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饭吃七分饱,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可真到了餐桌上,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饭吃七分饱,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可真到了餐桌上,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国家卫健委曾发布数据指出,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而摄入过量主食是罪魁祸首之一。
问题是,主食是日常饮食的核心,戒不掉,少了又饿,那到底吃多少才合适?少吃是不是就一定健康?多吃是不是真的就伤身?很多人搞错了方向,不是主食不能吃,而是吃得不对。
在门诊中,见得最多的一类人,是血糖刚偏高还不当回事的中年人,尤其是某些人,自信得很,觉得自己“吃得健康”——早餐一碗白米粥,中午晚上一大碗米饭,晚饭后再来点水果。
结果三个月过后,血糖飙到糖尿病前期,脂肪肝也悄悄找上门。
这不是个例。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很多人都以为,糖尿病是“甜食吃太多”,实际上,白米饭、白面、馒头这些精制主食,才是血糖飙升的“幕后推手”。
主食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巧、吃得对。
从医生角度讲,碳水化合物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能源,尤其是脑组织,对葡萄糖的依赖极高。但问题是现代人摄入的主食量多,而且“精细”。
白米饭、白馒头这种高GI(升糖指数)食物,吃进去就像点燃汽油,血糖刷地一下冲上去,胰岛素被迫大量分泌,时间长了,胰岛像老牛拉车一样被拖垮,糖尿病、肥胖、脂肪肝就来了。
有位五十出头的企业老板,三年体检都显示血糖正常,直到有天突然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一查是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开始影响视网膜和神经。
他懊悔地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就是爱吃米饭,一顿不吃浑身难受。
这种“主食依赖”型饮食,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只不过有的人发病早,有的人晚。
主食吃多少才算合适?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但有一个大致范围可供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50%~65%。
换算下来,大约每天250克至400克主食,相当于三至四两米饭加两块馒头。
但这只是“量”的建议,更关键的是“质”。
有些人天天吃杂粮窝头、糙米饭,结果肠胃不适、营养吸收差,反而得不偿失。也有些人吃得少,但吃的是蛋糕、汽水、方便面、甜面包,这种“伪主食”让身体更遭罪。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低GI、高纤维、慢消化”的主食组合。
白米饭可以换成糙米、小米、燕麦;白面馒头可以替换成全麦面包、荞麦面条;多加蔬菜、豆类、薯类,既增加饱腹感,又控制血糖波动。
有个高血压合并脂肪肝的退休教师,调饮食后,一日三餐主食不减量,但全换成了粗细搭配的组合:早餐有燕麦加鸡蛋,中餐是糙米饭配绿叶菜,晚餐则是小米粥加南瓜。
三个月后,体重减了六斤,甘油三酯降了一半,医生都说她干得漂亮。
很多人把“粗粮”等同于“健康”,其实不完全对。关键在于搭配合理、不过量、不过精。
有研究显示,当主食中膳食纤维含量增加时,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明显减缓,胰岛素负担也会随之减轻。
如此,合理的主食结构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美国心脏协会指出,高纤维饮食可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约20%。
主食吃得合不合理,其实身体会给出答案。
经常饭后犯困、没精神,可能是血糖波动太大;
饭后一两个小时饿得发慌,可能是高GI主食引起的反弹性低血糖;
明明吃得不多却一直长胖,十有八九是主食比例出问题。
最怕的是那些看起来瘦、其实体脂高的“隐形肥胖者”,尤其中年女性,主食吃得过于精细,又不运动,脂肪悄悄堆积在肝、胰、血管里,等到体检发现脂肪肝、血脂异常,已经晚了一步。
主食,是五谷之精,但也可能是疾病之源。
关键在于,不是“吃少了健康”,也不是“吃饱了就营养”,而是吃得刚刚好、吃得对路子。
现在很多人追求“低碳饮食”,甚至干脆不吃主食,这种做法短期可能减重,但长期容易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影响脑功能和情绪。
有研究发现,长期极低碳水饮食人群中,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饮食者。
碳水不是敌人,关键是选对“碳”。
医生最怕的是两种极端:一种是“主食无罪论”,每天大碗白饭、甜饮料不离口;另一种是“主食妖魔化”,什么都不敢吃,搞得自己头晕乏力、情绪不稳。
这两种人,身体都吃不消。
最理想的状态,是把主食当作一种“节制的能量”。不盲目追求低碳,也不纵容自己吃撑,能够做到七分饱,粗细搭配,规律饮食,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饭吃多了伤胃,饭吃少了伤神,能吃对饭,才是真的会养命。
生活节奏再快,也别拿随便凑合的外卖当正餐;再忙,也要给自己煮一次糙米饭,加一把红豆绿豆、撒点南瓜籽,那是一种对身体的尊重。
人这一生,吃进去的主食,终究会变成你的血糖、你的血脂、你的精神状态。
别让主食成为你健康的暗礁,也别让“养生”变成对身体的误解。
三餐有节,五谷有序,吃得对,才活得久。
饭桌上的智慧,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底气。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202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中国成人膳食能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状况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6): 631-637.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