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08:29 1

摘要:指尖掌控智造全貌、生产进度“云”上可见……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将智能制造融入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一键点击精准派工,一图速览全套流程,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西安传统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答题”。

西安市北得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吊装作业。(记者 窦翊明 摄)

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车间。(受访单位供图)

指尖掌控智造全貌、生产进度“云”上可见……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将智能制造融入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一键点击精准派工,一图速览全套流程,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西安传统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答题”。

工厂里

钢卷有了唯一“身份认证”

在西安,同样收获改革红利的还有西安市北得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8月7日,在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北得龙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平台上,记者看到,当日的订单情况、入库总件数与已完成钣金加工数量实时更新,企业所有的供应路径都在“云上”地图清晰可见。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集专业金属材料仓储加工配送、精密钣金零件加工和制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制造企业,北得龙拥有国内先进的卷板加工生产线13条,产品涉及航空、汽车、环保设备等多个领域,可实现年加工卷板20万吨,加工制造产值1亿元,年贸易产值15亿元。

保持领先的秘诀在于企业率先开启数字化转型。

“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我们发现企业存在纸质图纸、纸质订单等保存不便、容易丢失等问题,老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该公司董事长苏文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有了布局数字化的想法,但真正着手是从2016年开始,建设信息化及智能化系统,通过对软硬件的升级改造,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高级计划和排程、仓库管理系统等,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输和互联互通。”

切、折、焊、打磨……在北得龙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每条生产线都在忙碌而有序的作业。在立体仓库里,存放着不同尺寸的原材料钢卷,每个钢卷都有自己的“二维码”。

“当生产开始时,我们通过北得龙智能管理仓储系统,扫码调取原材料,带有标签的钢卷在堆垛机的移动下调取出来,通过AGV移动小车和航车移动到作业的机器前,到位后扫码枪扫描开工,原材料钢卷在经过分条、纵向切割达到客户所需要的尺寸后整卷油膜,质检合格后,扫码打包出货,整个生产全流程实现数控操作。”该公司北龙智造车间生产厂长张保京告诉记者:“我们每台机器上都有数字看板,每个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完成了多少工作,还有多少活要干,整个生产车间的生产情况均实时掌控在车间数字化平台上,从单个机器到整个车间,再到企业的数字化总控平台,生产情况一目了然。”

“投入1000多万元,生产效率看得见的提升。”数字化转型这笔钱,苏文觉得不能省,“原来加工10吨钢卷需要1小时,现在40分钟就完成了;原来一年加工9万吨的钢卷,现在产能提升到了13万吨;原来需要专人对图纸、程序等进行管理,现在可随时调取数据;原来生产计划靠人工通过现场观察进行派单和决策,现在坐在办公室通过电脑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降低沟通成本。”

除了产能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这些数字化转型中“看得见”的效益外,“看不见”的隐形收益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管理。

在转型中,如何让企业职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变革,北得龙从内外两方面齐发力。

“信息化应用后,刚开始工人们不习惯,流程上也没法面面俱到,为此,公司每个月安排信息化方面的负责人给我们培训。信息化每年都在改进,只要流程发生变化,我们的培训就紧跟其后。”在北得龙工作23年的北龙智造加工车间机台长武涛告诉记者,“如今在工作岗位上,生产效率提高,差错率降低,产品实时可追溯,工作做起来轻松了不少。”

“当设备操作随时出现问题时,信息化专员会当场调整,现场开展培训。”苏文介绍说,“除了企业内部培训外,西安市工信局、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每年都会派专家为我们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把脉问诊’,提出宝贵建议,开展专题培训,让我们少走弯路,通过送政策、组织企业外出学习等,让企业顺利跨越数字鸿沟。”

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让北得龙逐步实现从设备管理、生产制造到仓储管理再到运输管理的全场景智能化,成功支撑企业新业务的开拓,延长了供应链和产业链,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了“智慧”成长。

车间内

指尖掌控智造全貌

“市场倒逼,不变不行!”站在智能改造后的车间里,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孟民感触颇深。

这家拥有67年历史的老牌制造企业,在能源化工特种泵阀制造领域底蕴深厚,却也曾在数字化浪潮前步履沉重。

传统市场收缩、品牌影响力减弱、运营效率低下、供应链协同不畅……曾经辉煌的背后暗藏隐忧,老厂面临转型阵痛。

“内部流程靠跑腿,生产数据难追踪,质量管控有盲区,这让我们在成本和交付上逐渐失去优势。”陈孟民坦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需求,转型迫在眉睫。

