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征兵,入职9天的临时工应征入伍,后来他退休的岗位令人羡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3:55 4

摘要:那是1980年的秋天,征兵的通知书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们这个小山村的平静水面。

那是1980年的秋天,征兵的通知书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们这个小山村的平静水面。

我叫张建国,那年刚满十八岁,在县纺织厂做临时工才九天。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手都在发抖。

母亲从我手中接过那张薄薄的纸,仔细看了又看,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了复杂。

"建国啊,这是好事儿。"

母亲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似的。

我们家的情况,村里人都知道。

父亲在我十二岁那年因为肺病走了,丢下母亲和我们三个孩子。

大哥早早辍学去了省城建筑工地,二姐嫁到了隔壁县,家里就剩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好不容易托人找关系,我才进了县纺织厂做临时工,一个月能挣二十八块钱。

虽然是临时工,但在我们村这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工作了。

那些天,我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骑着那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工厂之间。

车子是二手的,链条经常掉,刹车皮都磨薄了,但我舍不得换新的。

厂里的活儿不轻松,我被分配到纺纱车间,机器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

师傅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工人,叫李师傅,河南人,说话带着中原口音。

他看我是新人,手把手教我操作,还常常提醒我注意安全。

"小张啊,这活儿看着简单,实际上门道多着呢,一个不留神就得出岔子。"

李师傅总是这样说,一边说一边调整着机器的张力。

工厂里的午饭是三毛钱一份,有菜有汤,虽然菜品简单,但比家里吃得还要丰盛。

我总是吃得很干净,连汤都不剩,生怕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好伙食。

那九天里,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着一切。

怎样穿线,怎样接头,怎样调节机器的速度,怎样判断纱线的质量,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在心里。

李师傅看我学得认真,有时候还会额外教我一些维修的技巧。

"你看这个轴承,要是响声不对,就得及时换油,不然整台机器都得停。"

他指着机器的关键部位,耐心地给我解释。

晚上回到家,我会把白天学到的东西讲给母亲听。

母亲总是认真地听着,偶尔点点头,眼里有一种我说不清楚的光芒。

"妈,等我转成正式工,咱们家的日子就好过了,到时候每个月能挣四十多块呢。"

我那时候总是这样说,满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母亲总是笑笑,摸摸我的头,就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一样。

"慢慢来,不着急,好日子会有的。"

征兵通知来的那天下午,我正在车间里专心接断头。

纱线断了,要赶紧接上,不然就会影响整条生产线的效率。

李师傅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

"小张,有人找你,在办公室呢,是村里来的。"

我心里一紧,以为是工作上出了什么差错,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手忙脚乱地把机器停下来,跟着李师傅往办公室走。

没想到来的是村里的民兵连长老王,还有村支书。

他们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脸上都带着笑容。

"建国,恭喜你啊,征兵办选中你了,体检都合格了。"

老王的声音很响亮,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听见了。

我接过信封,手指都有些发抖,心跳得厉害。

那一刻,整个车间好像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机器的轰鸣声还在继续。

李师傅也走了过来,看了看信封,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这是好事儿啊,当兵光荣,小张有福气。"

但我听得出来,他的语气里有些舍不得,毕竟我才跟他学了九天。

厂里的工人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哎呀,建国这小子命真好,刚进厂就能当兵。"

"是啊,当兵回来就是复员军人,到哪里都吃香。"

"我儿子去年体检都没过,羡慕死了。"

听着大家的议论,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复杂。

下班的路上,我的心情比那辆破自行车的链条还要乱。

当兵,这是多少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刚刚有了工作,虽然是临时工,但至少有了固定收入,还学到了技术。

现在要我放弃这一切去当兵,说不纠结是假的。

李师傅还特意嘱咐我,让我好好考虑,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工作机会。

"小张啊,现在工作不好找,你要是去当兵了,两年后回来,这个位置可就没了。"

他的话让我更加犹豫了。

回到家,母亲已经做好了晚饭。

简单的白菜豆腐,还有一小碟咸菜,但香气扑鼻。

"妈,我可能要去当兵了。"

我把征兵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母亲。

母亲放下手中的筷子,看着我,眼神里有我读不懂的东西。

"你想去吗?"

