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如何回归公益与专业?专家:平台更新审核机制加强内容关联性审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09:17 1

摘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今年6月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显示,92.1%的网络视听观众曾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其中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视频账号主体中,主任医师占41%,教授占66.2%,科室主任达78.9%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今年6月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显示,92.1%的网络视听观众曾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其中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视频账号主体中,主任医师占41%,教授占66.2%,科室主任达78.9%。

医生“触网”科普已成趋势,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MCN机构批量包装“网红医生”引发的乱象丛生:专职写手代笔、脚本摆拍、跨领域推荐、科普夹带私货……

健康科普如何回归公益与专业?《法治日报》记者对此采访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睢素利、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

记者:部分MCN机构主导的“网红医生”运营已严重变味,脚本代写、跨领域推荐、伪科普频现。MCN机构在医生IP运营中本可发挥积极作用,为何在实践中异化成乱象推手?

邓勇:根源在于商业利益驱动背离了科普的公益性本质。

经济目标凌驾科普责任。部分MCN机构将流量变现(带货、广告)置于首位,诱导医生进行“伪科普”或跨专业推荐产品。

专业伦理防线失守。为博流量,一些MCN机构可能编排脱离医生执业领域的脚本,或要求其演绎违背医学共识的内容,模糊科普与营销界限。

监管滞后留下漏洞。早期缺乏统一资质核验和内容审核机制,导致MCN机构资质参差不齐,账号运营责任模糊(医生丧失内容终审权、未披露MCN机构关联),加剧公众信任危机。

记者:医生签约MCN机构后,按其剧本演绎,或在不熟悉领域照读其提供的话术进行科普,这是否违背医德?

邓勇:视具体情形判定,若MCN机构提供虚假、夸大或未经循证验证的内容(如偏方、无效疗法),或要求医生在非执业领域进行疾病诊疗解读(如消化科医生讲解骨折手术),医生未予纠正即照本宣科,可能违反医师法有关科学传播健康知识、避免误导公众的义务,以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中禁止利用职务谋取不当利益的规定。

若仅为通用健康知识(如洗手方法)或配合科普场景演绎,且明确标注“非专业诊疗”并保留科学严谨性,则不必然违背医德。

睢素利:医生的职责是凭借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医疗服务,若按照MCN机构安排,传播不熟悉的领域知识或按固定话术宣传,可能会为了流量和商业利益,背离“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伦理。

医生这么做也可能无形中传播了伪科普知识。MCN机构目的多为获利,其提供的文案可能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的内容,医生若不加甄别就播报,进行所谓的科普,会导致伪科普知识传播,误导公众。当公众发现医生传播的是伪科普或存在带货等商业营销行为,会给医生群体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信任危机。

记者:一些医生因工作繁忙选择将账号交MCN机构代运营。上海、四川等地已出台政策约束此类合作,如账号变更需报批、禁用不良记录MCN机构等。医生与MCN机构合作,如何确保合规、守住专业与公益底线?

邓勇:医生在和相关MCN机构合作时,需在合规、公益、专业可控前提下合作。

在合同中明确核心条款。明确约定账号权属归医生或所属机构所有;保留内容最终审核权,拒绝MCN机构未经医学审核的脚本或话术;设定收益分配透明机制,避免高额违约金陷阱,如“独家排他”条款。

实现内容边界控制。科普内容必须严格限定于医生执业领域(通用健康知识需标注“非专业诊疗建议”);严禁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药品、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或直播带货。

设立风险规避底线。拒绝MCN机构编造虚假案例、跨科室荐药或诱导患者进入不规范的民营医疗机构;定期核查MCN机构合规记录,终止与“黑名单”机构合作。

记者: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平台对医生认证主要看“硬资质”,对其科普内容是否与执业领域对口缺乏审核,给MCN机构钻空子留了空间。平台审核机制应如何升级?

睢素利:平台必须强化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医生认证信息,提高认证门槛;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医疗科普内容,及时拦截屏蔽伪科普;对违规账号予以处罚封禁;定期公示相关数据,接受社会监督;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限与规范,加大打击力度,切断非法利益链。

邓勇:平台亟须系统性更新审核机制,比如进行内容关联性审查,建立科普话题与执业领域的智能关联校验机制(如心内科医生发布糖尿病用药指导需提示“非专业对口”),或设置专家复审环节。同时还要强化内容合规管控,强制标注信息来源,要求摆拍剧情、AI生成内容、引用旧闻等必须明确标注出处或生成标识;做好物理隔离,严禁科普内容与医疗产品购买链接、联系方式同屏展示,切断隐蔽带货链条。同步建立负面词库拦截,对夸大疗效、煽动拒医等敏感话术自动识别预警,联动人工审核。

记者:仅靠医生自律和现有政策或难以根除乱象。医学界或行业协会是否应制定更具体的医生自媒体规范与惩戒规则?

邓勇:行业协会补充制定细则是发展趋势。建议由医学会主导建立医生自媒体行为指南,明确跨专业科普界定标准、内容审核流程、MCN机构合作白名单制度及举报惩戒机制,填补操作层面空白,同时配合现有监管框架形成合力,推动规范发展。

来源:青海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