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日,世界大象日。在社交媒体热闹刷屏的祝福里,有一张照片令人窒息:一头非洲草原象倒在干涸的河床上,半张脸被齐刷刷砍掉,血与泥沙混在一起,长牙处只剩黑洞洞的伤口。它死于人类对“洁白”的执念——那根象牙,也许正被制成一只戒指、一枚印章,静静躺在某间灯火通明的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
在社交媒体热闹刷屏的祝福里,有一张照片令人窒息:一头非洲草原象倒在干涸的河床上,半张脸被齐刷刷砍掉,血与泥沙混在一起,长牙处只剩黑洞洞的伤口。它死于人类对“洁白”的执念——那根象牙,也许正被制成一只戒指、一枚印章,静静躺在某间灯火通明的橱窗里。
人类追逐象牙的历史,几乎与文明史等长。上世纪80年代,全球野生象数量从130万头骤降至不足60万头;2010—2012年短短三年,就有10万头象因象牙被猎杀。换算下来,每15分钟,就有一头大象倒在枪口下。而它们死去的过程,远比数字更残忍:盗猎者往往先打断象腿,让它无法逃跑,再活生生砍下半张脸——因为象牙三分之一嵌在颅骨内,要想整根取出,就必须连同面部一起劈开。
如果说象牙贸易是大象的“死刑”,那么动物表演就是它们的“无期徒刑”。在泰国、印度和某些东南亚旅游区,游客花几十块钱,就能骑到一头庞然大物背上合影。可没人看见,小象两岁时就被迫与母象分离,关进“训练架”——一个只能站立的狭窄木笼。驯象人用铁钩、镰刀、带刺的棍棒反复击打,直到它学会用后腿站立、用前腿作揖。那支钩棒有个专门的名字:“Bullhook”,中文译为“象钩”。钩尖扎进耳后最柔软的皮肉,轻轻一拧,就能让两吨重的巨兽疼得浑身发抖。
“它只是不会说话,不等于不会疼。”云南西双版纳的野象观测员老岩见过太多血淋淋的伤口:成年象脚踝处被铁链磨到见骨,小象因长期营养不良出现脊柱侧弯。最让他难忘的是一头叫“波空”的公象,被景区买来表演“大象画画”。画笔其实卡在鼻端竹管里,驯象人站在侧面,用指甲掐住象鼻最敏感的内壁——每掐一下,象鼻就会条件反射地往上抬,在画布上留下一道“艺术”的弧线。游客鼓掌拍照,波空的鼻腔里却满是溃烂的血痂。
人类与大象的交集,本不该如此。作为现存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大象拥有3公斤重的大脑,能够辨认自己在镜子里的倒影,会为死去的同伴举行“葬礼”。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曾记录到,一头老公象在旱季带领族群迁徙,途中用象牙掘开干涸河床,挖出救命的水源。它死后,族群成员连续三年回到同一片洼地,用鼻子卷起泥土,一遍遍覆盖同伴的骸骨——那是它们笨拙却郑重的告别。
而今天,我们能为它们做的,其实也很简单:
拒绝购买任何象牙制品,无论商家如何标榜“祖传”“合法”;
拒绝观看动物表演,无论马戏团如何包装“亲子”“科普”;
把这篇文章转给下一个朋友,让更多人知道,所谓“洁白无瑕”的象牙,是从一头活生生活的大象脸上砍下来的。
世界大象日,让我们把“守护”落到指尖:
打开淘宝京东,举报仍在售卖象牙的店铺;
在抖音快手,长按那些“骑大象”的短视频,点“不感兴趣”;
让孩子从小知道,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尊重。
正如联合国环境署那句标语:“When the buying stops, the killing can too.”(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8月12日,请把这句承诺发在朋友圈:
“我拒绝象牙,拒绝动物表演,愿所有长鼻子的孩子,都能在草原自由呼吸。”
半张脸被砍的大象再也回不来了,但下一头,也许还来得及。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