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边关,红韵探京族 | “红韵边关”团队解码文化传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7:44 1

摘要:为深化新时代青年对边疆跨境民族文化的认知,推动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团委的支持下,在文学院党委书记陈惠副教授、跨境语言文化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高鲜菊博士的指导下,文学院“红韵边关”三下

为深化新时代青年对边疆跨境民族文化的认知,推动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团委的支持下,在文学院党委书记陈惠副教授、跨境语言文化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高鲜菊博士的指导下,文学院“红韵边关”三下乡团队近期奔赴东兴万尾村,以金滩为起点,走访调研、对话传承,在京族文化的滋养中,书写青春与文化交融的生动篇章。

一、初抵金滩:邂逅边海交织的诗意

晨光漫过防城港的海岸线时,“红韵边关”团队的足迹已印在东兴万尾村的金滩上。澄澈海水漫过细腻金砂,海浪轻吻滩涂,似在低吟千年渔家的岁月故事。远处,京族渔民驾船破浪而出,船头独弦琴纹样随波轻晃,与海天共织一幅灵动的“海洋牧歌”长卷。

耳畔是海浪与风声交织的自然交响,同学们纷纷感叹,道出青春与边海文化初遇的震颤:“从前只在课本里读京族,此刻站在金滩,才真正懂了‘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重量。”从潮起潮落间的渔船剪影,到渔民指间翻飞的渔网,金滩的每帧画面都让“京族海洋文化”从文字符号,蜕变为可触可感的生活肌理,为后续调研打下“沉浸式探索”的坚实基础。

二、走访调研:对话渔家解读传承密码

“阿叔,这独弦琴的花纹有啥讲究?出海遇风浪时,真靠京语哈歌‘镇浪’吗?”队员们围着京族大叔连珠发问。大叔笑着说:“琴身鱼纹是我们京族人‘以海为家’的印记;哈歌哪是镇浪,唱着它,再凶的浪也敢闯!”从“哈节”祭祀的古老仪轨,到“渔捞禁忌”里的生态哲思,队员们跟着渔民撒网捕鱼、跟着商户摆摊吆喝、和非遗传承人以问卷为媒展开交流,在朝夕劳作中解码京族文化的“活态基因”。

调研中,年轻一代的传承智慧格外亮眼:返乡创业的“95后”阿妹将京族图腾绣进文创帆布,直播间里让民族符号走向全国;渔民大叔的儿子举着手机记录“赶海日常”,千万网友透过屏幕看见京族的生活美学。队员们帮着设计文创海报、走进直播间带货,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读懂传承的“变与不变”:传播形式在迭代,对“海洋家园”的守护、对“根脉记忆”的坚守从未褪色。这场青春与传统的对话,让文化传承跳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成为渔家烟火里蓬勃生长的生命力。

三、探馆寻根:在历史脉络中锚定文化坐标

夕阳为万尾村镀上金边时,团队走进东兴京族博物馆。展柜里,独弦琴、高跷捕鱼工具静静陈列,泛黄的侨批、斑驳的渔具,串联起京族数百年 “靠海而居、向海图强” 的历史。“看这张老照片,是上世纪京族渔民护边的场景!”讲解员指向一张黑白影像,画面里,渔民们协助边防战士巡逻,海浪猛烈拍打着礁石,却冲不开守护家国的决心。

“原来京族文化里,藏着‘爱国护边’的基因!” 成员们驻足良久,从“海洋生产工具展”看到“戍边故事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理解京族文化的“双重底色”:既饱含对海洋的敬畏与依赖,更刻着“守土护边”的家国担当。离馆时,团队成员在留言本写下:“走过金滩、对话渔家、探馆寻根,才懂‘文化传承’不是怀旧,而是让先辈的智慧,在青春手里续写新篇。”这份感悟,让“京族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青春力量触摸文化根脉,也在实践中锚定“守护传承、爱国担当”的成长方向。

从金滩的咸湿海风,到渔村灶间的烟火气,再到博物馆里的历史回响,“红韵边关”团队以青春为笔,书写“京族文化传承”与“思政实践”交融的故事。此次边境乡村行,于团队成员而言,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与成长。他们走出校园“小课堂”,踏入社会“大熔炉”,真切感受到基层群众对家国理念最质朴的认同与坚守。在与村民的互动中,成员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更是“家国情怀的共鸣者”——村民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边陲家乡的热爱,也感染着年轻的学子。这是高校实践育人与社会需求的一次生动衔接,当成员们带着调研成果踏上归途,金滩的浪涛仍在拍岸——京族文化的传承故事,正借青春之力流向更辽远的天地,让“边海红韵”与“青春担当”在时代浪潮中同频共振,永续相传。

来源:南国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