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直言:大包干绝不是对集体经济的否定,而是自我完善的新形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08:24 1

摘要:1916 年,万里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贫农家庭 ,父母重视教育,即便家境贫寒也努力供他上学。在学校里,万里接触并深受革命进步思想的熏陶,一颗爱国救国的种子在他心底种下。

1916 年,万里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贫农家庭 ,父母重视教育,即便家境贫寒也努力供他上学。在学校里,万里接触并深受革命进步思想的熏陶,一颗爱国救国的种子在他心底种下。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浪潮。彼时还在求学的万里,积极响应号召,以读书为掩护,秘密组织学生运动,通过张贴抗日标语、散发传单、组织集会演讲等形式,宣传抗日主张,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反抗日本侵略者。

1936 年,年仅 20 岁的万里,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入党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东平,以教学为掩护,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秘密发展地下党员,为革命事业播撒火种,壮大党的力量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万里积极投身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37 年,他肩负重任,组织筹建中共东平县第一个县级组织 —— 东平县工委,并担任书记。在任期间,他积极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小组,大力发展 “民先” 队员,成立抗日团体,创办抗日报刊,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使党的影响力在当地得到有效扩大。

1938 年,万里参与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领导当地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无数次激烈战斗,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为保卫根据地、保卫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0 年,在敌后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万里担任冀鲁豫边区运西地委书记,面对敌人频繁的 “扫荡” 和残酷的 “蚕食” 政策,他毫不畏惧,坚定地领导当地军民进行反 “扫荡”、反 “蚕食” 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万里担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为支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冀鲁豫区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全力以赴组织生产,为前线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为实现解放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5 年的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铁路作为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时的铁路系统却深陷困境,体制混乱,严重影响了铁路的正常运营。许多铁路职工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工作,导致铁路运输生产大幅下降,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

上任伊始,万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基层,走访各个铁路站点和铁路职工,详细了解铁路系统存在的问题。每到一处,他都与一线职工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掌握了大量真实的一手资料,深切感受到铁路系统进行全面整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次,山东发生了一起火车翻车事故,万里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铁道部有关领导赶赴山东。在事故现场,看着扭曲变形的车厢和散落一地的货物,万里的心情十分沉重。随后,他与当地铁路局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会议开始前,万里神情严肃又满怀诚意地对在场的所有人员说:“今天这个会,不仅仅是一次事故分析会,还应该是一次工作检讨会,大家对铁道部,甚至对我本人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我们必须要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就在众人沉默之际,一位参会者终于忍不住了。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实事求是地讲了很多问题。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刃,直指铁路系统存在的种种弊端,其中很多意见更是直接指向万里本人,言辞十分尖锐,毫不留情。例如,他指出铁道部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对基层职工的实际困难关心不够;在调度指挥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列车运行效率低下,安全隐患丛生 。

中午吃饭的时候,万里同志特意把这位提意见的同志叫到自己身边,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真诚地说:“你的意见提得好呀,我们国家铁路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就需要你这种正直敢言的人。只有大家都能坦诚地指出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让铁路事业不断前进。” 万里的这番话,让这位同志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其他人看到了万里整顿铁路的决心和诚意。

不久之后,这位敢提意见的同志很快接到调令,被调到铁道部工作。万里深知,这样直言不讳、心系铁路发展的人才,正是铁道部所急需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在他主政下的铁道部,是欢迎大家提意见、讲真话的,是真心实意想要解决问题、推动铁路事业发展的。

为了解决铁路运输生产下降的问题,万里亲自挂帅,成立了运输生产专项工作组,深入分析运输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针对运输组织不合理的情况,工作组重新优化了列车运行图,合理安排列车的开行时间和路线,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加强了对运输生产的调度指挥,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则进行严肃批评和问责 。

