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为什么好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5:42 2

摘要:作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7月25日上映之前已经进行了两轮点映,观众好评如潮,认为本片既没有贩卖历史噱头,也没有歪曲历史,而是如实展现了一场平民的壮举,观众走出影院,感受只有四个字“无语凝噎”。

河南日报记者 杜军 实习生 薄余丰

作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7月25日上映之前已经进行了两轮点映,观众好评如潮,认为本片既没有贩卖历史噱头,也没有歪曲历史,而是如实展现了一场平民的壮举,观众走出影院,感受只有四个字“无语凝噎”。

纵观近期的热映影片,如果说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是与职场打工人的深度共情,姜文导演的《你行!你上!》是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於水导演的《浪浪山小妖怪》是一曲无名之辈的赞歌。那么,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是用人民的视角,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揭露了历史真相。

时间往回倒,影史上有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比如陆川的《南京!南京!》、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以及外国人拍摄的《拉贝日记》《黄石的孩子》。和这些电影相比,《南京照相馆》真正展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在面对暴行时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

这么一部从小小一方照相馆切入,来反映历史大事件的影片,是如何获得观众好口碑的?

真实历史的类型化叙事。本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影像。在改编主旋律重大历史题材方面,主创人员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口号先行,以至于故事性薄弱,无法吸引观众;二是容易往“神剧”方向走,虚构太过,与历史不符。改编文艺作品历来遵循“小事不拘,大事不虚”的原则,从这个角度上看,《南京照相馆》在遵照历史真实的同时,借助类型化叙事的方法,把“如何传出照片”作为叙事支点,通过“7个人只有2张通行证”的困局设置,展现了普通人面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承担和黑暗时刻的人性光辉。

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天降神力的“大英雄”,也不是一出场就带着主角光环的典型人物,而是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一群生活在街巷里弄的南京市民。虽然他们不是宏大叙事当中的主要人物,但他们才是南京城的主人,代表着南京的喜怒哀乐。在文艺作品中,大英雄的家国大义往往在观众的意料之中,而普通人的民族大义则出乎观众的情理之外,所以本片中,当高叶饰演的电影演员林毓秀说出“从小学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时,观众有极强的代入感,这些人物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以小见大的画面细节。电影中有关胶片的三重叙事让人印象深刻。首先,胶片所承载的影像是日军掩饰罪行的手段,也是我们揭露其谎言的有力武器。其次,片中,作为演员的林毓秀所保存的电影胶片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这部“胶片电影”本身,所传达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警醒。从三个维度对“胶片”进行刻画,也许是“无图无真相”时代,导演对影像最大的赞美。

社交媒体上,本片的台词“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被网友频频提及,充分说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已经入脑入心。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说明,好电影不会被埋没。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