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醛固酮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核心效应激素,在心力衰竭(HF)和慢性肾脏病(CKD)等心肾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过量醛固酮不仅加重心、肾炎症和纤维化,还可引发心肌重构和肾损伤。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针对醛固酮及其通路的干预
醛固酮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核心效应激素,在心力衰竭(HF)和慢性肾脏病(CKD)等心肾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过量醛固酮不仅加重心、肾炎症和纤维化,还可引发心肌重构和肾损伤。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针对醛固酮及其通路的干预可改善心肾结局。本文系统梳理JACC最新综述,聚焦醛固酮的病理作用、现有与新兴调控策略,以及核心循证证据,为临床心肾管理提供前沿思路。
1. 醛固酮:心肾疾病中的多面手
1.1 生理作用与病理升高
正常生理功能:
醛固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调控肾脏远曲小管/集合管的钠、水重吸收和钾、氢排泄,是维持血压和体液稳态的关键激素。
病理升高机制:
血管紧张素II(Ang II):RAAS轴激活后最强的醛固酮分泌刺激因子,即便ACEI/ARB治疗下也可能出现“醛固酮逃逸”,与更高的死亡和心衰事件风险相关。
血钾浓度:高钾直接刺激醛固酮释放,低钾则抑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短暂促进醛固酮和皮质醇分泌。
自分泌/旁分泌机制:交感神经末梢、脂肪细胞、免疫细胞等局部释放的因子也可调控醛固酮。
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肪组织不仅表达醛固酮合成酶,还可促进醛固酮分泌,解释了肥胖相关血管并发症风险上升。
图1. 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途径的醛固酮效应总结
1.2 醛固酮过多的临床危害
超越血压的直接危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高于单纯高血压,且与血压无关。
心脏损害:醛固酮过多导致心肌纤维化、左室肥厚、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促进心房重构和心律失常(如房颤)。
肾脏损害:持续高醛固酮水平促进肾小球和间质纤维化,导致蛋白尿、eGFR下降和CKD进展。
血管和代谢异常:加重内皮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醛固酮升高及其危害。
流行病学证据:高醛固酮水平与HF发病、死亡风险和HF患者出院后的预后密切相关。
图2. 醛固酮的慢基因组效应与快非基因组效应
2. 传统药物阻断路径与"醛固酮逃逸"问题
2.1 ACEI/ARB基础治疗的局限
经典路径:ACEI/ARB能有效抑制RAAS、降低心肾终点风险,是HF和CKD患者的基础治疗。
"醛固酮逃逸":长期应用后,部分患者醛固酮水平可再次升高,临床疗效有限。
机制补充:醛固酮可通过其他刺激途径继续分泌,且RAAS长期激活可能引发代偿性神经激素上调。
2.2 MRA:基础证据与现实挑战
MRA机制: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直接阻断醛固酮对MR的激活,是RAAS阻断体系的重要补充。
适应证:已被指南纳入HFrEF和糖尿病肾病等心肾高危人群的标准治疗。
局限
高血钾风险:尤其CKD合并RAAS阻断患者,MRA常因高钾而被迫减量或停用。
MR阻断不充分:剂量受限,醛固酮可反馈性升高。
部分患者副作用突出:如乳腺发育、月经紊乱等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
关键临床试验
RALES(螺内酯,HFrEF,n=1663):死亡率下降30%(RR 0.70, 95%CI: 0.60-0.82)。
EMPHASIS-HF/EPHESUS(依普利酮):明确降低心衰和心梗后心衰患者心血管终点风险。
TOPCAT(螺内酯,HFpEF):美洲地区亚组心衰住院/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整体人群疗效有限。
