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是如何发迹的?赌徒出身,无才无德,只因他是杨贵妃的堂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3 16:15 1

摘要:唐玄宗在位时期,提拔并重用杨国忠的事情,深受后世的诟病,他原本只是一个无才无德的落魄赌徒,靠着和杨贵妃拥有一点族亲关系,得以有幸见到唐玄宗。

唐玄宗在位时期,提拔并重用杨国忠的事情,深受后世的诟病,他原本只是一个无才无德的落魄赌徒,靠着和杨贵妃拥有一点族亲关系,得以有幸见到唐玄宗。

然而,杨国忠这么一个无才之辈,刚一进入朝堂就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最终成为了唐朝权倾一时的宰相。

有的人说,如果没有杨国忠,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爆发,因为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就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号发起的叛乱。

那么,杨国忠究竟是怎样走向发迹的呢?唐玄宗为什么要重用他呢?

不可否认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国力确实达到了唐朝历史的巅峰,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危机。

前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改革弊政,肃清吏治,使得唐朝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不仅百姓的生活富足安康,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蒸蒸日上,史称“开元盛世”。

按照常理来说,这么一个盛世王朝,国家的财力应该不成问题,为什么还会出现财政危机的现象呢?

总的来说,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府库空虚,国家的财政储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

由于战争、宫廷消费和官员俸禄等方面的开支不断增加,国库逐渐变得空虚,使得朝廷在应对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第二,收支失衡,财政收入远远不敌财政支出。

随着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规模的扩大,朝廷需要支付大量的俸禄和军费,同时还要满足皇室贵族的奢侈生活,朝廷的开支也在不断增加。

第三,土地兼并极其严重,税收来源受到了很大影响。

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而贵族、官僚和富商通过各种手段实行土地兼并,使得原先颁布的“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纷纷逃亡,导致朝廷的税收减少。

第四,唐朝多次对外战争,致使军事开支庞大。

例如,唐朝对吐蕃、契丹等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频繁发生,这些战争就需要大量的军费进行维持,包括武器装备的制造、士兵的饷银、粮食的供应等等。

不仅如此,唐玄宗在宫里的生活也是十分奢靡,还让人修建富丽堂皇的兴庆宫,并且在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修建了一条夹道。

除此以外,唐玄宗在后宫的妃嫔众多,子孙也多,他为此设置了十王院、百孙院等等,光是侍女就达到了八千人以上,无形之中也为朝廷增加了一笔巨大的开销。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唐朝在“开元盛世”的光环之下形成了财政紧张的困境。

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也为杨国忠的得势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条件。

杨国忠原名叫作杨钊,他是杨贵妃的族兄,利用这层裙带关系,他逐渐深受唐玄宗的器重,一度官至宰相,成为了杨氏一门当中地位最为显赫的男性。

此外,杨国忠的舅舅也是鼎鼎大名,他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之一的张易之。

杨国忠曾经是一个赌徒出身,爱好赌博,爱好喝酒,在老家蒲州完全就是一副市井混混的形象,人见人厌,狗见狗烦,街坊邻居看见他都会绕着走。

而且,爱好赌博的杨国忠在赌桌上也是十赌九输,不仅把家里输了个倾家荡产,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由于在老家混不下去了,于是杨国忠就跑到西川(如今的四川中西部一带)从军当兵。

或许是憋着一口气想要咸鱼翻身,杨国忠还真的在军队里混出了一点名堂,被调往新都县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官,负责管理屯田方面的事务,也算是小有成就。

在新都县任职的那段时间里,杨国忠巴结上了当地的一个土豪,后来跟随人家混到了扶风县(如今的陕西扶风)。

然而,杨国忠这个人为了升职更快,每天只是想着怎么取悦上级,他的上级认为他不是一个正人君子,不愿跟他为伍,经常寻找机会对他进行打压和排挤。

就在杨国忠的升职之路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一个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个人就是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之所以要对杨国忠伸出援助之手,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他看到了杨国忠身上的潜在价值。

而这个“潜在价值”就是,杨贵妃成为了唐玄宗身边最宠爱的一个妃子,而杨国忠身为杨贵妃的堂兄,日后必定能够倚仗杨贵妃的光环在朝廷取得一番作为。

因此,鲜于仲通认为,现在自己伸手拉杨国忠一把,一旦日后他能够获得权势,必定不会忘记这份旧情。

鲜于仲通这么做,也算是为自己的一种长期投资。

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十分赏识鲜于仲通,于是就任命他为采访支使。

章仇兼琼在蜀地任职期间,把蜀地治理得有井有条,同时他还是乐山大佛的首先开凿者,但是乐山大佛前后一共修建了长达九十年的时间,直到他卸任都没有完工。

尽管章仇兼琼深受唐玄宗的信赖和器重,但是他却和当朝宰相李林甫之间的关系不和,他也担心会遭到李林甫的打压。

于是,章仇兼琼找来了鲜于仲通进行商量对策。

章仇兼琼认为,自己有必要在长安城里寻找一个靠山,而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生长于蜀地,她的许多族人也都在蜀地,是否能够可以利用这层关系靠上杨贵妃。

