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阿波罗登月时,控制舱里运行的是FORTRAN 代码;2024年中国“天河”超算处理气象数据,核心程序还是FORTRAN。这门诞生于 1957年的编程语言,如今已经67岁了,却依然活跃在科技一线。
1969年阿波罗登月时,控制舱里运行的是FORTRAN 代码;2024年中国“天河”超算处理气象数据,核心程序还是FORTRAN。这门诞生于 1957年的编程语言,如今已经67岁了,却依然活跃在科技一线。
为啥这个“老古董”就是不死?其实它有三大生存法宝。
首先是数值计算功底硬。算卫星轨道、流体力学这类复杂公式,FORTRAN天生就比其他语言快20%以上。美国NASA的轨道模拟器换过三次编程语言,最后还是换回了FORTRAN。
其次是代码惯性大,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对撞模拟系统,累计写了500万行 FORTRAN 代码,没人敢轻易换。
最后是硬件绑定深,我国“人造太阳”装置的控制系统,硬件和 FORTRAN 程序深度绑定,改一次要停机三个月。
这门老语言现在还守着五个核心领域。气象模拟领域,英国气象局试过把预测系统转成C++,结果计算速度降了30%,不得不改回去。核能安全系统更夸张,美国核电站的紧急停堆程序,用FORTRAN写了40年,重写要花2亿美元,至今没人敢动。还有飞机气动分析、石油勘探模拟、天体轨道计算,都是FORTRAN的地盘。不是不想换,是真换不起。
不过FORTRAN也面临麻烦,最大的问题是没人学了。中国气象局的老专家退休后被返聘,因为年轻人看不懂几十年前的代码。美国核管会一份报告里,12个作者平均年龄58岁,全是懂FORTRAN的“老人”。
这门语言的教材在大学里都快绝迹了,而这种对复杂编程语言的疏离感,不只体现在FORTRAN 上——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觉得背语法、调代码太费劲,这直接催生了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爆发。
像微软Power Platform让企业能快速搭应用,谷歌Cloud Composer专攻数据流程自动化,国内阿里宜搭在办公场景普及度很高,而云表平台更是凭借接地气的设计吸引超30万家企业使用。
它的低门槛简直是小白福音,不用记一行代码,拖拖拽拽模块、画画表格,普通人花一两天就能搭出库存管理系统,连退休阿姨学两天都能自己做个家庭记账工具。二次开发也方便得很,业务变了不用找程序员改代码,自己在原来的表单上增删字段、调整流程,点下保存就生效,上午改完下午就能用,完全不耽误事。
更厉害的是它能无缝对接各种软硬件,不管是车间的传感器、仓库的扫码枪,还是公司的 ERP 系统、财务软件,都能轻松连起来,数据自动流转,之前要几个人手工录的数据,现在点点鼠标就搞定。
小结
好在FORTRAN也在与时俱进。现在有工具能把FORTRAN代码转成Python接口,让新老程序员能合作。欧洲航天局就把老的轨道计算程序和新的AI预测模型绑在一起用。而且懂FORTRAN的工程师现在很吃香,国内核能企业给这类人才开的薪水比普通程序员高50%。
在去年甚至还进入了编程语言排行榜前十名:
有人说该彻底淘汰FORTRAN,毕竟太老了;也有人觉得,那些运行了几十年的科学程序里藏着人类的科研记忆。或许,这门语言就像数值计算领域的活化石,留住它,也是在留住人类探索科学的一段珍贵记忆。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
来源: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