针对事故频发的问题,万里加大了对铁路安全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他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对铁路线路、桥梁、隧道、信号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和更换了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同时,加强了对铁路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了对事故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在万里的不懈努力下,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铁路系统的面貌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列车正点率大幅提高,运输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安全事故明显减少,铁路职工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1977 年 6 月,万里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开启了他主政安徽的新篇章。彼时的安徽,刚刚经历了十年运动,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农村地区更是贫困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万里深知,要想改变安徽的面貌,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和条件艰苦,一头扎进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从皖南的青山绿水到皖东的丘陵平原,再到皖北的广袤田野,他的足迹遍布安徽的每一个角落,半年时间就走了 3000 多里路 。

在走访过程中,农村的贫困景象令他痛心疾首。腊月二十三,本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的喜庆日子,万里却来到了淮北阜阳的一个村子。在这里,他看到的不是欢声笑语和丰盛的年货,而是衣衫褴褛的村民和家徒四壁的房屋。因为穷得没裤子穿,老百姓甚至无法出来见他,家里的孩子也只能藏在地锅里头取暖,临近年关,还有很多农民在为吃不上饺子而发愁。

每到一处,万里看到的都是农民们住着低矮破旧的茅草屋,穿着打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吃着难以下咽的粗粮野菜。吃上一顿白面馒头、一顿饺子,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这些场景深深地刺痛了万里的心,他深知,让百姓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

回到合肥后,万里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当即主持召开了全省各市县书记会议,在会上,他情绪激动,声音哽咽地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为我们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一个当时只有 20 多万人的金寨县,当红军牺牲掉的就有 10 万人!可是,解放以后,老区的老百姓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我们问心有愧呀!中国的革命是从农村起家的,是农民支持了我们,但是进了城,我们有些人就把农民这个母亲给忘了 !”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万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他发现,人民公社体制下的 “大锅饭” 模式,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 。与此同时,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位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冒着巨大的风险,私下签订了 “大包干” 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 。

万里敏锐地意识到,小岗村的 “大包干” 模式,正是打破农村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希望之光。他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坚定地支持小岗村的改革试验,并决定将这一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然而,推广 “大包干” 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包干” 被一些人视为 “离经叛道” 的行为,面临着重重阻力和质疑。有人担心这会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有人指责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甚至还有人给万里写信,对他进行批评和指责 。

面对这些压力和质疑,万里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发展的事情,就一定要大胆地去尝试、去推广。他积极组织各级干部学习小岗村的经验,耐心地向他们解释 “大包干” 的好处和意义,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 。万里多次深入基层,亲自给农民讲解 “大包干” 政策,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他对农民们说:“你们放心干,出了问题我负责!” 他的坚定态度和有力支持,给了农民们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

万里不仅在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生活中,他也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对子女要求甚严,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品格,绝不让孩子滋生高干子弟的纨绔习气,以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营造了清正廉洁、积极向上的良好家风 。

上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处于经济恢复期,国家号召大办农业。万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将长子万伯翱送往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当时,万伯翱刚刚高中毕业,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正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万里认为,这是一个让儿子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他希望儿子能够离开家庭的庇护,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

为了让儿子深刻认识到这次锻炼的重要性,万里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就连万伯翱七八十岁高龄的奶奶也被请来参加。在会议上,万里语重心长地对万伯翱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到很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万里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

万伯翱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感到有些突然。他从小生活在干部家庭,衣食无忧,从未出过远门,突然要去一个举目无亲的远方,独自一人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他心里难免有些忐忑和不舍 。

然而,在父亲的坚持下,万伯翱最终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临走时,从不题字的万里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为儿子写了两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这简短的八个字,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鼓励和信任,也成为了万伯翱在农场十年艰苦岁月中的精神支柱 。

万伯翱就这样背着父母亲在战争时代用过的行李卷,怀揣着仅够一个月用的 15 元钱伙食费,踏上了前往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征程。到达农场后,他发现这里的生活条件远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宿舍是简陋的草屋,睡的是通铺,点的是自制煤油灯,房屋四面透风,屋里总是弥漫着一股臭味。伙食也非常简陋,以萝卜、白菜为主,油荤少之又少,偶尔能喝上一点白糖兑水,都算是难得的营养品了 。