总结:MRA是HF和CKD患者标准治疗,但需警惕高钾与残余醛固酮激活带来的风险。
图3. CVD和CKD中MR激活的影响因素
3. 甾体类与非甾体类MRA:结构、分布与疗效差异
3.1 甾体类MRA(螺内酯、依普利酮)
螺内酯:第一代甾体类MRA,拮抗MR效力强,但选择性低,易引起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乳腺发育、阳痿、月经紊乱)。
依普利酮:第二代,选择性较高,副作用减少,但对MR拮抗能力较弱。
药代学特点:甾体类MRA在肾脏组织蓄积远高于心脏,且存在活性代谢产物,易蓄积。
3.2 非甾体类MRA
结构与分布:非奈利酮为非甾体结构,对MR选择性极高,激素副作用几乎消除,在心肾组织分布均衡、无活性代谢物、肾清除低。
药理新优势:对MR诱导的炎症、纤维化通路抑制更为全面,且高钾风险相对较低。
脑部安全:不穿越血脑屏障,推测中枢副作用更小。
关键临床研究
FIDELIO-DKD/FIGARO-DKD(2型糖尿病CKD,非奈利酮):显著降低肾脏终点(HR 0.77, 95%CI: 0.67-0.88)和心血管终点(HR 0.86, 95%CI: 0.78-0.95),主要因心衰住院减少。
FIDELITY项目(n=13,026):非奈利酮安全性优异,未见明显AKI或乳腺发育等副作用,高钾事件(14%)多为轻度,停药率1.7%。
FINEARTS-HF(射血分数≥40%心衰):非奈利酮减少心衰恶化和心血管死亡(率比0.84, 95%CI: 0.74-0.95),高钾风险可控。
Esaxerenone(日本批准):改善蛋白尿和血压,但高钾仍需警惕。
联合证据:CREDENCE(canagliflozin)与FIDELIO-DKD(非奈利酮)头对头分析,二者对心肾终点疗效相当,支持两类药物的互补应用前景。
前沿进展:CONFIDENCE等研究正评估非奈利酮与SGLT2i的协同益处;多药联合分析(GLP-1RA、SGLT2i、MRA)联合应用对心肾终点均有进一步提升。
临床提示:非甾体MRA适合CKD、高血钾风险或甾体MRA不耐受患者,有望成为未来主流选择。
4. 盐皮质激素受体部分激动剂:多样化精准调控的新路径
作用机制:部分激动剂(如Balcinrenone/AZD9977)在醛固酮低时维持MR基础激活,高时部分阻断其有害效应,兼顾电解质稳态和心肾保护。
临床进展:动物及健康志愿者数据提示对高钾风险较低,对蛋白尿和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正在开展的RCT:BalanceD-HF(III期,联合SGLT2i用于心衰和肾病患者)、MIRO-CKD(II期,观察肾病蛋白尿)等。
临床前景:未来如大样本研究证实有效且安全,将为因高钾受限的心衰和CKD患者提供创新选择。
5.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ASI):从源头精准降醛固酮
5.1 基本药理与研发挑战
作用原理:选择性抑制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从根本降低醛固酮生成,理论上可同时减少MR介导和非MR介导的有害作用。
研发难点:CYP11B2与CYP11B1(皮质醇合成酶)高度同源,需避免影响皮质醇生成,防止肾上腺功能低下。
5.2 主要药物及研究证据
Osilodrostat:已用于库欣综合征治疗。高血压证据中性,部分抑制皮质醇。
Baxdrostat(CIN-107)
BrigHTN试验(顽固性高血压):SBP显著下降8-11mmHg,无高钾导致停药。
HALO试验:安慰剂组血压大幅下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FigHTN-CKD/PREVENT-HF:正在观察CKD和心衰人群获益。
Lorundrostat(MLS-101)
TARGET-HTN试验:降压有效,高剂量组高钾风险需监测。
Vicadrostat(BI 690517)
联用SGLT2i减少蛋白尿,高钾发生率升高,正在进行CKD/HF大样本试验(EASi-KIDNEY/EASi-HF)。
5.3 未来技术展望
反义寡核苷酸和靶向递送等新技术有望提高ASI的精准性和安全性,降低副作用。
ASI与MRA相比,理论上高钾风险可控,但在CKD等高危人群中仍需密切监测电解质。
结语
醛固酮异常升高是心肾疾病加速恶化的关键因素。传统MRA虽可改善心肾结局,但受高钾及醛固酮逃逸所限。新一代非甾体MRA、MR部分激动剂、ASI等创新药物为心肾患者带来更多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希望。未来,更多高质量RCT及真实世界数据将完善这些策略的临床定位,助力心肾综合管理进一步优化。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