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做新媒体对地产、中介、分销来说已经是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但残酷现实是:大量项目的新媒体不是胎死腹中,而是倒在启动后的3-6个月“暴毙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前,做新媒体对地产、中介、分销来说已经是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但残酷现实是:大量项目的新媒体不是胎死腹中,而是倒在启动后的3-6个月“暴毙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Part 01
新媒体“暴毙”高危期!
首先,员工抵触是最大的“癌细胞”!
为省投流费,强推“全员营销”。管理层口号震天响?99%的员工视之为“压榨式加班”!初期靠鸡血和微薄激励勉强支撑,半年后?“嗓子哑”、“没灵感”、“指标压死人”... 各种借口汹涌而至。军心涣散,矩阵崩盘是必然结局。
其次,内容枯竭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顾问公司通常包2-3个月脚本,撤场即断奶!策划写的像“楼盘说明书”,销售写的像“硬广传单”。内容同质化严重,味同嚼蜡! 叠加全国CPS(按成交付费)泛滥,流量断崖式下跌。员工发现:没流量、没客户、没成交,只剩挫败感。新媒体名存实亡!了解AI创意工场,内容灵感不枯竭
最后就是费效比崩盘:投流“自杀式”操作!
不懂投、外包投、自己瞎投——90%企业陷入“钱打水漂”困局!单客资成本飙到300+元,这是家常便饭!按开发商40:1 或 50:1的成交比算,每套房获客成本高达1.2万-1.5万! 对比传统中介的“简单粗暴”,企业惊呼“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果断弃疗!
Part 02
什么样的项目适合做新媒体?
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做新媒体,通过笔者近4年的实战经验,发现如果项目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不要轻易尝试:
第一种情况:产品无特色且无价格优势的项目
市面上有很多五年前设计的房子,除了有“现房优势”之外,户型一般、景观一般、地段一般,再加上老板对价格始终不松口,销售情况很差,导致市场口碑也一般。这样的项目慎做新媒体。要知道,新媒体是放大器,好的产品会放大,差的产品也会被放大。
第二种情况:领导“假意”重视且没有专人管理新媒体的项目
有的项目为了“降本增效”,让项目PM或策划去管理新媒体,也就是说:没有专职人员去做精细化管理。策划不愿意承担内容持续输出的工作,置业顾问和渠道人员又不愿意做直播,最后的结局就是“无疾而终”。
第三种情况:领导要求一个月之内就要结果的项目
团队刚学了一个月的新媒体,是很难有明显的效果的,尤其是直播工作,基本上要实施“自然流+投流”且“坚持60-90天”双手段,才能显现直接成交。而对于急功近利的公司,最好不要碰新媒体,因为新媒体兼具的是“推广+获客”的双重效用,不仅仅是获客。线上获客不停歇,点击了解
第四种情况:中介占据绝对优势且“返佣”现象严重的项目
开发商新媒体团队不怕中介占比高,最怕的是“返佣现象”严重。在营销的所有序列中,新媒体是相对弱势地位,拿不出高额佣金返利客户,大量客户被中介洗走,新媒体束手无策。
我们以某项目为例,它具有五大硬核优势:
(1)产品稀缺:高层竞品少(稀缺性);
(2)价格真香:精装标准高,价格极具杀伤力,叠墅也高性价比;
(3)流速健康:月均20+套(市场认可);
(4)准现房交付:客户抗性小;
(5)公司力挺:开发商(深圳天健+吴江城投)全力支持,精选两名销冠转型主播!
这样的项目,直播三天内就开始有了客资,一个月内就有了成交。
Part 03
我们该怎样赋能新媒体工作?
从面上的工作来说,我们应该从“管理线-内容线-运营线”三个端口完善和部署我们的新媒体工作,为此,我们创造了一张三位立体坐标图来做说明——
1、在管理端,我们强调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在直播奖励、客资奖励、成交奖励等各个方面提供制度化支持。
尤其是在“中介返佣”的情况之下,我们小风车的“钩子”是重中之重,是否有专属房源、专属折扣、专属服务等,这不是简单的钩子,体现出公司对新媒体工作的支持力度。
如果销售团队和渠道团队实在无法坚持,我们倡导组建专门的直播团队,或者专门成立一个新媒体营销公司,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1)浅层管理:针对短视频数量与质量、直播数量与质量出台奖惩制度;
(2)中层管理:①针对短视频与直播间来访,设置考核制度;②不断给团队提供内容及技术上的帮助和复盘;
(3)深度管理:①不断优化内容,提升新媒体内容质量;②形成体系化方法论,让全公司各工种全面实施新媒体。
2、在内容端,我们倡导的是“热点+获客”两个方向的脚本并行不悖的模式,这一模式非常适用于CPS限流的现状,一方面要利用热点撬动流量,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获客型脚本,提升整个团队的短视频获客水平。
(1)浅层规划:专人专岗提供通用脚本且须遵循“热点+获客”相结合的创作逻辑。AI创意工场,天天有内容,周周有爆款
(2)深层规划:创建内容中台,不断优化(获客型、流量型)通用脚本和直播间脚本。
3、在运营端,除了日常数据管控之外,一定要教会新媒体部门学会巨量AD投流,计划搭建的技巧和优化,学会利用“微投流”获得更大的效用。
另外,工程部、产品设计部、物业服务等三个部门也比较容易在抖音端获客,前期开发部、财务部容易在视频号端获客,让整个公司“全工种”做新媒体将是下一个风口。
(1)浅层运营:短视频及直播间的各种数据化管理,便于不断复盘、纠错;
(2)中层运营:学习并优化投流技能,对抖加、巨量AD熟练掌握和运用;
(3)深层运营:形成新媒体运营体系,打造可复制的流量操盘手培养体系。
就像徐州某豪宅项目一样,上到董事长、总经理,到营销部全员,再到物业服务人员等,全部实现抖音号和视频号的双开;在内容上遵循“热点+获客”双重逻辑,所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团队就实现了120多万次的曝光量;直播获客方面,开播两周获客二十余组高端客户,每组成本不足150元。
新媒体非万能解药,而是放大镜——照见产品硬伤,更映衬团队决心。若无真金产品、持续投入与体系支撑,再炫的舞台也难唱好戏。
谨记:差项目+新媒体=加速自杀,好内容×持久战=长效增长。避坑前行,方为正道。
来源:中国在线教育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