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疗愈却总“受伤”?透视野蛮生长的疗愈经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9:11 1

摘要:抱树五分钟快乐一整天、颂钵唤醒海底轮能量流、水晶平衡磁场净化身体能量……在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的催动下,人们的精神健康需求爆发式增长,从禅修、旅修到抱树疗愈、音声疗愈、水晶疗愈,越来越多的疗愈产品和服务受到追捧,被人们视为“情绪解药”。

CFIC导读

◆目前由于监管机制和标准规范的缺失,疗愈行业鱼龙混杂,甚至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使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抱树五分钟快乐一整天、颂钵唤醒海底轮能量流、水晶平衡磁场净化身体能量……在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的催动下,人们的精神健康需求爆发式增长,从禅修、旅修到抱树疗愈、音声疗愈、水晶疗愈,越来越多的疗愈产品和服务受到追捧,被人们视为“情绪解药”。

2024年10月4日,游客在水上森林中体验养生疗愈活动。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新华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由于监管机制和标准规范的缺失,疗愈行业鱼龙混杂,甚至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使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情绪刚需催生蓝海市场

周五下班,在深圳CBD工作的王女士并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另外一幢写字楼。她要去一个自然疗愈空间,花上二三百元,睡一觉。

“我体验的是颂钵音疗助眠。现场有十来个人。疗愈师会先进行冥想引导,然后敲击颂钵。”王女士说,“环境很安静舒适,只有颂钵的悠长泛音,让人感到放松,有的人能很快入睡。”

由于工作压力,近一年来难以摆脱的睡眠困扰让王女士不得不寻求外界帮助,从最开始在直播间听颂钵音疗,到后来线下体验。“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一周给自己一次精神按摩,我觉得还是很值。”

像王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心理健康并愿意为“情绪买单”。心理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心情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国民心理压力增加,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仅有36%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状况良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供应不足,再加上更多人并非确诊心理疾病,而是处于一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需要情绪出口,这些客观因素都刺激疗愈行业在近两年爆发,成为资本追逐的蓝海。

2025年4月7日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绘画疗愈”课程的学员们正在上课。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国内疗愈行业正呈现科技驱动和多行业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AI心理疗愈平台受到资本青睐,头部企业好心情、镜象科技等均在近年完成多轮融资。疗愈+康养、疗愈+酒店、疗愈+文旅等全面开花,在拓展疗愈服务应用场景、赋能传统行业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体验。

行业乱象造成“信任危机”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疗愈行业服务边界模糊,伪科学、擦边医疗、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甚至精神控制等乱象层出,导致行业陷入“信任危机”,疗愈污名化风险加剧,服务机构出现“一边批量进场,一边大面积倒闭”的窘境。

——以伪科学包装,行“割韭菜”之实。记者注意到,一些机构利用公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信息差,编造“量子疗愈”“脑波疗愈”等伪科学、伪理论吸引眼球,巧立名目高价收取费用。

浙江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她因为情绪内耗在网上接触到一个名叫“光之疗愈”的工作室,主打量子催眠。“所谓的量子催眠,其实是通过线上会议完成的,最开始是2800元一次一小时,后来不断涨价,涨到4800元一次。体验之后,疗愈师会引导加入他们的群和会员,入会费是1111元。群里面有两三个群主的学生,不定期举办疗愈读书会、绘画疗愈卖灵性画或者唱诵疗愈等活动,如果参加都要再交费,参与的方式都是在线上。”刘女士说,“刚开始很上头,后来觉得没有什么效果,才清醒过来,觉得自己被洗脑和割韭菜了。”

——以虚假宣传为饵,行价格欺诈之实。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思瑶表示,疗愈行业部分企业和从业者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进行过度营销,甚至一些机构利用心理学技巧,制造焦虑和依赖,通过虚假宣传或夸大疗效来谋取利益。

记者注意到,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一些机构和从业者模糊疗愈服务边界,使用“21日冥想肿瘤消50%”“颂钵疗愈两个月子宫肌瘤消失”“灵性手术解决身体疾患”等话术擦边医疗效果,误导消费者;还有在一些号称“摆渡人”“心灵导师”的直播间,水晶、蜡烛等普通商品,通过能量注入、高维链接、运势定制等话术包装,售价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七天培训速成,伪大师、洋大师批量上线。“我接触的这位疗愈师声称自己拥有美国的催眠证书,但从来没见过。”刘女士说,“除了她本人,还经常有一位美国‘大师’参与线上所谓的能量传输疗愈活动。”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和资格认定的缺失,当前疗愈行业充斥着以高薪、高收益为幌子的疗愈师速成培训班,号称通过三天密训或七天实训就能获得特定疗愈师证书。而这些速成的“持证”疗愈师将很快进入市场展业。

“这些证书常常被冠以美国、尼泊尔等国外机构、协会的认证,其实只是一张培训证明,并不代表任何执业资格和从业的能力水平。目前我们国家在政府层面也并没有对疗愈师这一职业进行统一的认证或颁发证书。”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徐毅强说。

亟需加强行业自律

记者了解到,疗愈市场的野蛮生长使一些消费者遭受身心和财产“双重损失”,也导致行业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高发领域,但是由于一些违法犯罪形式较为隐匿,有线上化、国内外联动的趋势,给维权带来较大困难。

2025年6月21日,顾客在南博会南亚馆尼泊尔展区体验颂钵。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关于疗愈消费维权的案件和咨询不少。如果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虚构资质或者夸大效果的情况,可能会涉嫌虚假广告罪或者诈骗罪。”刘思瑶说,“为了规避风险,一些疗愈机构甚至会去尼泊尔或者泰国找外国疗愈师远程跟国内的消费者连线上课,这种情况基本上很难维权。还有一些大几十万的课程,通常都会签订合同,但是合同中可能会设置一些格式条款或者霸王条款,由于疗愈的服务和效果难以量化,也会造成机构拒绝退款,维权困难。”

今年2月份,公安部通报,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公安机关依法对借“灵修”等名义从事非法培训活动的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依法查处了一批打着“心灵疗愈”“激发潜能”等旗号从事非法培训活动的组织,有效遏制了此类活动的蔓延,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

徐毅强表示,疗愈经济作为新兴行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目前存在概念不清晰、发展不规范、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规范行业发展可以先从推动行业自律入手,通过行业协会或身心疗愈专业组织从专业伦理、执业技术要求、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性建设,助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专业服务的角度看,身心疗愈的范畴、目标、工作内容,跟心理咨询与辅导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疗愈工作者的职业认证可以跟心理辅导与服务能力认证相结合。疗愈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基础,然后再在身心疗愈的细分领域进行培训与督导,这对提升疗愈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消费者满意度会有更大帮助。”徐毅强说。

本文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吕光一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图片社、上海证券报、中经社上海总部、新华投控联合承办,欢迎社会各界组团参观。

展览精选了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近300张历史经典照片,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00

地点:上海市陆家嘴东园路18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6楼展览中心

联系人:沈女士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5年8月第1期】总第188期:变革之下的房企人事“大挪移”

【2025年7月第5期】总第187期:监管严打的信贷黑产有何新形态?【2025年7月第4期】总第186期:2.5亿存款消失,银行风控成“纸老虎”?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