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毕业季的骊歌响起,数百万个梦想扬帆起航,就业创业成为青春起锚的关键时刻。共青团如何从过去的“引路人”,蜕变为与青年并肩奋斗的“同行者”?答案,就藏在各地团团的一个个鲜活实践里!
《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14期
出刊啦!
欢迎阅读,解锁更多内容
专题
从“引路人”到“同行者”:
共青团就业创业服务新实践
当毕业季的骊歌响起,数百万个梦想扬帆起航,就业创业成为青春起锚的关键时刻。共青团如何从过去的“引路人”,蜕变为与青年并肩奋斗的“同行者”?答案,就藏在各地团团的一个个鲜活实践里!
看!有的学校团委书记把办公桌“挪”进了招聘会和创业孵化器,精准对接“千校万岗”,让学子与企业“面对面”敲定未来;有的团委创建“海悦青创空间”,不仅是技能分享的沙龙,更是寒暑假“知行学堂”,暮色中奋斗的身影就是共青团递给青年的“立体名片”;有的团委打造“青年会客厅”,让同龄人围坐畅聊求职困惑,就业创业的思路在“唠嗑”间豁然开朗;还有的团委为返乡大学生量身定制“青创地图”,用“金融礼包”和导师陪跑,将对家乡的热忱变为创业的动力。
从高校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共青团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强作风——沉下去倾听青年最真实的焦虑;转观念——从“我能给什么”到“青年需要什么”,打造全链条赋能体系;改模式——拥抱数字化,让服务精准触达“Z世代”。这不再是一纸文件的口号,而是“点对点”“实打实”的温暖传递,是托举梦想风帆的坚实力量。
青春选择万千,奋斗路径各异。这个专题,带你近景聚焦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新探索、新作为、新成效,看他们如何助力青年在时代洪流中乘风破浪,书写与城市、与未来的“双向奔赴”!
封面故事
广东 12355:
用爱和坚守浇筑了十九年的青少年“生命线”
“是12355吗?我……我压力好大,好累啊……”
深夜,电话那头传来高一学生小秦疲惫的声音——这是广东12355青少年服务台接听的超过300万个少年心事中的一个缩影。成长的路上布满荆棘,学业的巨石、人际的围墙、甚至令人揪心的轻生念头……对于无数身处绝望边缘的少年而言,这条热线,往往是他们鼓起最后勇气抓住的“生命线”。
这条热线已默默守护了十九个春秋。从2006年点亮心灯,到2017年实现全省统一接听,再到如今每天回应近2200份心事,每一通电话背后都是一个寻求温暖的青涩灵魂:惠州“心灵驿站”里,高三的小华在专业老师6次疏导后重返校园;AI技术的加入,让“心语老师”成为深夜随时待命的树洞,还能在危急时刻“一键流转”启动跨省生命救援——当15岁的小张在北京透出绝望时,广东与北京两地12355、110火速联动,将他从悬崖边缘拉回!
这不仅仅是一条电话线。它是专业的盾:9000多名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组成“暖心后援团”;它是温暖的光:在全省建成203家“心灵驿站”,让心灵港湾近在咫尺;它是创新的桥:用AI赋能服务,精准捕捉风险,为生命编织安全网。面对“病耻感”的阴霾,他们更化身“阳光播撒者”,年传播量破500万的科普内容,走进校园社区,在千万青少年心中筑起“预防堤坝”。
十九年,用爱和坚守浇筑。广东12355,这条名副其实的“生命线”,仍在执着延伸,只为照亮更多年轻生命充满希望的前行之路。
特稿
这里有我的青春
1958年的8月,银川城里人头攒动,热浪裹挟着黄土的气息在月台上翻滚。两列火车南北相对静卧在铁轨上,一列驶向兰州,一列驶往包头。这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建成开通时的场景。在此之前,没有人会相信,铁路真的可以穿越茫茫的沙漠。
六十多年过去,这条“沙漠铁龙”已成世界奇迹,背后是几代青年治沙人用青春筑起的绿色长城。在中国铁路,这样的青春故事从未停歇:“车听人的话,人听党的话”,这是火车司机陈鑫家族三代人刻进骨子里的信条;在世界铁路海拔之巅,5072米的唐古拉,马祎俊和工友们曾在齐腰深的大雪中鏖战三小时,冻僵的睫毛凝满冰霜,只为守护“天路”畅通;而在新疆阿尔金山无人区,23岁的程前无惧荒芜与高原反应,像沙漠胡杨般把根扎进盐碱地,全程参与北斗技术融入列控系统的“中国领跑”壮举。
从腾格里的风沙到唐古拉的冰雪,从兰新线的狂风到阿尔金山的孤寂,一代代铁路青年的脚印深深刻进钢轨延伸的每一公里。在万里铁道线上,他们用滚烫的理想、不屈的奋斗和沉甸甸的担当,共同宣告——这里,有我的青春!
专版
青春逐梦东营城
奋勇争先谱华章
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青春能量正蓬勃涌动!
垦利区的“伙伴计划”让68家商户、113名新兴青年从“参与者”变身“发起人”,带着社区青少年玩转非遗课堂;税务青年的“税润黄河”志愿服务队,不仅巡河净滩96次,更助力企业享受“绿色税制”减免2.58亿元,捧回全国志愿服务铜奖;而利津县用“青言青语”打造沉浸式团课,红色资源变身实景课堂,让思想引领“活”起来!
从解决青年“一张床”“一间房”的安居之忧,到培育万余名“乡村好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从700余名“青鸟计划”学子返乡实践书写家乡故事,到大型赛会中志愿者凌晨集结的身影——东营共青团正以全方位的“青”心服务,搭建成长平台,激发创新活力。这里,青年与城市共成长,在黄河尾闾共同谱写现代化强市的青春新篇章!
团干问答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运用新观念、新手段赋能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二)
当DeepSeek等AI技术重塑世界,共青团如何破题“思想引领”?
浙江团干以AI为笔,打造“青春叙事创新源”,训练专属大模型过滤虚假信息,让主流价值搭上“传送带”;团昆山市委让青年戴上VR设备,“穿越”进昆曲博物馆学身段,沉浸式思政课瞬间“破圈”;高校团干妙解AI三要素,锻造“青言青语”宣讲铁军,用丰富实践为青年成长筑基;而在三峡集团,“AI青年先锋”们正用“水情精算师”神器预报径流,捧回“振兴杯”金奖,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国重器的血脉。
这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思维的跃迁!面对“信息茧房”加剧、原创力弱化的挑战,各地共青团正主动拥抱变革,以科技精度叠加人文温度,让人工智能从“变量”化为“增量”,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绘制全新蓝图!
本期目录
封二、封三、封底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