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好作文,都是练出来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23:18 2

摘要:不少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作文写得“仿佛是在打仗”,字词乱窜,语句散架,结构松垮,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干脆不读书吧?”

如果一个孩子一见作文题就两眼发黑,扶墙出走,嘴里嘟囔着“我不配写字”,别惊讶。

这是当代教育体系打磨出来的常规反应,就像大部分成年人看到“公安局来电”时的条件反射一样:

慌,不知所措,甚至怀疑人生。

不少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作文写得“仿佛是在打仗”,字词乱窜,语句散架,结构松垮,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干脆不读书吧?”

其实人家可能刚刚把《笑猫日记》读成了精装收藏本,还能把《昆虫记》的作者名字念成绕口令。结果作文一写,还是词不达意、文不对题、句不成章、逻辑失踪。

你说气人不气人?

但真相其实更简单点:写得烂,不是因为不聪明,是因为没写够。

一、写作不靠悟性,靠手感

有人说:“写作文是靠灵感的。”那你让人家灵感天天准点打卡、不请自来试试?灵感这玩意儿,比前任还难约,偶尔冒头一次,大多数时候不告而别。

靠它写作文,就跟靠买彩票致富差不多,笑死,别想。

作文从来都不是天赋游戏,而是体力活,是一项需要“磨”的活儿。磨语言,磨逻辑,磨情绪,磨到最后,像是在用心跟自己说话。

不是文采飞扬的高产文豪,顶多是个会修自行车的老头,慢悠悠地把零件一个个拆下来,再一个个装回去。

想写好作文,得多读、多背、多写。听起来俗,是吧?

但麻烦你仔细想想,有哪项技能不是靠大量练习练出来的?你要是从小练习喝酒,现在也能跟东北大姨拼一桌;你要是从小练习写字,别说作文,写份道歉信都能文采斐然,感天动地。

我们楼上住着个男孩,小学三年级时,作文差得可以上央视的“走近科学”。不是内容差,是没内容,作文题叫《我的妈妈》,他写了五个字:“我有一个妈。”

老师差点背过气去。

后来他妈不信邪,跟他订了“周五写作日”制度,每周五晚上写一篇小作文,写完她再给点评。有时候题目都随手乱取,比如《今天晚饭有点咸》、《我家马桶堵了》、《邻居的狗太吵》。

一开始还是流水账,后来慢慢地能写出情绪,能有起伏,甚至能铺小包袱。

一年过去,他的作文被贴上教室墙,老师还特意用红笔圈了几句:“情感真挚,细节生动。”

看着他妈在楼下小卖部跟人吹牛说“我儿子能当作家”,我也忍不住感慨:

写作,真的是练出来的,跟练俯卧撑差不多。

二、读书是修炼内功,不是装饰履历

现在有个误区:大家觉得多读课外书就能写好作文。

你问孩子:“你读书了吗?”他一脸骄傲:“我读了十本查理九世!”然后你看他作文写:“我家小狗跑了,我也跑了,我们都跑了。”

你会恨不得把查理九世全都卖成废纸。

所以说,阅读的关键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带脑子”。

读到“窗含西岭千秋雪”,你有没有在脑子里真切想象一下那座雪山?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你有没有停下问过自己,“我忧什么”?

如果只是“眼睛走字”,脑子放空,那读一百本也只是眼保健操。

而且,现在不少家长逼孩子背优秀作文,幻想“背得多了,自然就写得像”。这就像天天让人看别人跳舞的视频,结果指望他哪天跳出一套《青蛇》来。

背作文有用,但别忘了核心:你背的,是“别人”的人生。

中学那几年,我妈突发奇想让我背《读者》和《意林》上的美文。她说:“看你现在作文像凉拌豆腐,冷冰冰没滋味,背点有情怀的。”

结果我背了三个月,写作文开头都长这样:

“在星光稀薄的夜里,我听见心灵的吟唱。”

老师看了后沉默了三秒,说:“你在作文里成仙了吗?”我那一刻只想找个缝钻进去,再也不吟唱了。

后来想通了,人文气息不能灌来,得自己呼吸进去、消化掉,再从指缝里冒出来。

三、技巧有用,但没手感也白搭

现在讲作文讲技巧,好像只要学会“金句开头”“排比修辞”“名人引语”,就能文采斐然。

就像烹饪课上教你“要加十三香”,但你连鸡都没杀过,十三香也救不了你那锅煮糊的泡面。

写作技巧确实重要,但再高明的技巧,离开了手感,都成了空中楼阁。写作是一种身体记忆,就像弹钢琴,指头熟了,自然知道怎么下键。

你不动笔,技巧全成纸上谈兵。

一篇好作文,是在不断写、不断错、不断修改中摸出来的。就像谈恋爱一样,真正高明的撩人,从来不靠套路,是对节奏、语气和气氛的把握,微妙得很。

而写作,就是跟语言调情,一来一回之间,有人写成情书,有人写成检查。

比如,我给亲戚家孩子辅导过一次作文题目叫《一件难忘的事》。

他写了:“有一次吃饭,我吃了很多米饭,我很开心。”然后画风突变:“后来我拉肚子了,就去医院了。”

结尾还补一句:“所以我很难忘。”

我愣了一分钟,心想:“写得倒是符合主题,但你这个叙事节奏像跳崖。”于是我让他重新写,告诉他加点细节。

结果第二版是:“我吃饭的时候,妈妈看着我,爸爸看着妈妈,狗看着我们全家。”好家伙,像是一家子上电视了。

我一边憋笑一边帮他重构逻辑,最后那篇作文至少有个起承转合,狗也有了姓名叫“球球”。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教孩子写作不是讲十个技巧,而是陪着他走十次迷路,才行。

说到底,作文这件事,别急,别骗,别混。

想让孩子作文写得好,就得承认一个扎心的事实:写作没有捷径,只有路径。路径是啥?就是反复阅读、反复书写、反复修改,一点点捡拾起对语言的敏感度,对情绪的掌控力,对生活的观察欲。

读,是为写垫底;写,是把读的变成你的;背,是在语言里扎根;练,是在思考里开花。

别拿“孩子没天赋”当挡箭牌,绝大多数孩子不是没才华,是没练习。别拿“技巧都教过了”当卸责符,技巧不是万能胶,真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靠的还是时间、汗水和那点恼人的自我较劲。

想作文写得像样,就让孩子安心写点不像样的,别逼他写满分作文,先陪他把“写”这事,当成一个和自己说话的机会。

而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来源:教育思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