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还有多少假专家在坑农骗农 | 新京报快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01:11 1

摘要:看起来非常专业的网络主播,正在热心地为农民解决农业种植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谁能想到,这些人却从未涉足过农业,有的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日,记者接到不少农民朋友的反映,他们在网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

这些骗子的横行,不仅会给农民群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农民的信任。

假农技专家正在“讲课”。图/央视财经视频截图

| 苏士仪

看起来非常专业的网络主播,正在热心地为农民解决农业种植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谁能想到,这些人却从未涉足过农业,有的甚至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日,记者接到不少农民朋友的反映,他们在网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

这些所谓农技专家的短视频账号简介中,几乎都写着“农业大学”“从事农业行业数十年”“免费提供农业指导”“助力三农”等内容;有的还身着白大褂,扮演坐在研究院的专家型主播讲解农业知识。靠着量身打造的人设,这些人侃侃而谈之余,拿起镰刀疯狂“割韭菜”。

打着助农的旗号,干的却是坑农骗农之事,假专家背后是真套路。而从报道看,其最终还是为了卖货:在这些农业专家达人的短视频作品中,有不少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肥料、农药的内容。对这样的乱象,有必要依法依规加以打击。

现实中,这些所谓的农技专家们所造成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于不少农民而言,由于其文化水平不高,对假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差,因此容易轻信这些一本正经在短视频中讲解所谓“种地小妙招”的专家,久而久之,难免上当受骗。

况且,农业种植不同于其他行业,一旦上当受骗,其所带来的危害不是短期内能消除的,几乎是以农民一年的收成为代价。而报道也显示,这些假专家宣传的所谓“网红农资”遭到了农民朋友的吐槽,根本没有宣传中那样好用。可见,其所带货产品质量之差劲。

同时,其所谓的“种地小妙招”看起来也极度不靠谱。在所谓专家的视频中,一些小妙招的原料是食盐、白醋、味精、啤酒这些常见的调料和饮品,经过达人专家们简单配比,就摇身一变成了能除草、杀虫、增产的小妙招。这样粗糙的手法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除了会给农民群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破坏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之外,这些骗子的横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农民的信任。利用人设的包装,获取农民信任,进而加以坑骗,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后果,让真正的农技专家反而无人信任。这必须引起农业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警惕。

成规模的假农技专家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背后无疑有机构的影子。这些专家达人橱窗中推荐的产品,大多挂在一家名为“祥禾农资总店”的店铺中。据该团队成员介绍,祥禾农业是一家通过签约、孵化农业达人,以达到销售农资目的的农业电商团队,其旗下有1000多个账号。

对这样由机构主导,通过造人设、博流量、演剧本等手段欺骗公众的账号,必须加强执法联动,依法依规及时予以打击。有关部门的治理工作不妨以这些机构为切入口,以雷霆手段对骗子形成震慑作用。

在此之余,也要加强官方农技推广渠道建设,让真正的专家占领农民的屏幕,强化专业信息的供给。

说到底,农民合法权益不容骗子侵害。但一些机构却以此为“业务”,这样的行径不能被容忍。而监管的视野也不妨投向更多角落,追问一下:究竟还有多少一窍不通的假专家在坑农骗农?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来源:村庄全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