当章仇兼琼把这个想法告诉鲜于仲通之后,鲜于仲通当即回答说:“我可为你求得一人,他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钊(杨国忠),派杨钊去长安疏通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

很快,鲜于仲通就把杨国忠找了过来,带往章仇兼琼的府邸拜见。

杨国忠嘴皮流利,能言善辩,章仇兼琼见到他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推官。

不久之后,蜀地按照往年的惯例,要向唐朝的国都长安(如今的陕西西安)进贡当地生产的一种丝织品,叫作“绨”,而在进京上贡的队伍当中就有杨国忠的身影。

临出发前,章仇兼琼亲自给杨国忠送行,还给他下达了一些秘密任务。

杨国忠跟随进贡队伍刚一抵达长安,他就按照章仇兼琼的吩咐来到杨家的府上一一进行拜见,而且每去一家,他都会献上章仇兼琼赠送的金银珠宝和贵重礼品。

章仇兼琼这么做,也是在为自己疏通关系。

而章仇兼琼的钱也没有白花,杨家人得到了好处,自然在唐玄宗面前替他说了不少好话,而且还在唐玄宗面前大力推荐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

由于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所以对她的族人也是高看一眼,并且亲自召见了杨国忠。

对于杨国忠来说,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召见,简直就是鲤鱼跃龙门,这可是一个让普通人可以一步登天的大好机会。

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唐王朝之中,即使杨国忠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但是他又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和才华,想要谋取一个好的官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跟唐玄宗见面的时候,杨国忠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唐玄宗说得十分高兴。

于是,唐玄宗认命杨国忠为金吾兵曹参军,他正式在长安站稳了脚跟。

唐玄宗

此时的唐玄宗正在面临着国家财政吃紧的问题,而杨国忠之所以能够在日后飞黄腾达,也是跟这件事情密切相关。

杨国忠曾经是一个赌徒出身,还管理过屯田,他身上就养成了一个优点,那就是“算账特别快”。

公元745年的一天,杨国忠在跟唐玄宗下蒲的时候,因为计数较快,唐玄宗对此十分欣赏,还拍着他的肩膀夸赞了一句:“你就是一个好的度支郎!”

站在一旁的杨贵妃听到这句话之后,对唐玄宗说:“皇上,既然您说他是一个好的度支郎,那您就让他当一个度支郎,您看好不好?”

既然杨贵妃开口说话了,唐玄宗真的让杨国忠当了度支郎。

所谓“度支郎”,就是度支郎中,属于户部里面的官员,官衔为从五品,主要负责管理户部的财政计算。

自从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之后,杨家的权势开始在长安蒸蒸日上,但她毕竟是一介女流之辈,许多事情都不便抛头露面,而杨国忠毕竟是她的族人,可以让杨国忠出面办事。

就这样,在杨贵妃的帮助下,杨国忠在短时间内就当上了从五品的官员,也算是跻身于高官的行列了。

后来,唐玄宗又任命杨国忠身兼给事中、御史中丞、专判度支等十多个职务,相当于把朝廷的财政大权交给了他手里。

唐玄宗之所以要对杨国忠委以重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让他帮朝廷的用度广开财源;二是让他对抗当朝宰相李林甫集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唐玄宗才把杨钊的名字改为杨国忠。

起初,李林甫只是把杨国忠视为一个新崛起的新贵而已,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而且坚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压住这个新贵。

眼看杨国忠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器重和信任,李林甫开始对他进行拉拢,企图将他拉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中。

面对李林甫的拉拢,杨国忠内心深知,李林甫身为宰相,位高权重,势力遍布整个朝野,目前以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李林甫,甚至在许多事情上还要依赖李林甫,于是选择跟李林甫进行合作。

杨国忠和李林甫合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皇甫惟明事件”。

皇甫惟明当时是一员守卫唐朝西北边疆的大将,身上的官职是陇右节度使,后来又兼任河西节度使,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被李林甫和杨国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唐玄宗在位的中期,他除了任用杨国忠这样的外戚重臣之外,还在朝堂之上培养起了另外一股势力,那就是镇守边关的大将集团。

因此,唐玄宗经常召见镇守边疆的大将,让他们回到长安兼任要职。

而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就是其中的一个......

