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院“爱之翼”:以实践为笔,在童心世界画下温暖轨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9:38 1

摘要:云南小凉山的校园里,两位少年格外引人注目:10岁的铭铭痴迷植物研究,12岁的萱萱酷爱历史故事。他们一个用科学眼光观察自然,一个以生动讲述传承文化,展现出大山孩子特有的专注与热忱。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发现,正是这样的热爱,让乡村教育焕发出

青春三下乡 | 山野间的星光:少年与热爱的诗篇(3)——宁蒗小少年系列

云南小凉山的校园里,两位少年格外引人注目:10岁的铭铭痴迷植物研究,12岁的萱萱酷爱历史故事。他们一个用科学眼光观察自然,一个以生动讲述传承文化,展现出大山孩子特有的专注与热忱。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发现,正是这样的热爱,让乡村教育焕发出独特光彩,也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与自然探索的无限可能。

草木之友:少年与自然的对话

铭铭的书包总是鼓鼓的,里面塞的不是作业本,而是一本泛黄的植物图鉴、几片压干的树叶,甚至还能翻出几朵刚采摘的蘑菇。他的口袋里常装着各种“宝贝”——松果和几粒不知名的种子。课间,他常蹲在花坛边,仔细观察他感兴趣的植物,“老师,你猜竹子是树还是叶子?”“我猜是树”“猜错了,是叶子,因为它没有年轮”他缺了门牙的笑容带着少年的得意。“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菌子是奥氏蜜环菌,它的菌丝很长”他蹲下去,伸手抚摸着他的老朋友。

教室里,苔藓被他包在手心,银杏叶被他夹进书页,雨后冒头的晶粒小鬼伞被他放在桌洞的角落。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他会给它起名字,用智能手表拍下照片回家问爸爸妈妈。每识得一种新植物,他便会记下它的外貌特征,一撇一捺,都是他与植物之间的暗号。“草木知音,铭铭对自然的痴迷和专注令人感动,他展现了大山孩子特有的观察力和求知欲。”班主任感慨到。这个痴迷草木的彝族少年,正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人与自然的美妙对话,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

图为铭铭拿着自制的花束。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古人之声:少女与历史的故事

在云南小凉山的校园里,12岁的萱萱是同学们公认的“历史故事大王”。那本被她翻得卷边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她最珍爱的宝贝。课间时分,石廊下总能看到她被同学们围在中间,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历史故事。“盘古开天时,世界就像个大鸡蛋...”萱萱轻声细语间,双臂突然高高举起,仿佛要把天地撑开。她讲故事时眼睛发亮,时而压低声音制造悬念,时而手舞足蹈模仿古人动作,让听故事的小伙伴们仿佛穿越时空。

这个痴迷历史的女孩有着独特的思考。当老师问及最想穿越的朝代时,她出人意料地选择秦朝:“我想在焚书坑儒前救下那些典籍,把古人的智慧带回来。”在她眼中,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先人活过的证明。萱萱不仅爱读历史,更善于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述。她会把枯燥的年表编成有趣的故事,把历史人物变成有血有肉的“老朋友”。班主任说:“萱萱让历史课变得生动起来,她是我们班的文化传播小使者。”这个大山里的女孩,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薪火。

图为萱萱回答老师问题。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在大山深处的校园里,铭铭和萱萱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热爱的力量。一个以科学观察对话自然,一个用生动讲述活化历史,他们虽兴趣不同,却同样展现着当代青少年对生态与文化的深刻思考。铭铭的植物笔记不仅是观察记录,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萱萱的历史故事不单是知识传递,更是文明薪火的创新传承。

这些小小热爱者们用最纯粹的方式证明:梦想不分大小,坚持终将闪光。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像他们这样的孩子正以好奇心和行动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也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探索看似微小,却如星火般照亮未来——当无数这样的热爱汇聚,终将绘就一幅关于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壮美画卷。这正是新时代青少年责任担当的最好诠释,也是乡村教育最动人的收获。

图为孩子们上舞蹈课。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通讯员 陈雪婷)

来源:童翼碎碎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