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举的意义在于,汾酒人在跨越山海,不断寻访好风物的同时,也寻到了中国白酒纯粮酿造的黄金起点——位居天山北麓,享有“绿洲粮仓”美誉的新疆奇台县。在这里,汾酒人开启了匠心酿造者对一粒好粮的朝圣之旅。
有一句话,十分诗意地勾勒出了人们对好酒的定义:种子的高度,决定了美酒的天际线。
对此,汾酒人有着深刻理解,因此他们溯流而上5000多公里,深入北纬45°大麦产区,在新疆奇台县的天山脚下,建立起了用于汾酒制曲的专用大麦制种基地。
此举的意义在于,汾酒人在跨越山海,不断寻访好风物的同时,也寻到了中国白酒纯粮酿造的黄金起点——位居天山北麓,享有“绿洲粮仓”美誉的新疆奇台县。在这里,汾酒人开启了匠心酿造者对一粒好粮的朝圣之旅。
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见证了汾酒人“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酿酒初心。而守护好被誉为汾酒酿造“第一车间”的原粮制种基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汾酒人“用一杯醇醇的美酒,实现与消费者双向奔赴”的匠心修行。
01
原粮基地:绿色工厂的根基
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在中国三大主流白酒香型中,山西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扛鼎者,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好粮才能酿好酒”的消费共识背后,作为制作优质大曲主要原料的大麦,则是为清香型白酒提供良好麦香味与清香味的根骨所在。
从专业角度来讲,在制曲过程中,大麦因酶系发达、淀粉含量适中,十分适合固态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酒曲的发酵。作为中国著名的“麦乡”,汾酒将“第一车间”选定在新疆奇台县,正是为了建设用于汾酒制曲的专用大麦制种基地。
山西汾酒致力于建设一座能与消费者共情、顺应国家政策潮流的“绿色工厂”,原粮基地不仅是其根基所在,更是酿造的白酒“美不美”的第一道关口。
因此,自2009年起,汾酒集团便极具前瞻性地将原粮基地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开启了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布局之旅。并以北纬36度 - 45度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为基准,先后在山西、河北、吉林、内蒙古、甘肃等多地播撒绿色发展的种子,目前原粮种植总规模已突破140万亩。
02
千里种粮,山西汾酒的
全产业链绿色品质长城
奇台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自汉代以来就拥有“北部粮仓”的美誉,也是当前国家认证的“大麦之乡”。
据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介绍道,奇台位于天山北麓,属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性气候,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光照又相当充沛,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全年约160天的无霜期,加上雪水的浇灌、肥沃的土壤,为麦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仿佛为大麦量身定制,使其产量高、品质好,正因如此,才吸引得汾酒千里奔赴。郭刚刚表示,“像新疆这么好的产区,产出这么好的大麦,我们希望凸显出它的品质优势,赋能汾酒品牌及整个酿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汾酒跨越数千公里,围绕北纬36度到45度这一“黄金种植地理带”,先后建设了多个适合高粱、大麦、豌豆生产的原粮种植基地,总规模达到140万亩以上,并在“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的原粮基地种植管理模式基础上,构建起了“种、酿、藏”全产业链绿色品质长城,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原粮的品质与绿色属性,更让每一粒粮食都带着自然的纯净与健康走进汾酒的酿造环节。
03
一粒“懂汾酒”的大麦
为了做好品种选育,汾酒与专业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培育和筛选出了众多优质品种。在新疆奇台县建立的500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制种田,就在致力于高品质汾酒制曲专用大麦品种——汾酒大麦1号。
据悉,“汾酒大麦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经汾酒集团测试认定,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的专用新品种,不仅亩产高、抗逆性强,其核心指标更精准契合优质白酒酿造需求,为后续制曲糖化及发酵过程奠定了卓越的原料基础。
顶尖育种专家扎根奇台,用心培育的“汾酒大麦1号”,被誉为“最懂汾酒”的大麦——今年,“汾酒大麦1号”在新疆制种基地的生产实验已初见成效,收获之际,专家郭刚刚站在金黄的麦田,弯腰轻捻着饱满的麦穗,欣慰地感慨:“籽粒饱满度、色泽等感官品质都过关,产量也不错。”
纵观中国白酒行业,以企业为主体为其原料农作物种子进行标准化命名,并投入定向培育验证的案例并不多见,“汾酒大麦1号”率先推出,颇有在白酒行业打头阵的意味,其推广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更是企业深度参与种源创新的标志。
据专家介绍,汾酒这种大麦制种定制模式,不仅是对育种方向的指引,更是对科研团队和种植农户的双向激励。谈及汾酒模式对新疆大麦产业的推动力,郭刚刚更是用了“双向奔赴”这个词语来表述,其中充满了期待与赞许。
从田间到餐桌,从种下的每一颗粮食到酿出的每一滴美酒,汾酒人基于绿色、健康、可溯源的初心,都做到了用心守护、匠心之选、爱心灌注、良心相伴这“四心合一”,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优质产业链,实乃白酒业界之楷模。
来源:中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