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态度集体大转弯!全球骂声中,以色列要撑不住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9:28 1

摘要:在持续近两年的加沙战争后,以色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舆论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民间,更蔓延至曾经坚定支持它的西方国家政府。近期,一系列头条新闻显示,全球对以色列在加沙行动的态度正在从犹豫与冷漠,转向公开的厌恶与批评。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在持续近两年的加沙战争后,以色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舆论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民间,更蔓延至曾经坚定支持它的西方国家政府。近期,一系列头条新闻显示,全球对以色列在加沙行动的态度正在从犹豫与冷漠,转向公开的厌恶与批评。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法国和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开始以承认巴勒斯坦国作为警告。7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宣布,法国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加入了已承认该国的一百多个国家行列。几天后,英国也更进一步,直言若9月联合国大会前未能实现停火,将同样承认巴勒斯坦国。对英法而言,此举并非出于象征性考量,而是旨在增加对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施压,迫使其改变政策。

这种转变也反映在媒体领域。就连长期亲以色列的《自由新闻》(The Free Press)都刊文指出,虽然无法确定加沙是否正在发生反人类罪行,但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这种措辞上的变化,本质上承认了全球舆论格局已发生重大转变:即使是最坚定的西方支持者,也愈发担忧以色列全球形象的长期损害

数据显示,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今年6月,以色列在每个主要西欧国家的净支持率都已跌破40点。在法国、德国和英国,仅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是对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袭击的“相称或合理回应”。即便是在对以色列无条件支持的坚固堡垒——美国,最新的民调也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对以色列处理加沙战争的方式表示不满。

比公众舆论更具分量的是,政府层面的谴责声浪日益高涨。除了英法等国的表态,德国政府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就在宣布以色列的存在是现代德国的“核心职能”仅六个月后,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宣布,该国将“暂停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尽管欧盟委员会仍在抵制全面暂停《以色列与欧盟的协会协议》,但也已加强了措辞并开始讨论部分暂停协议的可能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转折点在此时此刻出现?毕竟,加沙的悲剧已持续了将近两年。

首先,以色列最强硬支持者们赖以辩护的论点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尽管哈马斯控制着加沙地带的卫生部并公布伤亡数字,但现在已有大量证据支持该地区伤亡率极高的说法。而以色列政府对此类指控的否认,正越来越多地演变成关于“伪造暴行”和“摄影师误导国际媒体”的半阴谋论。

尽管国际记者进入加沙实地调查是理想状态,但以色列政府一直在阻止这一行动。有报道称,天空新闻的记者被允许随援助飞机进入加沙,却被禁止拍摄,并被告知若继续拍摄将暂停未来的援助行动。

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局势已恶化到难以维系。国际慈善机构的医生报告称,部分儿童的伤势显示出有针对性的袭击,而医院缺乏基本止痛药。即便如以色列支持者所指控的“援助被盗”,这也并非反映了巴勒斯坦人独特的道德缺失,而是绝望的体现,如今已被全世界所见证。

全球舆论转向的另一个原因是,以色列政府对指控的否认以及其官员的极端言论,已变得愈发肆无忌惮。在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定居者对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为持续不断,而一些以色列政府高官的言论更是火上浇油。

以色列政府中最极端的部长之一贝扎莱尔·斯莫特里奇,曾多次呼吁吞并加沙,甚至主张通过“自愿迁移”驱逐加沙和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另一位部长阿米海·埃利亚胡则表示,以色列没有责任喂养巴勒斯坦人,并认为这些人应被驱逐出该地区。当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权威机构将对加沙的描述从“苦难”升级为“饥饿”和“急性饥荒”时,这些极端言论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已难以调和。

最后一个,虽然不那么重要但同样值得关注的因素是,美国校园内的抗议活动和随之而来的反犹太主义浪潮已基本平息。2024年的许多抗议活动初衷良好,但其中一些运动提出的极端要求,以及校园内混乱的画面,被许多美国人视为负面信号。随着暑假的到来,抗议活动自然消退,大学行政部门、警方甚至特朗普政府的直接施压也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

讽刺的是,正是这些抗议活动的平息,反而让美国主流和保守派评论员更容易批评以色列的行动。他们不再需要担心与被视为极端观点的运动关联,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政治空间。这甚至让共和党内部的一些人物,包括与“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相关的塔克·卡尔森,开始公开质疑美国支持以色列战争的利益所在。

这一切是否真的能结束加沙的苦难,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以色列及其全球支持者中,对该国形象下滑的担忧日益加剧。以色列政府内部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反对全面占领加沙。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74%的以色列受访者支持与哈马斯达成协议,以释放所有人质来换取战争的结束。

作者: 艾玛·阿什福德,《外交政策》杂志专栏作家,斯汀森中心“重塑美国大战略”项目高级研究员。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