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现!怀素20幅真迹出土,再现早已失传笔法,原来世人都学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01:06 3

摘要:学习怀素的书法,过去依赖的是拓本。那些从石碑上复制下来的字迹,线条的很多地方其实是看不真切的,笔画的起、收、转、折,常常显得模糊一片。想弄明白怀素用笔的来龙去脉,只能靠猜,靠感觉,总觉得隔着一层东西。

学习怀素的书法,过去依赖的是拓本。那些从石碑上复制下来的字迹,线条的很多地方其实是看不真切的,笔画的起、收、转、折,常常显得模糊一片。想弄明白怀素用笔的来龙去脉,只能靠猜,靠感觉,总觉得隔着一层东西。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因为有一批怀素亲手写的作品被发现了。这些不是后人的临摹,也不是石刻的拓片,就是他当年留在纸上的墨迹。看到了这些,才明白,原来笔画可以那么清晰,每一根线条的来龙去脉都摆在眼前。

20幅怀素真迹

之前大家看到的怀素,是狂放的,是一泻千里的。但在这批新发现的作品里,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怀素。他早年练习写字的手稿,名字叫《效古人草书册》,就混在这些被发现的作品里。这东西,打开了另一扇门。

里面有一部分,写着“效钟元常书”—这是他在学钟繇。你看这部分的字,用笔是圆的,很有劲道。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线,就是那些细细的丝,飘得很轻巧。字的形态有点宽,向两边伸展,带一些扁方的感觉。

这跟我们印象中那个只知道“狂”的怀素,是不是有点不一样?他不是天生就会写那种奔放的草书,他也是从学习前人开始的,一点一点地学,一个一个地模仿。这个学习的过程,现在通过这些手稿,我们能看见了。

还有一部分,写着“效索将军书”,这是在学索靖。索靖的字,气势大。怀素学他,笔画也写得开阔,收笔的时候干净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整个字的架子,上下左右都互相照应着,很有条理。

《效古人草书册》长达3米多,共2000余字

这卷手稿揭示了一个事实—怀素的学习范围很广。他把从东汉末年到他所处的中唐时期,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大师都研究了一遍。他不是简单地抄写,而是把每个人的技术特点拆开来,再组合起来,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手稿里能看到他对崔瑗、杜度、索靖、皇象这些早期草书名家的模仿。还能看到他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就是“二王”—笔法的总结。这些人的风格,有的古朴,有的险峻,有的秀美,他都一一去尝试,去吸收。

这种学习方法,以前只是文献里记载的,现在有了实物证据。这2000多个字,就是他学习过程的实录。里面写的内容,有诗歌文章,也有他对着古人法帖的再创作,书法界管这个叫“意临”。

看这手稿的字,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不单单是草书。有些字的写法,巧妙地把章草和行草的笔法放在了一起。甚至在一些笔画里,还能看到一点点隶书的味道。这就说明,怀素在早期,就在尝试打破不同书体之间的墙壁。

为什么说这次发现是“重磅消息”?因为它可能会改变很多人对怀素草书的认知。长久以来,学习怀素的范本,就是那几件传世的拓本,比如《自叙帖》。但拓本经过了刻石、传拓等工序,损失了太多细节。

现在,有了这20幅原作,情况就不同了。原作上的墨迹,能让我们看到笔锋是如何接触纸面的,墨色的浓淡干湿是怎么变化的,线条的粗细、轻重是怎么控制的。这些是拓本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整呈现的。

打个比方,以前学怀素,像是隔着毛玻璃看一个人跳舞,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和姿态。现在,这块毛玻璃被拿掉了。你能清楚地看到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次呼吸的起伏。

有人说,看了这些真迹,才知道以前可能学错了。这个“错”,不是说方向错了,而是说在细节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因为参照物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够准确。

以后,学习怀素草书的人,就有了一个新的,更可靠的参照。可以直接对着这些高清的真迹墨迹去学,去临摹。这样,就有可能更直接地触摸到怀素草书真正的核心—那种融合了百家之长,又自成一派的笔法精髓。

这不仅是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件大事,对整个书法史的研究也是一次重要的补充。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怀素—一个不仅有后期癫狂的“草圣”,也有早期勤奋、严谨、博学的求道者。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