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二黄的传播者武大脚(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1:31 3

摘要:民国十八年,关中年殣,社会黯淡,各项事业皆都破败。二黄跟秦腔一样,处境艰难,关中二黄艺人大多回陕南求生,不能回陕南的,就艰难自存。户县秦腔老艺人“胆大红”王德义原本领有秦腔戏班,在户县周至兴平各地演戏,这个时候也处境不佳,他就把戏箱卖于本县忠圣秦腔俱乐部班主张

民国十八年,关中年殣,社会黯淡,各项事业皆都破败。二黄跟秦腔一样,处境艰难,关中二黄艺人大多回陕南求生,不能回陕南的,就艰难自存。户县秦腔老艺人“胆大红”王德义原本领有秦腔戏班,在户县周至兴平各地演戏,这个时候也处境不佳,他就把戏箱卖于本县忠圣秦腔俱乐部班主张忠,带领一家人购房居住于西安城里西马道巷10号,收徒自乐,伺机东山再起。

随着灾难的舒缓,关中慢慢开始苏醒。

民国二十年(1931)不满足现状的王德义先帮助女婿王安奎自建了二黄庆义社,自己则组建了秦腔庆义社。

王安奎是陕西淳化县人,属于关中较早接触汉调二黄的那批人。庆义社是继鸣盛社后关中二黄的核心演出广体,它以鸣盛社演员为主,在附近各县招生,培养出了“子”字辈的二黄演员如刘子俊、冯子才、邵子福、董子杰等,都是此后关中二黄的主力。

同一年,泾阳人陈月亭在西安创办西安剧社,为秦腔、二黄混合剧社,著名演员高功茂、李步林、梁德琪、王朝鉴、王朝民、刘金荣、赵守中等人在这个剧社都有演出经历。

但是,随着秦腔的不断壮大,其本土优势日趋明显,二黄在关中就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退。

西安剧社不到一年就散班了事。庆义社也很无奈地经常去陕南演出,最后于安康三合班合并。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于咸阳的民意社是关中二黄最后的回光。这个剧社以演二黄为主兼演秦腔。鸣盛社的山鸣岐是这个剧社的招牌演员,张秋兰、李镇俗、王明华、华启民、王集荣、曹集中、刘道生等人都在这个剧社有演出经历。不到一年民意社解体。

解放初,一帮二黄爱好者集合了散落各处的鸣盛社、庆义社艺人组建了大众剧社,志在恢复,怎奈大势已去奈如何,不到三年,这个剧社也只得各自散去。

虽然陕西省戏曲学校也曾组建过汉调二黄班,也只是有心之举罢了。

由武大脚把汉调二黄由陕南带到关中,经历了不平凡的六七十年,最后到底只得退居陕南。

汉调二黄的这段经历已经证明,并非本土的皮黄腔在关中严重水土不服。对此,后来的程砚秋、尚小云诸二黄巨擘没有清醒认识,他们积极在关中推广另一种二黄京剧,最终也是难以落地,只能无可奈何。

无论如何,陕西戏曲应该记住武大脚,一位为了二黄辛勤耕耘的女戏曲活动价。毕竟她推广到关中的二黄击大促进了秦腔艺术的规范化、文雅化,是催生现代秦腔的重要力量。

来源:秦之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