皇甫惟明之所以被李林甫忌恨,是因为他跟太子李亨之间的关系很好,而李林甫曾经因为拥立寿王李瑁当太子的事情得罪过太子李亨。

李林甫担心的是,如果太子李亨将来继承了皇位,会不会拿自己开刀?

为了以防后患,李林甫时刻想要扳倒太子李亨,他终于从皇甫惟明身上找到了机会。

皇甫惟明身为一个守卫边疆的大将,手握重兵,他平日里却和太子李亨走得很近,太子和手握军权的大将经常保持密切联系,这就深深触动了唐玄宗那颗敏感的神经。

李林甫看透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皇甫惟明和太子李亨之间的坏话。

而皇甫惟明是武将出身,性格耿直,他也时常向唐玄宗上奏,指责李林甫弄权朝政,甚至建议皇帝罢免李林甫的宰相之位。

于是,李林甫就派人日夜监视皇甫惟明的一举一动,还真抓住了一些把柄。

公元746年正月十五日,长安城内的百姓都在忙着度过元宵佳节,街上张灯结彩,异常热闹,太子李亨骑着马走出了东宫,来到了大街上凑凑热闹。

李林甫派去的探子发现,太子李亨先是见了刑部尚书韦坚,然后又去见了皇甫惟明。

随后,韦坚又和皇甫惟明约在一个道观里见了面。

除了刑部尚书以外,韦坚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太子妃的亲哥哥,也就是太子李亨的大舅哥,他是太子李亨的坚定支持者。

韦坚在朝堂上的地位如日中天,时刻在挑战李林甫的位置,这让李林甫十分警惕。

李林甫知道,唐玄宗向来讨厌朝中大臣和道士有所往来,而这次韦坚和皇甫惟明还在道观约见,必定是在密谋什么事情,这正是将他们一起铲除的大好时机。

于是,李林甫就把这件事情汇报给了唐玄宗,还给韦坚和皇甫惟明扣上了一个“意图谋反”的罪名。

唐玄宗一听恼羞成怒,当即下令把韦坚和皇甫惟明逮捕入狱。

不仅如此,由于太子李亨先后跟他们两人见了面,因而也牵涉到了太子李亨。

尽管韦坚和皇甫惟明已经入狱,但李林甫却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意图谋反。

小人就是小人,没有证据,那就捏造证据。

李林甫暗中勾结了一批党羽,去给韦坚和皇甫惟明罗织罪名,其中就包括杨国忠在内。

然而,在“皇甫惟明事件”当中,杨国忠义无反顾站到了李林甫一边,甘心帮助李林甫办事,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杨国忠虽然是章仇兼琼打入长安城内的一个楔子,是用来对抗李林甫的,但他知道,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而且自己是初来乍到,还没有实力跟李林甫进行对抗,只能顺着李林甫的意思来办。

除此之外,杨国忠也需要在唐玄宗面前表现自己,多积累一些功劳,才能在朝廷站稳脚跟,以便在日后当上更高的官职。

杨国忠这个人,论文采,他只是算得上粗通文墨,论武功,他更是一窍不通,可他在办案上面却是非常积极。

杨国忠在“皇甫惟明事件”当中的积极表现,《新唐书》中有着明确记载:

“逮系连年,污蔑被诛者百余族,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李)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意。”

杨国忠深知,李林甫想要利用“皇甫惟明事件”扳倒东宫的太子李亨。

更有甚者,李林甫还没有下达指令,杨国忠就开始主动搜寻关于扳倒太子李亨的所谓证据。

对此,李林甫对于杨国忠的表现非常满意,甚至越来越欣赏这个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国忠了。

然而,当李林甫及其党羽正在为韦坚和皇甫惟明捏造罪名的时候,而且这些罪名都在指向东宫的太子李亨,唐玄宗虽然有意借助此事敲打一下太子李亨,但是他并不想颠覆太子李亨的储君地位。

眼看李林甫呈递上来的证据都在指向太子李亨,唐玄宗及时按下了刹车键。

在《旧唐书》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杨慎矜希林甫旨,引王鉷为御史中丞,同构大狱,以倾东宫。既帝意不回,慎矜稍避事防患,因与鉷有隙。”

起初,时任太府卿杨慎矜和杨国忠一样,帮助李林甫积极搜罗罪名,想要借助“皇甫惟明事件”扳倒太子李亨。

但是,杨慎矜的嗅觉比较敏锐,他知道,他们罗织的这些罪名,唐玄宗也不会轻易相信,而且唐玄宗也没有打算想要废掉太子李亨,于是他选择与李林甫和“皇甫惟明事件”保持距离。

尽管如此,虽然太子李亨依然保住了太子的位置,但是却给韦坚和皇甫惟明安上了一个“离间君臣”的罪名,从而被发配到了外地。

来源:闲来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