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我要批评白岩松!我为什么捡垃圾和流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7:00 2

摘要:沈巍的才华毋庸置疑,最具有说服力的事件之一是他在2019年受学者魏明伦之邀,参加文化学术研讨会,当时没有打草稿,在近100名知名学者面前进行了风趣幽默的演讲,阐述了自己对戏曲不同的见解,讲述了戏曲的起源、分类和各地戏曲的特点,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2025年初,一位58岁的上海流浪汉在网络火了,应该说是再次火了,因为他就是沈巍,曾经在2019年火过一次。

沈巍的才华毋庸置疑,最具有说服力的事件之一是他在2019年受学者魏明伦之邀,参加文化学术研讨会,当时没有打草稿,在近100名知名学者面前进行了风趣幽默的演讲,阐述了自己对戏曲不同的见解,讲述了戏曲的起源、分类和各地戏曲的特点,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6年之后的沈巍,年纪大了点,但是学识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年。他最近参观程十发美术馆和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依然不打草稿,不用解说员,凭借着过去读书的积累,在现场信口拈来,对馆里藏品进行了精彩准确的解读。两次直播没有预告,时长均为一个小时左右,当时直播在线人数超过2万人,高峰值达到近5万,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除此之外,沈巍会点写字画画,虽是涂鸦之作,却掀起了人们关注传统书法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网友从外地赶来上海白鹤镇向他求墨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满腔热忱燃烧自己,用微光汇聚暖流,在传统文化中发光发热的人,还有不少人说他是炒作,说他不值得宣传,他捡垃圾和流浪都是逃避责任,负能量的表现。

其中,杜子建的观点认为沈巍的出现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让无数的人感觉到:我将来可能就是那个新的沈巍,还有一身的学问和知识。

而更有代表性的是白岩松在6年前对沈巍的评价:有钱难买喜欢,言下之意就是说沈巍喜欢捡垃圾和流浪。因为白岩松是央视主持人,他的评价影响力很大,至今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今年再次在网上火起的沈巍,依然多次被人当面说他喜欢捡垃圾和流浪。沈巍没有生气,但是他说:“我要批评白岩松!”

沈巍表示自己从来不喜欢捡垃圾,也不喜欢流浪。捡垃圾是因为他看到路上有人扔垃圾,认为还有用,就把它捡回来。为什么不说扔垃圾的人,反而说他脑子有问题?

那么,沈巍为什么捡垃圾和流浪?在2020年《陈晓楠对话流浪大师沈巍》中,他曾经详细地进行了回应。以下内容是我根据他的讲述,进行了整理:

沈巍开始并不是什么垃圾都捡。1988年高考落榜后,他遵从父母意愿到了单位工作。

沈巍看到单位里每个楼面的废物箱里面有这么多背面空白的纸被扔掉就,认为这样做不好,这么好的纸可惜了,所以他每天都去会把它捡出来。

一开始是没有人知道他,因为没有人看见他这么做。“那么是因为另外一个部门的人去反映了这个情况,然后他们就做出你脑子有病的这么一个判断。我解释了,但是毫无意义。”沈巍说。

就在这个之前,沈巍跟那些同事都是和平相处的,交流也很顺畅,但是突然之间一刹那离他们远远的避开他。“即便你的言行举止是正常,但就因为你曾经捡了那个纸篓里的纸,大家就避之而不及了。”

沈巍说在这个单位上班,每个人都有把钥匙,只有他的打不开了。他还问了怎么了,换钥匙了吗?没人回答他,意思说你把东西收拾一下,回去休息吧!沈巍当天就不能上班了,他说这么多年,这是唯一的一次哭得特别伤心的一次,满脸的眼泪。那种被伤害、被委屈、被误解的感觉,让他很伤心,眼泪像喷泉一样的涌出来。

最大的伤心,就是家人对沈巍的不理解,这么多年也没有人指出任何的一个疑问。但是沈巍被说成精神病之后,他们就会做出种种的恶意的揣测,对他恶语相加。他们总觉得了精神病就要为他治疗呀,那一定要让他看好。

“我自己一点都没意识到,人生会跟精神病三个字挂钩,他们已经这样认定了,哪怕我明天开始我不捡了,我什么都不做了,他们还认为你已经是精神病了。那一个俯下身去捡垃圾的动作彻底改变了我,没有想到,真的没想到,让我背负了一生一直走到今天。”沈巍说。

那年大概是1993年,沈巍从医院逃岀来,去南京路看画展看戏,然后到了晚上坐末班车回家睡一觉,第二天一早,趁家里人还没起来,赶快走上街去逛。

那个时候,沈巍还抱着希望,希望能够短期之内有一个有命运的转折,比如说又回去上班了。但是有一次,沈巍在外面跟人发生冲突了,他的外婆当时做了一个动作,手指着头,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跟他争了,他这个有问题的。沈巍当时就一下子就觉得:“连你都这样认为,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所以宁可是在街上都比在家里好,而且在街上没有人说我是精神病。”

从此,沈巍开始了流浪生活,一开始便是30年。

2010年,沈巍再次被家人送进医院,很幸运,医院证明了他没有精神病。但是出了医院后,沈巍拒绝回家,他已经习惯了流浪。(很多人不理解沈巍为什么选择流浪,设身处地想想,家是偏见和误解,流浪在外反而觉得人间温柔,也就选择流浪了,那也是自由。)

既然流浪了,沈巍就开始慢慢突破枷锁,开始捡别人扔的半瓶水,心里想喝过的能咋样,“它比我还干净呢?喝了又怎样?”一样一样的尝试,从头到脚里里外外,他都是从垃圾桶捡回来。

30年的流浪,沈巍最享受的是每天傍晚6点坐在地铁路灯下看书,一直看到晚上9点就回去睡觉。到凌晨两三点,他骑着自己的三轮车,到经常去的那几个点逛一圈捡垃圾,到早上七点钟再返回来,周而复始哪怕是狂风暴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照样不误。

沈巍这番对过往经历的倾诉,道尽了他半生的辛酸与无奈。因捡纸被单位视为“脑子有病”,遭家人恶意揣测与恶语相向,被贴上“精神病”标签,这一系列遭遇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最终只能选择流浪。而白岩松“有钱难买喜欢”的评价,在未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无疑给沈巍带来了更多误解。

其实,沈巍捡垃圾并非喜欢,而是出于对资源浪费的不忍;流浪也并非本意,而是在重重偏见下无奈的选择。他在流浪中坚持看书学习,在传统文化领域发光发热,用知识丰富自己,用才华赢得他人认可。

我们应摒弃偏见,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沈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不应以世俗的标准去评判他人。希望社会能给沈巍这样独特的人更多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追求内心的热爱,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来源:中年慕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