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拿下154.46亿元票房,国产动画也成了今年最受瞩目的关键词。这波热潮下, “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在北京泰康美术馆拉开帷幕,勾起人们对童年动画的怀念。展览由泰康美术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是对202
这个暑期,中国动画接踵发力,从《罗小黑战记2》《聊斋:兰若寺》到《浪浪山小妖怪》,从票房到口碑都成为话题。
《哪吒2》拿下154.46亿元票房,国产动画也成了今年最受瞩目的关键词。这波热潮下, “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在北京泰康美术馆拉开帷幕,勾起人们对童年动画的怀念。展览由泰康美术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是对2024年上海首展的延续,也是结合北京城市语境的又一次在地化呈现。
走进展览现场,满眼都是童年回忆。观众穿越一片缤纷的“海报林”,在“序厅”上美影动画片头集锦与角色剪影的交汇中,与熟悉的银幕记忆重逢,其中既有1961年《大闹天宫》的初映海报,也有1986年《葫芦兄弟》的宣传画。
上美影建厂68年来,创作500多部作品,获得国内外奖项500余项,塑造300多个经典动画形象。在动态剪影中,观众津津有味地辨认着白底黑影上的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葫芦娃等经典角色。两侧墙上陈列着约200本上美影动画的完成台本,向美术电影及电影人无声致敬。
这是一场关于中国动画百年历史的文献展,重点梳理上海动画百年发展历程中的节点、事件与作品,以上千件展品带观众穿越回中国动画的黄金年代。
百年中国动画
脚踩祥云的孙悟空、手舞混天绫的哪吒、各显神通的葫芦兄弟、正义凛然的黑猫警长,这些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动画形象在展厅中集体出现,就足以把人拉回童年的旧时光。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动画发祥于上海,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和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都由活跃在上海的万氏兄弟主创。从那时起,一代代中国动画人不断突破动画创作的技术难题和时代局限,逐步构建起中国美术电影的独特创作体系,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中国学派”。
“绘动世界”围绕美术电影中的绘画与电影,引导观众沿着“从台前到幕后”,逐步进入动画创作的现场,设置“序厅”“经典巡礼”“媒介探索”“当代回响”“绘动之旅”五个板块,组成一场珍贵的综合性动画艺术文献展。
参与策展的傅广超是一位90后动画史研究者。十多年前,他与动漫文献收藏家王宏佳联合创立空藏动漫资料馆学术小组,王宏佳陆续收藏了两万余件散落民间的动画与漫画艺术文献,傅广超也以“身为动画人”口述历史工作室主理人身份,跟小伙伴们一起,为上百位上海美影人做了大量口述历史访谈。长达500小时的影像内容,成为梳理中国动画的第一手鲜活资料。
傅广超认为,孙悟空、哪吒等中国动画角色独树一帜,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贡献了不同的角色和名场面,遗憾的是,背后的创作者和创作原理却鲜为人知。
这一次,那些陪伴人们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动画角色,不再只是屏幕里会动的形象,而是带着创作者的笔触温度,讲述不为人知的细节与故事。
展览的文献类展品囊括文字剧本、分镜台本、美术设计稿、角色模型、动作设计稿、图片资料、摄制组档案、拷贝胶片、出版物、衍生品,以及与动画史上重要人物、事件相关的信札、手稿等。这些是动画出品方上美影与民营美术馆、民间藏家及专业学者各方优势资源的汇集。
空藏动漫资料馆为“绘动世界”提供核心策展思路,也提供了不少展品。其中,“身为动画人”口述历史项目多年访谈的诸多动画艺术家,以视频形式穿插在文献展品的叙述线索中,镜头里白发苍苍的动画师和导演,如今不少已经辞世,更让人感叹“抢救”影像记录的必要性。正是民间团队的努力,共同打捞起中国动画的前尘往事。
傅广超说,他做这个项目时,除了对中国老一辈动画人的崇敬、对动画的热爱,也有自己专业上的好奇和困惑,这些都不自觉地成了一种使命。每一位访谈者的叙述和微观视角,都能带观众回到中国美术电影创作的辉煌时期,既有他们创作的原理和方法,也有事件及集体背后的个体力量。
"媒介探索"板块是展览的技术亮点。策展团队复原了上美影四大片种的工作场景:手绘动画检验仪、木偶动画摄影台、剪纸动画工作台和折纸动画制作区。最引人注目的是焦达团队复原的30余件动画角色偶,再现1980年播出的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
焦达的外祖父虞哲光是新中国偶动画元老、折纸动画创始人,焦达深谙传统木偶、皮影及定格动画制作工艺,在短短两个月内复制《阿凡提的故事》中的动画角色偶,重现木偶动画的经典一幕。
启发当下的动画制作
“我们希望观众能在一个沉浸式的空间里,激活自己的童年记忆,又能带着审视的眼光,领会经典美术电影的美学价值。”傅广超说,展览的目标是既能让大众感兴趣,又能对专业人士有启发。
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一部分,其演进的进度可谓密不可分。
