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紧紧围绕“菜篮子”工程,凭借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区域品牌、推动三产融合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山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6万亩,带动3.2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近年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紧紧围绕“菜篮子”工程,凭借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区域品牌、推动三产融合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山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6万亩,带动3.2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创新机制:激活村民增收“动力源”
景东县精准发力,创新推出“28”“163”“45451”三种利益联结模式,充分激活蔬菜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民从产业链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
“28”模式突出示范引领作用。由村集体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建设20%的核心示范基地,统一推广优良品种与标准化种植技术,辐射带动农户发展80%的连片种植区。企业负责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及技术培训,村集体则承担协调土地流转与田间管理的任务,利润按照企业20%、村集体80%进行合理分配。文井镇文窝村依托该模式,成功建成500亩辣椒示范基地,辐射周边8个村寨发展辣椒种植4000亩,农户亩均增收超过3000元。
“163”机制着眼于规模扩张。明确村集体以组织协调和政策对接占股10%,企业以物资投入和市场渠道建设占股60%,农户以土地入股和劳务投入占股30%。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涵盖萝卜、鲜食玉米、香椿等20余个品种,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77家。
“45451”模式聚焦精深加工环节。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种植农户、产销合作社按45%、45%、10%比例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景东绿源冬季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该模式,带动500余户农户种植加工型辣椒,企业专注深加工与外销,农户亩均分红超2000元,合作社年服务费达80万元,形成“种植有保障、加工有利润、销售有渠道”的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筑牢蔬菜品质“防护墙”
景东县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传统种植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坚实支撑。
在种植端,引入智能育苗温室,大力推广穴盘育苗、嫁接等技术,育苗成活率从70%提升至95%,年培育优质菜苗1.2亿株,可满足全县80%的种植需求。同时,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养分含量,精准调控灌溉施肥,实现每亩节水30%、节肥25%,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在加工环节,建成8条蔬菜初加工生产线,配备自动清洗、分拣、包装设备,鲜菜处理效率提升3倍,损耗率从20%降至8%。针对外销需求,引入真空预冷技术,使蔬菜保鲜期延长至15天以上,为蔬菜远销北京市、上海市等一线城市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景东蔬菜产业技术服务站,年开展技术培训50余场,培训农户3000余人次。
品牌引领:奏响市场拓展“奋进曲”
景东县聚力打造“景东无量鲜生·好山好水好菜”区域公共品牌,以“标准化种植+多元化营销”双轮驱动,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严格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对20个主导品种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的“四统一”管理机制,12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构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品质保障体系。
营销渠道构建“线下商超+跨境出口+电商直播”体系。2024年,景东蔬菜成功进入国内20余家大型商超,年销售额达3.2亿元;通过磨憨、打洛等口岸出口多个国家,出口额达7600万元;借助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年线上销售额突破0.8亿元。
三产融合:延伸产业发展“价值链”
景东县推动蔬菜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构建“种植—加工—物流—文旅”全链条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加工端培育16家全产业链企业,开发脱水蔬菜、腌制辣椒、蔬菜脆片等10余种加工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从15%提升至30%,产品附加值提高2至3倍。物流体系同步升级,建成2万吨冷链仓储中心,配套20辆冷藏运输车,实现“田间—冷库—市场”全程冷链保障,物流成本降低18%。
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打造文井镇蔬菜采摘园、漫湾镇农耕体验区,推出“采摘+美食”研学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有效带动餐饮、民宿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从田间地头到远销海外,景东县蔬菜产业已形成“模式稳根基、科技提品质、品牌拓市场、融合增效益”的发展闭环。景东县将持续深化模式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拓展融合路径,让“无量山下的好菜”香飘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来源:普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