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教授专访:从胸痛中心到高级胸痛中心,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9:49 3

摘要: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历经14年发展,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全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显著降低我国急性胸痛患者院内死亡率,然而心脏危重症救治领域的挑战犹存。为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医护人员对心脏危重症的识别、处理和救治能力,增进多方协作,加快高级胸痛中心建设进度,苏州工业园区

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历经14年发展,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全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显著降低我国急性胸痛患者院内死亡率,然而心脏危重症救治领域的挑战犹存。为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医护人员对心脏危重症的识别、处理和救治能力,增进多方协作,加快高级胸痛中心建设进度,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于8月8-9日在苏州开展了“高级胸痛中心心脏危重症学习班”。

藉此契机,我们特别策划系列深度访谈,邀请高级胸痛中心建设工作的核心决策者与实践先锋,全方位分享建设经验与临床洞见。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席专家霍勇教授接受专访,结合其在高级胸痛中心建设方面的思考,分享高级胸痛中心建设意义,解读高级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霍勇

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席专家

01

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整体水平

Q1: 胸痛中心建设为降低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作出了巨大贡献,请您介绍一下胸痛中心建设至今取得了哪些成绩?

霍勇教授: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历经十余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疾病救治创新之路。从2011年我国第一家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中心成立,到如今胸痛中心建设数量超6000家,形成覆盖全国的胸痛救治网络,这一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格局,显著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等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效率。截至2024年底,胸痛中心已累计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4万例,并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从2011年的10.1%降至2024年的3.3%,降幅达67.3%。同时,胸痛中心建设深入基层,当前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数量超1.7万家,胸痛救治点建设数量超3.1万家,更有力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深化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今年5月,香港玛丽医院顺利建成胸痛中心,成为全港首家,这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新里程碑,为未来进一步推动香港其他医疗机构以及澳门地区胸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进一步补齐了全国胸痛疾病的救治网络。这将成为我国胸痛中心体系迈向世界的“桥头堡”,推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走向国际,搭建出国际胸痛中心交流平台,并进一步探索国际版胸痛中心体系建设,为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02

加强区域危急重症救治能力,高级胸痛中心建设的未来方向

Q2:当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胸痛危急重症患者残余死亡率仍较高。您认为现阶段胸痛中心救治面临哪些关键挑战?高级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霍勇教授:如今,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已实现规模化覆盖,STEMI院内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在未来,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提升危重症救治能力,降低胸痛危重症患者残余死亡率将成为胸痛中心建设的新方向。为此,我们提出了高级胸痛中心建设这一重要内容,高级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是在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基础上,建立胸痛危急重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从而快速将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脏骤停等胸痛危急重症患者快速转运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规范救治,以最大限度降低残余死亡率。

高级胸痛中心将以“攻坚胸痛危重症残余死亡率”为核心目标,通过多学科协同救治、区域联动升级等构建覆盖“识别-转运-救治-预后”全链条的心血管危重症精准救治网络,让区域中心建立起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信息共享平台及快速响应机制,保障全域、全时段救治。具体而言,首先需要重点提升院内救治能力,通过组建多学科救治团队,规范开展ECMO、IABP等循环辅助技术,确保医院具备循环支持下的急诊PCI、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外科手术、肺动脉栓塞介入取栓等高阶技术能力;同时,完善院前急救体系,优化急救反应流程,提升院前气管插管、药物应用和体外心肺复苏等关键救治技术;此外,推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通过普及AED使用和强化CPR培训,构建全民参与的急救网络。

可以说,高级胸痛中心不是简单的升级版,而是从“救急”到“攻坚”的战略跃迁——只有通过区域协同、技术下沉和流程优化,才能真正啃下“降低残余死亡率”这块硬骨头。

03

以标准引领发展,促进规范化建设高级胸痛中心

Q3: 高级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推进离不开科学标准的引领,近日,《高级胸痛中心建设及验收标准》已正式发布,作为该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您认为这份标准将如何推动我国心血管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的整体提升?

霍勇教授:《标准》结合了胸痛患者实际需求以及医院实际情况,为医院开展高级胸痛中心建设工作提供启示和指引。它主要包含三个关键部分,一是明确基本条件与资质,确保医院具备胸痛危急重症救治基本能力;二是明确胸痛危急重症救治规范与流程,通过规范救治流程提升协作效率;三是持续改进,确保建设质量。相信《标准》能够推动区域优势医院更加规范地救治胸痛危重症患者,促进医院系统梳理各专科救治条件,补足短板,从而改善循环支持条件,提升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脏骤停等胸痛危重症救治能力,构建反应迅速、配合紧密的胸痛多学科联合诊疗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心血管危重症的整体救治能力,降低胸痛危重症患者的残余死亡率。

期待通过高级胸痛中心的建设,在各区域打造心血管危重症救治的"高地",编织更严密的生命守护网络。最终目标是显著降低胸痛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需要我们众多专家和各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标准引领和实践探索,我们一定能早日迎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拐点。

总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胸痛中心建设为提升我国基层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改善医疗服务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今,高级胸痛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多学科协作和救治能力,强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补齐心脏危重症方面短板,降低胸痛患者残余死亡率,改善我国心脏危重症救治现状,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和诊疗体验,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洛书大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