在美术电影中,有不少现代艺术史的重要美术家以多种方式参与动画创作。比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汲取齐白石笔下蝌蚪与鱼群的写意神韵,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现代中国装饰艺术的奠基者之一张光宇受动画大师万籁鸣邀请参与《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以线描装饰风格融合京剧脸谱与民间艺术元素,赋予角色戏剧张力与神话意象;参与国徽设计的美术家张仃担纲《哪吒闹海》美术总设计,参考敦煌壁画与民间绘画,推动传统服饰纹样与戏曲动作程式向动画语言的创造性转译;漫画家华君武作为《骄傲的将军》编剧,将讽刺漫画中的夸张技法融入角色,通过夸张的身形与脸谱化设计,强化喜剧冲突。
从万氏兄弟的早期实验到上美影黄金时期的集体创作,美术电影一边传承民族艺术资源,一边探索适应时代的视觉语言与制作机制。
在200本完成台本的展柜里,观众能看到动画人创作时的精益求精。1979年《哪吒闹海》的台本上,导演王树忱用红铅笔在分镜旁批注:“此处海浪需有青铜质感”;1984年《黑猫警长》的镜头记录本里,戴铁郎手绘的警长帽檐角度标注着“第17次修改”。
今天的电影市场强调作品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上美影早就开启了对两者平衡契合的探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宝莲灯》等电影长片,以及《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等影视系列片,既有风格手法上的创新,又坚守时代精神的大众文化表达,同时兼具商业性。
脱胎于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浪浪山小妖怪》,登陆暑期档后表现不俗,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8月12日15时,影片累计票房突破6.4亿元,AI预测总票房达到16.53亿元。作为上美影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代表性IP,《中国奇谭》系列作品仍有较大的商业化空间。
“绘动世界”的“经典巡礼”板块为9部影片设置专题展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首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的人物造型比例图蓝晒稿,以及动画设计师陆青为《大闹天宫》的角色动作风格所画的钢笔草图,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神态,都在对孙悟空的京剧造型、动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孙悟空最初的形象构思到最终深入人心的美猴王,一笔一画凝聚着创作者心血。
“媒介探索”板块是动画制作技术的盛宴。手绘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动画、偶动画……不同片种的工作场景被原汁原味地还原,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动画制作的工具和流程,感受传统动画制作的匠心独运。
1960年研发的赛璐璐水墨动画技术曾获国家发明奖,展览中的《鹿铃》角色动态线稿显示,动画师需要用铅笔精准模拟水墨线条的形态。而一旁的“拉毛”剪纸工艺演示更让人惊叹,艺术家要在半湿润的皮纸上勾勒形象,再沿湿润笔触取下纸偶,通过逐帧拍摄,变成屏幕上灵动的角色,这种独特工艺创作的《鹬蚌相争》在1984年获得了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银熊奖。
傅广超说,当初的很多动画制作工艺如今已经失传。比如定制的水墨剪纸专用皮纸,现在已很难找到相同材质的替代品。通过这些展示,观众才能理解,一部动画背后不仅是艺术,更是精密的手工技艺。
“当代回响”板块则巧妙连接起过去与现在。一面展墙循环播放着《中国奇谭》等新作的幕后特辑,另一面则陈列着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独立动画作品,那是经典语言在当代年轻人手中的另一种转化。
引人深思的是市场化转型时期的呈现。1995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停止统购统销美术电影,这一转折点的档案资料旁,播放着动画片《宝莲灯》导演常光希的访谈:“当时我们流失了大量人才,艺术民主的创作模式难以为继。但《宝莲灯》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中国动画的美学传统就不会中断。”
在“童年放映厅”里,《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天书奇谭》等经典影片轮番放映,孩子们依然会为半个世纪前的动画哈哈大笑。1.5米高的填色墙前,他们用蜡笔尽情涂抹。在iPad魔法课上,哪怕是零基础的孩子也可以画出想象中的动画形象。
在国产动画掀起产业热潮的当下,重返上美影的历史现场,能让大众重新认识那些动画人。尽管动画的技术体系与图像观念已然改变,但老一辈动画人的创作方法与思维方式,依然在为新一代动画人面对新工具、新逻辑时,提供启发借鉴。
来源:牧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