2019年,西安泵阀总厂吹响了数字化转型“号角”。然而,缺经验、缺人才、缺系统方案,成为转型中的“拦路虎”。基础参差不齐的老旧设备、复杂的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更让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如何破解转型中面临的系列问题,西安泵阀总厂决定从关键环节入手,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以“三阶段”完成企业从基础信息化到全面数字化的转型。

立柱架梁首先需要夯基垒台。

“2019年我们数字化转型进入筑基阶段,通过升级用友U8+(ERP)系统,统一物资编码和客户信息,初步打通销售、生产、财务核心流程,解决信息孤岛问题。2020年,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化,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构建数字化设计能力;启动数字化制造一期,部署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为车间智能化奠定基础。”陈孟民介绍说,“2022年我们开启融合阶段,实施数字化制造二期核心——制造执行系统,并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备组网平台集成,实现人、机、料、法、环数据的实时采集,生产过程首次实现透明化、可控化。”

2024年,西安泵阀总厂数字化转型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发布了“1+1+6+9项目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的数字化发展蓝图。数字化转型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

2025年5月好消息传来,“陕西省2025年度(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拟认定名单”公布,西安泵阀总厂智能工厂成功入选,通过管理智能化、过程智能化、基础保障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质量的全程可追溯,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智能化改造后,车间的变化触手可及。数控车工朱剑锋的工作焕然一新。“过去修改加工程序需频繁插拔U盘拷贝,易出错、效率低,我们都形象地称自己是‘U盘搬运工’。”朱剑锋笑着说,“现在通过分布式数控组网,程序远程传输至机床,版本统一管理,安全可追溯。”

在智能化生产车间,电子大屏实时滚动订单进度、设备状态、质量数据。朱剑锋轻点面前的MES终端,就能接收精准派工指令,查看图纸工艺,报工质检结果。“哪个订单到哪道工序了,有没有异常,清清楚楚,心里特有底!”

除了生产“一目了然”外,朱剑锋觉得工作中的协同更顺畅。“以前部门间沟通靠‘吼’、靠跑。现在设计、计划、生产数据都通了,图纸变更、计划调整,我们一线马上知道,衔接顺畅多了。”朱剑锋感慨道,无效等待和重复劳动大幅减少,效率显著提升。

“转型”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效益。

“制造执行系统与设备组网平台实现精准派工和设备预测性维护,生产效率提升,运维成本显著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仿真软件应用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约30%,试错成本大幅下降。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体系让服务客户的能力显著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打通‘市场-销售-服务’链条,客户黏性不断增强。”陈孟民表示:“当初转型遇到的种种难题,如今一一破解。”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西安泵阀总厂的转型正向生态级数字化迈进。

三链驱动打通上下游数据孤岛

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与机遇,如何让中小企业“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数字化转型不再是西安制造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为加快西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今年以来,我市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为牵引,坚持以“链式”转型为重点方向,全面梳理全市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情况和细分行业中小企业在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分布情况,形成“链式”转型名单,通过向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宣贯试点政策,鼓励大企业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平台,实现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等多方面协同,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基于我市的工业企业分布情况,我们将试点行业细化为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及压延加工、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9个细分行业,采取‘企业自愿申报+服务商推荐+供应链摸底’等多种方式征集试点企业,目前已形成了420户拟改造企业白名单。其中,陕汽、法士特、西古光通信、西北有色院等链主相关联企业140余户。”西安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发展处处长张杰介绍说,“为更好地摸清企业需求,我们组织了150家服务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面向300余家拟改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入企调研工作,储备了500余个数字化转型项目,组建了专家委员会,确定100名专家为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入库专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支撑。”

为了寻找数字化转型“最优解”,今年3月,我市遴选陕汽、西北有色院等2家链主企业先行先试,在商用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及增材制造产业链中,已筛选出了62户有意愿改造的中小企业,正在为链上试点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服务,形成了一批诊断报告和改造方案。

“数字化链式转型是中小企业的破局关键。”张杰介绍说,“我们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生态协同’三链驱动,打通上下游数据孤岛。这种转型不是单点优化,而是通过核心企业带动全供应链智能化升级,实现订单、生产、物流全流程数字化协同,让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更具韧性。”

来源: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