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童真守护已是短剧行业必答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14:42 2

摘要:近期,《选个纨绔当爹,养成皇帝就好了》《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等萌宝短剧热度不断攀升。5岁孩童奶声奶气模仿大人议事,学龄儿童用童言“智斗反派”,此类剧情让《选个纨绔当爹,养成皇帝就好了》单月播放量突破10亿次,两部剧集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5亿次。萌宝短剧一跃

天津日报记者 刘茵

近期,《选个纨绔当爹,养成皇帝就好了》《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等萌宝短剧热度不断攀升。5岁孩童奶声奶气模仿大人议事,学龄儿童用童言“智斗反派”,此类剧情让《选个纨绔当爹,养成皇帝就好了》单月播放量突破10亿次,两部剧集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5亿次。萌宝短剧一跃成为新“流量密码”,但也暴露出背后被商业逻辑驱动的产业现状。当流量经济“撞上”纯真童年,这究竟是内容创新的风口,还是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

情感经济催生萌宝短剧热潮

萌宝短剧的走红,本质是对社会情感需求的精准回应。成年人对理想亲子关系的向往,催生出“云养娃”的情感代偿需求。《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中,被收养的7岁女孩萧绾绾用孩子气的坚持,带领同门兄弟姐妹面对困境的设定,恰好填补了现实中“鸡娃焦虑”的心理空缺。

“60%的观众是35岁至50岁女性,她们多处于子女升学关键期或空巢初期。”制片人汪芹观察到,短剧里的萌宝更像“情感联结载体”,满足着人们对“没有矛盾的亲子关系”的想象。平台算法则加速了这类内容的传播——某平台萌宝短剧专区日均播放量超1亿次,通过识别“童声互动”“亲子日常”等标签,将《天降萌宝爹地跟我一起去摆摊》精准推送给关注亲子领域的用户。

资本的涌入深刻影响着行业生态:合规拍摄前提下,头部萌宝主演日薪可达5000元至10000元,投资300万元的短剧常能在3个月内回本。《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融合银发婚恋与萌宝元素,上线两周播放量破3亿次,印证了这条赛道的商业潜力。

流量狂欢下的童真异化

流量热潮背后,萌宝短剧渐显模式化倾向。“一胎多宝”“萌娃救场”等套路剧情重复出现,部分剧集甚至让8岁儿童说“心机”“算计”等超出其认知的台词。据2025年行业自查报告,15%的萌宝短剧存在此类成人化倾向语言。当童真被转化为流量商品,儿童的自然成长轨迹逐渐被商业逻辑主导,他们的言行不再源于天性,而是成为满足观众期待的表演素材。

过度拍摄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某剧组工作人员透露,曾有剧组为赶进度,让10岁小演员连续3天每日超时拍摄,甚至穿着7.5公斤重的戏服在人工降雨场景中反复拍摄。孩子在候场时显露疲态,相关片段流出后引发热议。针对这一现象,儿童心理专家周洁指出:“7岁至12岁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长期处于‘表演状态’可能导致自我认知混乱。”

AI(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应用更添隐忧。去年10月上线的《婴儿房里的秘密:超能萌宝来袭》尝试通过数字特效呈现AI萌娃角色。该剧以“来自未来的AI萌娃助父逆袭”为设定,其中虚拟孩童形象参与了部分奇幻场景拍摄。虽然尚未完全替代真人,但技术成熟后,“虚拟萌宝”可能成为资本更廉价的选择。

在商业与童真间寻找平衡

行业乱象已倒逼规范落地。去年,针对萌宝短剧领域存在的儿童言行成人化、内容低俗化等问题,主流短视频平台主动加强治理,明确禁止通过编造“商业剧本”打造“网红”儿童,重点清理利用未成年人营造低俗冲突、过度消费童真的内容。

部分从业者开始探索合规路径。有的萌宝短剧剧组与教育机构合作,制定了针对性的儿童拍摄规范:7岁以下单次拍摄不超2小时;台词需经语言学家审核;现场配备专职老师跟进学业。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杨爱君强调:“儿童参演可以是成长体验,但不能成为谋生手段。”这提示行业需细化自律标准——比如禁止未满6岁儿童参与商业拍摄,设置“童真保护顾问”岗位审核剧本。

《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的剧情设计中,女主萧绾绾与反派柳如烟的冲突以“斗智”为主线推进。剧中柳如烟依托系统布局算计,试图夺取机缘,而萧绾绾则凭借儿童特有的直率方式化解危机——例如通过直白点破破绽、用孩童逻辑戳穿谎言等,既避免了复杂权谋的成人化表达,又保留了“反派设局、主角破局”的戏剧张力。这种处理既贴合儿童角色的认知特点,也在冲突呈现中规避了过度成人化的情节设计,减少了对低龄观众的潜在影响。

杨爱君表示,萌宝短剧的未来走向,关键在于能否在商业利益与守护童真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只有当流量的追逐让位于对童真的悉心守护,这类剧集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文化绿洲——毕竟,比冰冷的数据更为珍贵的,是孩子们眼中那片尚未被污染的璀璨星辰,那是他们纯真的象征,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