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轮电动车凭借低使用门槛和高便捷性等优势,在普通人日常出行场景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尽管体量暂不能与汽车制造商相比,但部分两轮车企业盈利能力已超过汽车制造商。
两轮电动车凭借低使用门槛和高便捷性等优势,在普通人日常出行场景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尽管体量暂不能与汽车制造商相比,但部分两轮车企业盈利能力已超过汽车制造商。
8月11日,小牛电动(NIU.NASDAQ)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期内,该公司营收达12.56亿元,同比增长33.5%;毛利率由去年的17.1%增至20.1%,超过了特斯拉(二季度毛利率17.2%);净利润同比扭亏,达到590万元。从上半年的整体表现看,小牛电动累计实现营收19.38亿元,同比增长34.1%;毛利率19.1%,同比提升1.46个百分点;净亏3296.42万元,较去年同期7971.61万元的亏损额大幅收窄。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合计达12.27亿元。
小牛电动CEO李彦在同日举办的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和公司运营情况,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的营收预期为14.33亿-16.38亿元,同比增长40%-60%。
年内,小牛电动在国内市场展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今年第二季度国内整车销量超过31.87万台,同比增长53.6%。该公司在财报中提及,销量增长得益于其将TFT真彩屏、双通道ABS等高端技术下沉至4000元档产品,从而进一步打开大众市场。今年上半年,小牛电动国内整车累计销量达到50.18万台,同比增长58%。
与其他赛道的高端品牌一样,小牛电动也在保持品牌调性和扩大市占率间寻求平衡,其旗下产品的ASP(平均售价)从2019年的逾4900元,逐步下探至2024年的3200元左右。可以直观看到,二季度该公司销量增速明显大于营收增速,使其ASP由去年同期的3671元下滑至3587元。
李彦在业绩电话会上直言,因第一季度推出入门级产品MT和MMT(京东旗舰店售价4899元、3499元,目前优惠后售价3999元、3099元),公司ASP出现下滑。进入第二季度,公司对产品组合进行优化,推出覆盖4000-10000元价格段的NXL、NL和FX Pro,加上一季度推出的售价9999元的NXPro车型,四款产品共同将公司ASP环比拉升11%,接近2024年平均水平。在新车型集中发布、6·18大促等节点的加持下,NXL、NL和FX Pro三款车型实现热销, 三款新车二季度销量占该公司二季度总销量的12%。
他说,随着三、四季度新产品发布、渠道扩张和市场需求回暖,特别是中国市场的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后,第四季度或将迎来需求高峰。结合产品组合优化和成本控制措施,公司有信心维持健康的毛利率和稳定的ASP。
李彦提及的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范在整车塑料重量占比、车辆使用年限、电池安全、产品认证等方面作出更为严格的规定。根据新规,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出厂或进口的产品,若不符合新规但符合旧版标准,可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相当于为企业和经销商提供了3个月的过渡期。
不过站在行业排头位置的小牛电动已经习惯在产品规划层面做准备。
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小牛电动就陆续为旗下产品配备投屏导航、毫米波雷达及双通道ABS。截至目前,该公司约三分之一的在售车型搭载有ABS,覆盖入门、中端及高端全系列。不仅实现了产品定价“下沉”,也实现了技术“下沉”。
尽管第二季度海外营收仅占其总营收的8.2%,但小牛电动依旧想要继续分食国际市场这块大蛋糕。期内,该公司海外整车销量同比下滑35.5%至31371辆,致其海外市场营收同比减少20.9%至1.03亿元。
管理层解释称,海外业绩下滑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以及欧洲市场微出行领域的激烈竞争所累。尽管销量下滑,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单车收入同比增长22.6%至3288元,产品溢价能力出现提升。
欧洲的德国、意大利,美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是小牛电动出海布局的重点。
李彦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透露,在2023年经历海外经销商经营困境后,小牛电动决定不再完全依赖经销商的力量,开始搭建公司自己的运营团队,直接参与进驻门店。
李彦用一组数据说明,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今年第二季度,小牛电动电摩产品在海外市场交付超3200辆,同比增长四倍以上,其中45%的交付量由直接分销渠道贡献;相关产品在德国和意大利两个核心市场份额领先。
近年来,美国市场的共享滑板车风潮,带火了电动滑板车,多家中国两轮电动车企业也在美布局相关产品。小牛电动管理层在业绩电话会上提及,美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售价更低的产品,为此,公司计划在今年四季度推出一款入门级产品K90。
该公司方面称,预计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和价格调整,美国市场有望实现盈利,欧洲市场则计划从上半年的下滑中恢复,并聚焦于特定市场的盈利能力。此外,该公司计划通过推出低成本版本产品应对市场挑战,同时推进本地化策略以增强竞争力。
来源:凤凰WEEKL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