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在2025年的现在再用回诺基亚大砖块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4:52 2

摘要:有人认为这是对当下现实世界中某些趋势的逃避,也有一些人在这些相对简单的构造中寻找宁静。但相比于这些没有成为现阶段主流的载体为什么会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的原因,当下发生了什么可能更为值得关注。

怀旧,或者用更文学化一点的词语来概括——复古,总是一股可能会随时随地出现的潮流。

有人认为这是对当下现实世界中某些趋势的逃避,也有一些人在这些相对简单的构造中寻找宁静。但相比于这些没有成为现阶段主流的载体为什么会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的原因,当下发生了什么可能更为值得关注。

最近有篇报道再次探讨了这个话题。文章指出,社交平台正在从“朋友社交”转向“内容与商业分发”,朋友动态的常见度愈发下降,取而代之的,娱乐、创作者和算法推荐成了你所能看到的主线。

而现实也大抵如此。扎克伯格在听证会上承认了这种转向,这种设计思路也被许多App采纳:购物车实时刷新、冥想应用用打卡和勋章提高留存、外卖进度频繁提醒···App们想要记录并分析你的停留与点击,再以此推动更长的使用时间。

在这种想要用所有的一切把你留下的环境里,数字疲劳不再是一种模糊感受。Pew的研究显示,近一半青少年“几乎一直在线”;同时,GWI的数据提示,Z世代自2021年以来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长在下降。毫不意外的,随之发生的是,一种“复古科技”的回潮正在出现:功能机、E-Ink轻手机、纸质手账、独立闹钟、便携播放器等“笨蛋”设备被重新使用。很多人通过“减少选择”和降低干扰,为专注留出空间——而不是被算法变现。

当然,报道也强调,完全放弃智能功能并不现实。地图、移动支付、家庭群通讯、临场拍照已经成为日常必需。于是这里也出现了一些折中做法:有人用“减配”的青春版智能机,只保留必要应用;有人把通讯和导航留在手机上,把娱乐转移到平板或电视;有人刷更可控的系统,关闭无限下滑、强提醒或者后台追踪。

在Reddit上的相关讨论中,有用户把这种现象概括得很清楚,相比于智能手机,“多数人要的不是一部笨蛋手机(dumbphone),而是一部不会分散注意力的正常手机。”但这里难点也在于,每个人认为“必要”的功能不同,标准方案很难得到统一。

这里,Reddit用户对这股“反当下”潮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有人把它当成对“被动使用”的反击,主张把功能拆散,尽量减少单一入口对注意力的占用;另一类则强调“认知卫生”,认为用户在为平台输送数据、拉动广告,所以要把注意力管理当成基本卫生;也有观点用“enshitification(产品劣化)”概括平台从有用、惊艳到以榨取价值为先的状况。

但相反的观点也是存在的:以音乐订阅为例,每月只需花费十几美元,就能体验到无广告且较为齐全的曲库,这比过去买CD更划算,不能一味悲观。不过,也还有更为现实的声音:线上热度不等于线下规模——如果你走在街上,几乎不会见到真的有在用2004款Razr的人。没人想要为了“为了非主流”而去选择没苦硬吃。

回过头来再看。复古之所以持续,不只是因为它的“功能更少”,更在于这种“少”限定了可感知的节奏与边界。实体键盘的触感、E-Ink的显示特性,让人更容易控制使用方式。这既是审美选择,也是自我管理:在平台追求更高时长与用户希望保持节奏之间,画出一条更清晰的线。

如果把这股回潮看成“用户反馈”,它指向的不是时光倒流,而更是对未来产品的几项“请求”:更“安静”的默认选项(减少强提醒与无意义推送)、更有边界感的使用体验(可控的通知与使用时段)、更少以“用户停留时长”为目标的设计(以完成为中心)、更专注的功能(核心功能离线可用、按场景可拆可合)、以及更透明的付费与推荐机制(价格清晰、算法可解释、少绑订阅)。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不会在“智能元年”或者“智能第二年”、“第三年”的高科技时代当下,再用回非常不智能(或者完全不智能)的纯功能型设备?多数人可能不会,至少不会完全回去。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认真讨论这个话题,复古就不会仅仅只是一种想要活在过去的情绪宣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生活,理应可以多一点纯粹。

没那么难。

来源:动点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