"我也不知道,工厂里的活儿刚上手,李师傅说我学得快,说不定很快就能转正。"

"要是去当兵,这个工作就没了,两年后回来还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活儿干。"

母亲点点头,然后起身去厨房盛汤,没有马上回答我。

那天晚上,我们母子俩谁都没有再提征兵的事。

但我知道,母亲在想什么,我也在想什么。

半夜里,我听见母亲在隔壁房间翻来覆去,显然也睡不着。

第二天是周日,村里几个同龄的小伙子都来了。

他们听说我要去当兵,都很羡慕,围着我问东问西。

"建国,你小子命真好,刚进厂就能当兵,咱村多少年没出过兵了。"

"是啊,当兵回来就是复员军人,到哪里都吃香,说不定还能分配工作呢。"

"听说部队里能学技术,比在厂里学得还要好。"

听着他们的话,我心里更加矛盾了。

有个叫石头的伙伴,平时跟我最要好,他拉着我到一边悄悄说:

"建国,我听我姑父说,现在当兵可不比以前,部队里有很多新装备,能学到不少东西。"

"你在厂里也就是个临时工,说不定哪天就被辞退了,当兵至少有保障。"

石头的话让我心里一动,确实,临时工随时都可能被辞退。

下午,我一个人走到了村后的小山坡上。

那里有一块大石头,是我从小爱去的地方,有什么心事都喜欢到那里坐坐。

坐在石头上,可以看到整个村庄,也可以看到远处的县城,还有那个我工作了九天的纺织厂。

母亲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件旧棉袄,在我身边坐下。

"天凉了,别着凉。"

她把棉袄披在我身上,然后静静地坐着。

"建国,你父亲活着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兄弟几个能有出息。"

母亲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清晰地传进我的耳朵。

"大哥出去打工也是为了这个家,二姐嫁人也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现在轮到你了,妈不能只想着眼前的这点工资。"

我转过头看着母亲,她的眼角有些湿润,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可是妈,我走了,家里就剩你一个人了,我不放心。"

"傻孩子,妈又不是老得动不了,你去当兵,妈心里高兴着呢。"

"再说了,大哥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二姐也会经常回来看看,妈不会有事的。"

母亲停了停,看着远处的夕阳。

"你父亲要是还活着,肯定也会让你去当兵的,他最羡慕当兵的人了。"

那天晚上,母亲破天荒地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还放了点白糖。

鸡蛋是母亲舍不得吃留下来的,平时只有我生病了才舍得煮一个。

"吃吧,当兵要有好身体,不能亏了自己。"

我含着眼泪吃完了那两个鸡蛋,甜丝丝的,比什么山珍海味都好吃。

决定去当兵后,我又去了一趟工厂,要跟李师傅和工友们告别。

李师傅知道我的决定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

"小伙子有志气,当兵是好事,将来前途无量,比在这里干强多了。"

他从自己的工具箱里拿出一个小扳手,还有一本机械维修的小册子。

"这个你拿着,到了部队说不定用得上,这本书也带着,有空多看看。"

车间里的工友们都来送我,有的还给我带了些家乡的特产。

"建国,到了部队别忘了我们这些老工友。"

"等你复员回来,咱们再一起干活,到时候你就是技术员了。"

"记得写信啊,告诉我们部队里是什么样子的。"

大家的话让我心里暖暖的,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临走的时候,厂长也来了,还给了我二十块钱的路费。

"小张,好好干,给咱厂争光,将来有机会欢迎回来。"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起床给我收拾行李。

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些日用品。

母亲把我的衣服一件件叠得整整齐齐,还特意找出了一件她自己织的毛衣。

"这是妈给你织的,到了北方会用得上,那里比咱这里冷。"

毛衣是深蓝色的,针脚密密实实,看得出来花了不少心思。

"到了部队要听首长的话,不要怕吃苦,咱农村孩子不娇气。"

"知道了,妈。"

"还有,要按时写信,让妈知道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别让妈担心。"

"嗯,我一定按时写信。"

村里的乡亲们都来送我,小小的院子里挤满了人。

村长拿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参军光荣"四个大字,还有村委会的红印章。

"建国啊,你给咱村争光了,好好干,别给咱村丢脸。"

"等你回来,村里一定要好好庆祝庆祝。"

老王开着吉普车来接我,这在我们村里可是稀罕事,孩子们都围着车子看热闹。

上车的时候,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手心里塞了点什么东西。

"建国,妈等你回来。"

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模糊了双眼。

后来我才发现,母亲塞给我的是五十块钱,那几乎是她所有的积蓄了。

汽车启动了,我趴在车窗上看着母亲,看着那些送别的乡亲。

他们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只剩下一片模糊的村庄轮廓。

新兵连的生活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叠被子,出操,训练,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那么辛苦,比在工厂里累多了。

我们连有五十多个新兵,来自全县各个乡镇,还有几个是城里的知青。

班长是个复员回来又重新参军的老兵,姓陈,脸上有道疤,看起来很威严。

对我们既严厉又关心,训练时一点不含糊,休息时又像大哥一样照顾我们。

"你们现在是人民解放军战士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部队的形象,不能给部队丢脸。"

陈班长经常这样教育我们,语气严肃但充满关爱。

训练很苦,每天要跑五公里,还有各种体能训练,刚开始我都快撑不住了。

但我从来没有叫过苦,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母亲那双期待的眼睛。

想起李师傅给我的那本机械册子,想起工友们的嘱托。

晚上写日记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家里,想起工厂,想起那九天的工作经历。

那段短暂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机械有了初步的了解,没想到这在部队里竟然派上了用场。

