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暑期档 “哑火”,没人看长剧了?短剧成了 “救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9:46 2

摘要:办公室里的 “剧荒” 像传染病一样蔓延 ——“最近在看什么?”“《知否》重刷第三遍,会员还没到期。”“乡村爱情,凑活看。”“没剧看,刷了二十集‘新媒体女工穿越撕渣男’的短剧。”

办公室里的 “剧荒” 像传染病一样蔓延 ——
“最近在看什么?”
“《知否》重刷第三遍,会员还没到期。”
“乡村爱情,凑活看。”
“没剧看,刷了二十集‘新媒体女工穿越撕渣男’的短剧。”

往年暑期档的 “爆剧狂欢”,今年彻底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抱着老剧当 “精神食粮”,或者一头扎进短剧的 “电子快餐” 里。

谁还记得 2019 年的夏天?《陈情令》刚播完,“忘羡” CP 的热搜挂了整整半年,腾讯视频的超前点播赚了 1.56 亿,连 QQ 音乐的原声专辑都卖了 3200 万。

2018 年的《延禧攻略》更狠,爱奇艺会员拉新 1200 万,广告收入 2.5 亿,“魏璎珞” 成了全民话题,连于正都翻了身。

那时候,暑期档是 “顶流诞生季”:李易峰靠《古剑奇谭》走红,肖战王一博凭《陈情令》封神,秦昊用 “爬山名场面” 从 “便宜演员” 变成 “实力派”。

每一部爆剧,都是 “印钞机”—— 会员、广告、周边、演唱会,样样能赚钱。平台像押宝一样,把大 IP、顶流演员往暑期档塞,生怕错过了 “吸金旺季”。

今年的暑期档,用 “圈内热闹” 形容最贴切:
古偶剧《书卷一梦》加了 “穿书”“反套路”,可观众说 “还是三生三世那套”;
悬疑剧《以法之名》奔着《狂飙》去,结果评分从 8.9 跌到 6.9;
《凡人修仙传》压了一年才播,影迷急得要命,可播了之后没掀起水花。
连往年的 “爆剧套路” 都不管用了:流量演员 + IP + 热搜,观众根本不买账。

为什么?因为长剧的 “节奏”,跟不上时代了

套路化严重:古偶还是 “三生三世”“仙凡恋”,悬疑还是 “反转 + 埋线”,观众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腻了;制作周期长:一部长剧从立项到播出,动辄 1-2 年,等播的时候,“姐弟恋”“女性主义” 都成了 “过时梗”;观众注意力碎片化:现在的年轻人,哪有时间坐下来看 40 集的长剧?短剧每集 10 分钟,爽点密、节奏快,刚好符合 “地铁上刷、吃饭时看” 的需求。节奏快到 “喘不过气”:《猝死新媒体女工穿越》第一集女主葬礼,第二集复活撕渣男,第三集和男主定情,每 10 分钟一个爽点,比长剧的 “慢热” 强多了;制作周期短 “现炒现卖”:短剧从剧本到播出,只要几个月,能跟上最新的 “梗”—— 比如 “女性独美”“反 PUA”,长剧根本比不了;适配 “竖屏 + 三倍速”:年轻人用手机刷剧,竖屏短剧更符合观看习惯,三倍速播放也不影响剧情,长剧的 “横屏 + 慢节奏”,成了 “劣势”。

连爱优腾这些 “长剧老大哥”,都开始做短剧了:优酷的《念念有词》上线 5 天播放量破 10 亿,腾讯的《小日子》用短剧试水,效果比长剧好。

其实,长剧的问题,出版业、电视台都经历过 ——当时代节奏变快,“慢” 的东西,就会被 “快” 的取代
但长剧不是没希望。比如古偶加了 “女性主义”(《繁城之下》),悬疑贴了 “现实向”(《沉默的真相》),只要能贴合观众需求,还是能出圈。
只是,搭顺风车的日子过去了。以前靠 “IP + 流量” 就能爆,现在得靠 “创新 + 共鸣”。

恍惚中,我想起小时候的暑期档:
抱着西瓜,对着电扇,和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还珠格格》《康熙王朝》;
安徽卫视的《放羊的星星》,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夏天的 “固定节目”。
那时候,日子很慢,剧很长,连广告都觉得 “有意思”。
现在,日子变快了,剧变 “短” 了,可我们对 “好故事” 的需求,从来没变过。

今年夏天,你在看什么剧?是长剧的 “慢热”,还是短剧的 “快爽”?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
毕竟,不管是长剧还是短剧,能让我们 “沉浸式” 的,都是好剧。

(以下是 3 位网友的真实观点,看看你站哪边?)

@小夏:“长剧太磨叽了,短剧 10 分钟就能看完一集,适合我这种‘没时间’的人。”
@阿杰:“还是长剧有深度,短剧像‘快餐’,吃完没回味。”
@菜菜:“不管长剧短剧,能让我‘上头’的,就是好剧!”

来源:小喇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