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者,上古邈矣,山川之间,草木葳蕤,多藏灵奇之药。时有名黄姓之郎中,素怀仁心,精研医术,常涉深山穷谷,以觅良药济人。
昔者,上古邈矣,山川之间,草木葳蕤,多藏灵奇之药。时有名黄姓之郎中,素怀仁心,精研医术,常涉深山穷谷,以觅良药济人。
一日,郎中入深山采药。山林蓊郁,径僻苔滑,然郎中志坚,披荆斩棘,无畏前行。行至幽僻处,忽见一树,其上果实累累,状若铃铛,色黄如金,耀人眼目。郎中奇之,以为此果或具神效,遂采而携归。
归后,郎中悉心研试,竟发现此果能解疮毒,退黄疸之疾。每以之入药,病患服之,辄有奇效,声名渐播于乡闾。
未几,乡中有一产妇,产后恶露不下,高热昏迷,气息奄奄,家人惶急,遍求良医而不得。黄郎中闻之,急往视之。见产妇危殆,郎中忧心如焚,思及所采之果,遂取之煎水,亲为灌服。
众人皆屏息以待,忧惧交加。俄而,产妇嘤咛一声,悠悠苏醒,面色渐复红润,气息亦转平稳。举家大喜,邻里皆惊叹不已,以为神功。
自此,此果之名,更盛传于四方。乡人感郎中之恩德,遂称此果为“黄栀”。又因其形肖金铃,亦呼之曰“金铃子”。
金铃子者,虽生于深山,然以其灵效,救人于危厄,显于世。而黄郎中仁心妙术,泽被乡里,其事迹亦为后人传颂,与金铃子之名,共彰于青史,为后世医者之楷模,激励诸贤,潜心医术,以救苍生之疾。此诚可谓药之灵、医之仁,相得益彰,传为佳话者也。
功效
1. 泻火除烦:黄栀像“身体的灭火器”,能清除心经郁热,缓解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对热病高热、火毒攻心有显著疗效。
2. 清热利湿:可化解肝胆湿热,改善黄疸(如急性肝炎)、热淋(尿路感染)、湿热痢疾等症状,常与茵陈、大黄配伍(如茵陈蒿汤)。
3. 凉血解毒:能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同时解毒消肿,辅助治疗疮疡肿毒、目赤肿痛。
4. 外用消肿:新鲜黄栀捣烂外敷扭伤、挫伤,可减轻红肿疼痛;煎水熏洗痔疮,缓解出血和坠胀感。
用法
1. 内服:
- 煎服:取6-10克黄栀(生用清热,炒炭止血),水煎后温服。经典方剂如《栀子豉汤》,用于热病烦闷。
- 入丸散:研成细粉制成药丸,如安宫牛黄丸中用于清热解毒。
- 代茶饮:切片后与菊花、金银花同泡,缓解咽喉炎症(虚寒体质慎用)。
2. 外用:
- 鲜品捣烂敷患处,每日更换2次(适用于跌打损伤)。
- 煎水后加入食盐,熏洗痔疮(需遵医嘱)。
禁忌
1. 脾胃虚寒者慎用:性寒易伤脾胃,可能引发腹痛、腹泻,建议搭配生姜或红枣。
2. 阴血亏虚者忌用:如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者,服用会加重症状。
3. 孕妇需遵医嘱:苦寒可能影响胎气,必要时配伍补益药。
4. 不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便溏、食欲减退。
现代小知识
- 化学成分:含栀子苷、藏红花素等,研究显示其提取物能抗炎、利胆、降血压,对阿尔茨海默病有神经保护作用。
- 染色应用:黄栀果实是天然黄色染料,用于食品(如蛋黄派)和纺织品染色。
- 与淡豆豉的配伍:栀子苦寒泻火,豆豉辛凉透表,二者合用(如栀子豉汤)能清透郁热,治疗胸中烦闷。
小贴士:黄栀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治血分要药”,但其性寒,建议饭后服用。外用时需注意皮肤是否过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2小时)。
来源:汉源健康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