行经验摆在那儿。任务风险确实高,可一听到是为瓦良格保供,还是接了。直升机冲进风里,那一趟,救了线上的人,也稳住了这条船的命门。
土方的态度,并不柔软。现场沟通的气氛,很能说明问题。对方列了二十条条件,说要按这些做,才让过。具体条款没有公开披露,中方也给过回应,这种程度的要求没法全部照单。这事就卡住了。
等到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终于拿到通行的许可,开始向马尔马拉海方向移动。为了把这段路走稳,船队雇了三国的拖船。其中一条荷兰籍拖船,定位是顶在前面,帮着大船顶风前行。理想状态是齐心协力,现实却常常掉链子。夜里,船队速度慢得可疑。检查完力量分配,发现那条该发力的拖船,居然把自己当成“挂件”,让前头的船带着走。拖航这样的工作,力的方向、大小很讲究,一艘偷懒,整队都拖泥带水。
指挥船上喊话没用,宋家慧把安全措施系紧,就地跳转,换船。登上那条拖船,一线船员是菲律宾籍。职业懈怠,一眼能看出来。把问题摆清楚,纠正操作,重新把力顶上去。速度回到正轨,窗口期稍纵即逝,海况说变就变,能过一段是一段。
瓦良格穿过爱琴海,转进海峡,战战兢兢,一步步挪。大船不怕慢,就怕停。不停,拖着走,就有希望。到了2002年3月3日,这艘曾经的半成品,停在了大连港。那一刻,很多人松了口气。这一路,天有不测,海上更是许多意外,人为的曲折也不少。它还是回来了。
十亿美元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线索并不复杂。第一,土耳其确实是最大障碍。拒绝四次、长时间滞留、补给告急,紧张氛围肉眼可见。公众容易把“强硬”与“索要金钱”划等号。第二,二十条条件,细节没有公开,这种“信息真空”,天然滋生想象空间。有些传播者开始做推理,认为“没法答应”的条件,大概指的就是巨额费用。第三,土方的放行,缺少面向公众的解释。检查完一轮,就让过。没给外界一个充分的理由,围观者更容易用“花钱摆平”来填空。最后,土耳其在一些国际议题上的谈判风格,被习惯性地贴上“讲条件”的标签。这种既有印象,与瓦良格卡在海峡的画面叠在一起,传言就更显“合理”。可惜,这份“合理”,不等于真实。
事实就摆在那里。关于过境,双方没有发生金钱交易。能过关,是综合作用:专业团队对船体、拖航方案做了整改;外交层面的沟通持续推进;安全评估一轮又一轮做完;各项文件、证明、技术参数,一摞摞摆齐。换句话说,这是把能做的事全做了,把该尽的努力全尽了。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一笔“过桥费”。
那位被记住的老人——72岁的飞行员。很多人看到这个节点,都有一种朴素的敬意。海上任务危险性很高,不是一次壮举能概括的。这种“把生命扣在一件事上”的气质,正是很多工程能走到终点的原因。瓦良格回家的故事里,像他这样的人不少。有人盯技术,有人盯气象,有人盯手续,有人盯拖缆负荷。海上的每一个小时,都有人在算风险、算时间、算窗口期。
瓦良格的回归,是艘空壳变战舰的开头。后续的改装、试航、定名、入列,才是真正漫长且硬核的阶段。今天回头看,辽阔海面上那条被拖行的大船,其实更像一场国家意志的公开课。它告诉你,很多事并不靠一个“神秘大手”去拨动,而是靠一层又一层的专业主义、耐心和系统性把它做成。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