在农场的日子里,万伯翱每天都要和其他知青一起参加繁重的农活劳动。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都从不偷懒,始终坚持和大伙儿一同出工。有一次,一场大雨突然袭来,为了抢收黄豆,他和农场工人们在雨中奋战了几个小时,直到嘴唇冻紫、浑身湿透,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 。

1963 年春节将至,这是万伯翱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他非常想念家人,于是写信回家,希望能回到北京过年。然而,万里在回信中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万里在信中说:“为了你更好地进步,更好地锻炼,你还是不回北京过年的好,你要在农场与工人们一块过。你刚去半年多就请假回来探亲,这不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过春节会很有意义。给你寄去《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等书籍,望在春节空闲中,认真地阅读,并做好笔记 。”

收到父亲的回信后,万伯翱虽然有些失落,但他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按照父亲的要求,留在农场和工人们一起过年,并且利用春节假期认真阅读父亲寄来的书籍,写下了一篇篇深刻的学习笔记 。在黄泛区农场劳动的 10 年里,万里先后给万伯翱寄过 14 封信。每一封信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万伯翱坚信自己的路是正确的,对下乡务农无怨无悔,始终以豁达的态度直面挫折 。

后来,万伯翱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出色表现,被农场党组织推荐到河南大学外语系学习,结束了长达 10 年的农场生活。回顾这段经历,万伯翱感慨万分,他说:“这 10 年的农场生涯,不仅改造了我的思想,而且磨砺了我的革命意志。我在那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建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

低调谦逊

1993 年 3 月 31 日,从政近 60 年的万里,正式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了他的离休生活 。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大半生的老人,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也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谦逊的作风,以独特的方式继续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准则,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从领导岗位退下后,万里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 “三不主义”: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 。这看似简单的三条规定,却蕴含着他对自身角色转变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发展的默默支持 。

他深知,退休后的自己已经不再身处决策的核心位置,过多地参与公务活动或担任名誉职务,不仅可能会给现任领导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也可能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谋取私利 。因此,他选择了低调地退出公众视野,把舞台留给更年轻、更有活力的一代,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施展才华,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

1993 年 9 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大会组委会出于对万里的敬重,诚挚地邀请他出席开幕式 。然而,万里却婉言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已经退休,不应该再在这样的场合抛头露面,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影响赛事的正常进行 。开幕当天,人们在电视、广播和报纸的报道中都没有见到万里的身影,很多人以为他身体不适或是生病了 。其实,万里什么病都没有,他只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北京郊区的农村参观去了 。他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上,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 。

1994 年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45 周年大庆 ,北京市政府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并邀请万里去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 。这本是一个难得的庆祝机会,也是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但万里却以 “自己不宜再露面” 为由,再次婉拒了邀请 。他觉得,现在的舞台属于新一代的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应该静静地退到幕后,为他们鼓掌加油 。

然而,万里的孙女们都非常渴望去看焰火,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 。万里十分理解孩子们的心情,他笑着对孙女们说:“看焰火不一定非要上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咱们找个地方看!” 于是,10 月 1 日当晚,万里带着家人来到人民大会堂三楼东北角的西藏厅,一起观看了美丽的焰火 。看着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万里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还高兴地说:“这不是照样看得很清楚嘛!”

对于自己定下的 “三不主义”,万里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解释 。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尽管现任领导对我都还很尊重,许多重要活动都还请我去参加,但我考虑再三,基本上都没去 。我认为不去比去好 。去了坐在哪里?讲不讲话?讲什么话?许多情况不了解,讲了人家听不听?这些都是问题 。而且去了也不见得起到多大作用 。与其如此,还不如能不参加的就不参加。”

不过,万里强调,“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并不是不关心党和国家大事 。他始终心系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 。他仍然坚持阅读各种报刊和内参的习惯,以前在位工作时,总是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阅读,现在时间充裕了,他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认真阅读,了解国家的政策动态和社会民生情况 。而且,他的记忆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然不减当年,对各种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曾坚定地表示:“如果我真正有什么意见,该说的时候,我想我还会说的 。” 他时刻准备着,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