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公众来寻找科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3 15:30 2

摘要:科技志愿服务是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完善资源下沉和赋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引领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校园、厂矿企业,为

【科技志愿风采】

科技志愿服务是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完善资源下沉和赋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引领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校园、厂矿企业,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为进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国科协之声开设【科技志愿风采】专栏,讲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进典型风采,为强国建设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

随着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的脚步日益临近,各地科普热潮渐起。讲台上,一位身穿白大褂、戴着护目镜的外籍专家拿起一朵娇艳的玫瑰花,小心翼翼地浸入-196℃的液氮罐。几秒后取出,他轻轻一拍——花瓣瞬间碎裂成冰晶,如同烟花般散落。“很冰很冰!很脆很脆!”台下的孩子们惊呼起来。

这是发生在衢州市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启动仪式上的一幕。而被学生称为“戴博士”的英国化学家戴伟(David G. Evans),已在中国耕耘科普15年。他的短视频账号“戴博士实验室”更拥有超过千万粉丝,单条实验视频播放量破1500万次。

据悉,“未来化学家”科学传播项目由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戴伟教授团队领衔,联合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项目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势,形成“学术委员会指导+科普中心实施+志愿服务支撑”的三级服务体系,自2020年8月启动以来,足迹覆盖衢州、上海、武汉等全国20余座城市,累计开展超400场沉浸式科普志愿活动,包括300余场炫酷化学实验秀、100余场趣味动手实验及20余场科技前沿讲座,精准触达超百万中小学生,通过激发青少年对化学的探索热情,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


打造化学“游乐场”
“未来化学家”的奇妙工具箱

项目团队深知:科学普及需要打破“高冷”标签。2022年,研究院整合资源成立科普中心,组建由30余名科研骨干和研究生构成的科技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主题实验活动。他们的“科学魔法箱”里装满了经过验证的“吸睛利器”:“液氮玫瑰花”与“大象牙膏”。戴伟团队设计的“液氮实验秀”,让玫瑰花在超低温下脆化碎裂,直观展示物态变化,而“大象牙膏”(过氧化氢与催化剂的剧烈反应)则用喷涌的彩色泡沫点燃全场惊叹。

生活化实验降低参与门槛。戴伟曾在超市里,用碘酒和淀粉演示果蔬维C检测——滴入碘酒后,维C含量高的果蔬汁液迅速褪色,引来大量围观。“科普是针对公众的,要深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去。”他说。

新华小学四年级学生何俊豪在动手实验后兴奋地说:“终于知道妈妈为什么用洗洁精洗碗了!”而类似反馈在覆盖20万人次的300余场活动中已成常态。

戴伟教授和团队用独特的方式让在座的学生们置身于一场跨越年龄、身份的化学盛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以及探究新知的热情。

戴伟说道,“科学无国界,要让孩子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现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不能完全依靠我们白头发的化学家,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精英,依靠谁呢?就依靠你们,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一位化学家的到来,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化学的种子,从此怀揣着梦想,向着化学的海洋启航。

他还反复强调,思维要开放,不要等公众来寻找科学,而是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从学术沙龙到短视频,从实验台到节目舞台,科普影响力的本质是“连接力”——连接科学与生活、专业与大众、传统场景与新兴媒介。通过打破学科边界、重构传播形式、深耕互动体验,让科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而是触手可及的思维工具,这才是扩大科普影响力的终极答案。

荣誉墙上的“勋章”
戴伟与“未来化学家”的深耕之路

2025年4月,在浙江省科协和衢州市科协的联合推荐下,“未来化学家”项目斩获中国科协“最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这一荣誉的背后,是项目团队与衢州市科协的深度合作:通过科协系统的精准科普需求对接机制,科普团队多次深入衢州等地的偏远学校,为资源匮乏地区儿童打开科学窗口。而项目灵魂人物戴伟的故事,本身便是一部跨文化科普书:“我小时候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一个是中国。”戴伟说,十几岁时,他就开始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订阅介绍中国的刊物,那是他当时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大学毕业后,戴伟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任教。1987年,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召开,戴伟受邀与会。“那是我期待已久访问中国的机会。”戴伟说,那次中国之行,他去了苏州、杭州、上海,亲眼观察中国,实地了解中国,有了中国朋友。“也从那时起,我开始用磁带自学汉语。”此后,戴伟几乎每年都来中国几趟,旅游、开会、访学、作学术报告。“每次来中国,我都能感觉到,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

戴伟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坚信中国有着美好的未来。1996年,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到中国发展。那一年,应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段雪教授邀请,戴伟到北京化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01年,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05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1年,一位朋友邀他为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讲课。戴伟用国际化学年资助的1000美元购置实验器材,带着研究生每周往返郊区学校。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许多高中生三年未做一次实验,觉得化学枯燥——这不该是科学的模样。”

“科学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戴伟常对欢呼“哇”的孩子说:“科学家必须问‘为什么’。”他设计实验从不止于炫技,比如“黄瓶子实验”(摇动瓶子液体,使液体呈现“黄→红→绿”的颜色变化),旨在引导孩子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原理。


“魔法”永不落幕
播撒热爱,点亮未来

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的“未来化学家”项目,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科学园丁”。它不满足于只是灌输知识,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场场奇妙的“化学冒险”,让孩子们在欢笑和惊叹中,亲手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探索的乐趣。

项目所获的荣誉,是社会对这群科技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最高嘉奖。而比奖牌更珍贵的,是孩子们眼中被点燃的好奇光芒,是动手实验时那份专注的神情,是心中悄然种下的那颗名叫“热爱科学”的种子。

戴伟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未来化学家”这个精彩的舞台,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科学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符号,它可以是液氮里绽放的冰晶玫瑰,是瓶中变幻的奇幻色彩,是亲手创造出的奇妙泡沫。他们播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世界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少年时的化学冒险到化工实验室的科研突破,从孩子们心里埋下的科普火种到未来某个改变世界的发明……“未来化学家”项目,正是这条长链中最关键的催化剂。

当项目团队带着褪色的荣誉证书继续奔赴科普的下一站,他们正在书写一个更宏伟的方程式:这场关于化学、关于热爱、关于志愿精神的“魔法”,永不落幕。

撰稿:王子扬

责编:胡安妮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