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初,上海浙商年会的舞台上,郭广昌说了一句话:“现在很难,但最难的日子过去了。今年,一定要活下去。”
2024年初,上海浙商年会的舞台上,郭广昌说了一句话:“现在很难,但最难的日子过去了。今年,一定要活下去。”
全场安静。
这句话像是穿过风浪之后的呼吸,不是喊口号,更像是在告诉自己。对于一个曾经一度站在财富榜巅峰的人,这样的语气背后,有起伏,也有分寸。
01 起点低,不代表起不高
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的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石匠,在一次爆破事故中成了残疾,母亲靠种地养活一家。几个姐姐早早辍学打工,只为供他念书。
当时的现实很简单——初中毕业可以去读师范,当个老师,是稳定的铁饭碗。但他偏偏不想这么过,咬牙上了高中,目标是考大学。
1985年,他考上复旦大学经济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破圈”,也是他财富人生的起点——先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复旦的四年,他成绩好,也爱折腾。别人假期回家,他骑车横穿半个中国,从上海到北京,再到海南。他说那是想看看国家的样子,也许能从中找到未来。事实证明,这种“不安分”的劲头,后来成了他商业嗅觉的雏形。
02 用头脑换第一桶金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在复旦做老师,同时在一个调查研究中心工作。课余时间,他开始做市场调研、写报告、接项目。
1992年,市场经济的风口刚刚吹起。他拉了几个朋友,凑了3.8万元,开了家市场调查公司。
没背景、没资源,但他做事细致,最终接下台湾元祖食品的市场调研大单。这次合作让他赚到100万元——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数字。
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靠脑子吃饭,而不是一辈子领工资。
03 跳到更大的赛道
赚到钱后,他没有在调研领域恋战,而是果断转向房地产——当时的热点赛道。
他做的第一个楼盘,专门针对留学家庭,客户精准,需求清晰。他亲自跑市场,不请销售,挨家挨户谈客户。最终这个项目大卖,进账1000万。
到这一步,他已经完成财富的积累开始逐鹿更广阔的商业舞台。1994年,他用这笔钱创立了复星集团,开始进入投资界。
一年后,他押注生物医药,投资乙肝诊断试剂。这个项目利润翻了几十倍,让他的公司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也让他个人财富完成了从千万元到亿元的跃迁。
之后的几年,他把触角伸向矿产、零售、旅游……到1998年,身价破亿,媒体叫他“上海的巴菲特”。在那个年代,这种速度像是开挂。
04 爱情成了“副中心”
事业上冲到高峰,他的生活也出现了新的重心。大学时认识的王津元,当时只是同校的学妹。后来两人各自成家,再重逢,已是不同身份——她是上海知名女主播,他是复星董事长。
聊得来、价值观一致,很快走到一起。结婚后,王津元放下主持人的话筒,生下三个孩子,但她没做单纯的“阔太”,而是转向公益与艺术,成为复星基金会负责人。
如果把家庭看作一座“省域”,她是那个稳定的副中心城市——不取代主中心,却能分担压力,让体系更平衡。
05 危机来临,主动收缩
2020年前后,复星被推上风口浪尖。投资领域过多、债务压力上升,外界质疑声不断。
郭广昌的选择是“瘦身”:卖掉钢铁、矿业、白酒等非核心资产,集中在医药和文旅。这是主动的分权,把不必要的领地交出去,保住最有竞争力的板块。
有人说他退缩了,但他自己清楚,做企业不能只看扩张速度,还要考虑可持续性。
经过几轮调整,复星逐渐走出低谷。医药业务产能释放,旅游板块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和地中海俱乐部盈利稳定。
06 稳住脚跟,不抢风头
如今的郭广昌,身价仍在400亿以上,但他明显比早年低调了。王津元继续忙公益,家庭平稳,孩子渐渐长大。
他们的生活不追光,也不刻意隐藏。王津元曾说,她不喜欢依附型的生活,要像树一样站立。郭广昌评价她:“有主见,有坚持,有想法。”
郭广昌的故事,是一部 “充满智慧”的人生案例:早期靠平台提升地位,中期靠赛道拉开差距,危机时懂得收缩核心,最终用稳守换长久。
2025年8月6日,香港特首办公室迎来一位特殊访客。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亲自带领稳定币团队骨干,一日内接连拜会行政长官李家超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窗外维多利亚港波澜不惊,会议室内的谈话却可能掀起巨浪——复星正式押注香港稳定币牌照,二级市场闻风而动,复星国际股价当日暴涨超20%。
此刻距离他在上海浙商年会说出“最难的日子过去了”,仅仅过去一年半。
来源:小编也疯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