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网约车观察随机调研了两组数据,一是不同城市滴滴司机的月度抽成情况,二是40位滴滴司机5月、6月的月度抽成情况,两组数据都显示,滴滴平均月度抽成在20%以下。对于这个结果,很多司机表示怀疑,滴滴抽成真的有那么低吗?
前段时间,网约车观察随机调研了两组数据,一是不同城市滴滴司机的月度抽成情况,二是40位滴滴司机5月、6月的月度抽成情况,两组数据都显示,滴滴平均月度抽成在20%以下。对于这个结果,很多司机表示怀疑,滴滴抽成真的有那么低吗?
其实,你翻开自己的订单记录就会发现,滴滴的抽成有高有低,有的时候抽成高一点,25%、26%,有的时候抽成只有百分十几,还有很多不抽佣的订单,但是在社交平台上,经常看到司机晒28%、29%的高抽成订单,很少有人会分享低抽成甚至0抽成和负抽成的订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人们天生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对同等收益的敏感度。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9年提出,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大约是同等收益的两倍。也就是说,失去100元的痛苦感,需要用获得200元的快乐感来弥补。
01
心理层面:人们对“亏钱”更敏感
首先人天生对“亏钱”这种事儿特别敏感。就像你手上有10块钱,突然少了2块,你会很心疼;但如果突然多2块,你可能会觉得“还行,不算多”。这种对“亏钱”更敏感的情况,就叫不对称敏感性。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老祖宗在野外的时候,少了一块肉可能就饿肚子,多一块肉可能也吃不完。所以,大家本能上就会更在意“少”的那一部分,因为这可能影响生存。
司机看到一个订单抽成27%、28%,心里就会想:“这单我少挣了好多钱!”所以会忍不住和别人抱怨,或者在群里讨论。而那些不抽成的订单,司机可能觉得挺正常,这是我应得的,就没那么多人去说。结果呢,抽成高的订单就传得更快了。
02
经济层面:对“损失”更敏感
在经济上,人们对涨价比对降价更敏感。比如,一个东西从10块钱涨到15块钱,大家会觉得太贵了,买的人会少很多;但如果从15块钱降到10块钱,买的人增加得却没那么多。
公司发工资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工资涨了你可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一旦要降薪,相信很多人就不干了,甚至直接辞职。
司机对高抽成订单更敏感,他们会觉得“本应属于我的钱被拿走了”,如果平台不抽那么多我的收入就会更高一点,也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倾诉欲,这种“损失”让他们更在意,所以会更愿意去讨论,传播得也更快。但实际上,司机端收入是按照司机端计价来的,抽成只是结果而已,并不影响司机们的收入。
03
社会层面:对“负面信息”更敏感
在社会里,人们对“坏事”更敏感。大家在看新闻的时候,总是更关注那些“出事了”“出问题了”的消息,比如发生交通事故、人员伤亡,这类新闻的点击率往往比那些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等新闻高好几倍。为啥呢?因为负面事件让人觉得“哇,出大事了”,心里会紧张、好奇,忍不住想点开看看。
网约车行业也一样,司机对高抽成订单更敏感,因为这意味着收入少了,对于司机来说是件坏事,所以,这种订单更容易被传播和讨论,就像大家更爱传播“坏事”一样。
其实,这种不对称敏感性其实是一种本能反应,我们天生对亏钱更敏感、对损失更敏感、对负面信息更敏感。虽然高抽成的订单让人觉得亏,但也要理性看待。平台的抽成是据市场需求进行的动态调节,和大家的和接单习惯、平台奖励都有关系。一单抽成也不能代表整体抽成的情况,所以别光看到亏就抱怨,想想不抽成、负抽成的订单,平台不也在亏本做买卖吗?
抽成是订单完成后的结果,不会影响司机收入。作为司机,我们更需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到手收入。所以,大家不妨多从整体收入角度出发,而非只盯着个别高抽成订单。毕竟,平台的运营也需要成本,司机和平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理性看待抽成,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投入运营,实现收入最大化。与其抱怨,不如多接优质订单,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来源:网约车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