我们连有一台老式的柴油发电机,是五十年代的产品,经常出故障。

有一次发电机又坏了,维修员一时找不到原因,全连都停电了。

我想起了在工厂里学到的知识,还有李师傅教给我的维修技巧,主动请缨去检查。

果然发现是燃油泵的一个小零件松动了,按照李师傅教的方法,很快就修好了。

连长知道后很高兴,专门在全连表扬了我,让我负责全连的机械维护工作。

"张建国同志有技术基础,以后连里的机械设备就交给他负责了。"

从那以后,我就跟各种机械设备打上了交道。

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机械知识,有时候忙到深夜才睡觉。

但我乐在其中,因为我知道这些知识对我的将来很重要。

连长还专门给我弄来了几本机械方面的书籍,让我系统学习。

慢慢的,我不仅能修发电机,连里的水泵、车辆都成了我的负责范围。

战友们都叫我"张工程师",虽然是开玩笑,但我心里美滋滋的。

两年的军旅生涯很快就过去了,转眼就到了1982年冬天。

临近退伍的时候,连长找我谈话,说有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机会。

"建国,上级想推荐你去军械技校学习,愿意吗?"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报告连长,我愿意!"

"那好,你准备一下,下个月就要去报到了。"

在军械技校的两年,我系统学习了机械制造、维修、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毕业后,我没有直接复员,而是被留在了军械厂工作。

这一干就是五年,从技术员做到了车间副主任。

1989年,我才正式复员回到了地方。

县里知道我的情况后,直接把我分配到了县机械厂。

这一次不是临时工,而是正式的技术员,而且还是车间技术负责人。

工资比当年的临时工高了三倍多,住房、医疗都有保障。

更重要的是,我有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

在机械厂工作的那些年里,我从技术员做到了车间主任,再到副厂长。

期间还被选派到省里的技术学院进修了一年,专门学习现代化管理。

回来后,我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负责全厂的技术改造工作。

1995年,厂里进行股份制改造,我被任命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那一年,我才三十三岁,在县里的工业系统算是年轻有为的干部了。

退休的时候,我已经是县机械工业总公司的总工程师,还兼任着技术顾问。

这个职位在我们县里算是很有分量的了,退休待遇也相当不错。

回想起来,如果当年没有参军,我可能还在纺织厂做着普通工人,运气好的话也就是个车间班长。

那九天的临时工经历,看似微不足道,却为我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而两年的军旅生涯,又为我后来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现在,每当有年轻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时,我总是告诉他们: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过程往往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那九天的临时工看起来没什么,但教会了我做事要认真,学东西要用心。"

那九天的临时工,那两年的军旅,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母亲已经八十五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思维也很清楚。

每次回家看她,她总是会翻出我当年寄回来的信件。

那些信件已经发黄了,信封上的邮票都快掉色了,但字迹依然清晰。

"妈,当年你让我去当兵,是对的,要不是你支持,我哪有今天。"

母亲总是笑着点点头,眼里闪着光芒,还是那么慈祥。

"妈知道你会有出息的,从你在厂里那九天,妈就知道了。"

"你每天回来都跟妈说学了什么,那么认真,妈就知道你不是一般的孩子。"

是啊,那九天的临时工经历,不仅让我学会了基础的机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珍惜机会的重要性。

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不能马虎应付。

人生就是这样,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那个1980年秋天的征兵通知,改变了我的命运。

而那九天的临时工经历,却为这个改变提供了最初的推动力。

如今回想起来,我依然能够清楚地记得李师傅教我操作机器时的情景。

记得他那双粗糙的手,耐心地指导着我的每一个动作。

记得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的兴奋,那二十八块钱在我手里都有些发烫。

记得车间里机器轰鸣的声音,还有那股特有的机油味道。

记得工友们朴实的笑容,还有他们送别时的不舍。

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却构成了我人生最坚实的基础。

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年没有那九天的工作经历,我在部队里会不会有那么快的成长?

如果没有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回到地方后会不会有那样的机遇?

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和理解,我会不会有勇气做出那个重要的选择?

人生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那九天的临时工,看起来是我人生中最短暂的一段工作经历。

但它的意义,却超越了时间的长短。

它让我明白,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全力以赴,不能因为是临时的就不当回事。

它让我懂得,机会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关键是要用心去发现和把握。

它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伴随了我一生。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我的成功经历时,我总是会提到那九天。

因为正是那九天,为我后来的一切打下了基础。

正是那九天的认真和努力,让我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

正是那九天学到的技术基础,让我在部队里脱颖而出。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那九天的临时工,改变了我的一生。

来源:怀旧的美好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