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千精锐敢死队,居然在辽东古道上正面击溃对面四万大军,堪称“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可这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李世民凭什么用四千人马,硬生生把高句丽四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个问题,让人听了简直不敢相信。
四千精锐敢死队,居然在辽东古道上正面击溃对面四万大军,堪称“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可这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李世民为何如此信任两位将领?这场血战,又是怎么赢的?
李勣原本姓徐,后唐高祖李渊赐李姓,出身平民,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619年,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身上连一件值钱的行头都没有。
机缘巧合,他随军出征。一次夜袭突骑施,李勣纵马直入敌阵,亲手擒住敌军都督,一战成名。
此后,他每次带兵,都敢做到“身先士卒”。在长安,人人都说:“只要有李勣在,哪怕死路一条,也能杀出条活路来。”
因为这股血性勇气,所以李世民对他另眼相看,封为左羽林大将军,角色一转,直接成了朝中要人。
李道宗倒是另一番景象。他含着金钥匙出生,是李渊的堂侄,从小就在宫里长大。
读书时,他就跟着师傅学兵法,满腹经纶。19岁那年,他主动请缨入军,从此在前线走南闯北。
有人说他“自去冠冕,以发覆面”,其实是说他甘愿脱去贵族架子,每次侦察亲自深入险境。李世民夸他“少年多智谋,军中无他匹”。
这两位武艺过人、胆识惊人的将领,被选中率领敢死队,开启了辽东之战。
645年春,朝廷上下因要不要亲征高句丽争得面红耳赤。高句丽将领盖苏文屡屡打破边界约定,挑衅唐军的耐心。
李世民从不畏惧,他说:“既要讨贼,就要给个痛快的教训。”于是决定亲领大军东征。
因为前路难行,先头部队急需详实情报,李道宗自告奋勇:“让我带几百骑夜行,探个明白!”这个决定的危险性可想而知,高句丽地势高低起伏,一不留神就会跌落山崖。
李世民点头应允:“此行凶险,你自当小心。”李道宗领了百余精骑,夜行昼伏,绕过哨卡,用树枝刮出行军道,用火折点出水源位置。
他将高句丽军营的营盘摆设画在地图上,连敌方主帅的寝帐都一一标注。“他把地形当教科书,把敌阵当活模型”,李世民读罢,连声称赞:有此情报,后面大军才能所向披靡。
而此时,主力军刚刚集结完毕,李勣率麾下二千勇士,排成三道冲锋队形;李道宗提携一千骑,分为侧翼突袭组;其余千余人马担任后援。四千人马一字排开,寒光闪动,刀剑生辉。
面对对面四万大军的洪水猛兽,许多将校都打了冷战。李世民却只淡淡吩咐:“皆随将军之令,进退取决于时机。”
说完,转身离去,危机感瞬间弥漫战场。
终于,决战一刻到来。高句丽军仗着人数多,先分三路包抄。
风声大作,尘土飞扬,号角齐鸣。李勣举起手臂,低声一喊:“突击!”
短短三声虎啸,四千人马便如奔雷般冲过去。盾牌撞击的声音震耳欲聋,弓弦一响,一箭封喉。
李勣身披红缨马缨,手起刀落,所过之处,四散高句丽兵溃不成军。与此同时,李道宗领着侧翼骑兵绕到敌后,迅速切断其退路。
高句丽大军顿时陷入两面受敌的窘境,顿时乱成一团。我们先来数一数战绩:前锋一小时内斩首三千余级,俘虏千余人,散射骑兵损失达两万人。
更夸张的是,战场上鲜血染红了战旗,地面上“血流于路可涉”,这就是唐军少胜多的震撼。
战后,李勣和李道宗并肩而立。李勣一手指向散落的敌旗,一手撕碎它,泪光中带着豪气:“今日之捷,是将士之功!”
李道宗当场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呈李世民:“若不奖功,臣死无憾。”满纸热血,感动了众人。
李世民见状,赐宴庆功,封李勣为左羽林大将军,封李道宗为右羽林大将军,赐金银珠宝无算。
可问题来了:功高震主的后果,有时候比失败更可怕。李道宗回朝后,朝中党争激烈,有人以“擅将简精,不在礼制”为由,暗中指他擅自加兵权。
更有谗官散布流言,说他与高句丽俘虏暗通款曲。李世民起初摇头不信,可朝堂上的攻讦声越来越大,不得已将李道宗罢官查办,发配象州。
曾经的战功赫赫,只剩下一纸罪名。李道宗被押赴边陲,失去昔日光环,从此在荒野之地度日如年。
相比之下,李勣却走出了另一条路。他深谙皇权与忠诚的边界,在朝堂上从不逾矩。
每次进言,都先在宫中暗中试探风向,再拿到帝前。而且他注重积累人望,一旦朝中有风吹草动,总能第一时间察觉。
他在对吐蕃、突厥的军事行动中屡建奇功,朝野上下都说:“若无李勣,今唐难保千年基业。”75岁那年,他还在塞外亲征,夜宿雪原,仅以破布为被,浑身冻伤带病归来。
李世民赠他凌烟阁位,追封卫国公,谥号“忠武”。去世后,他与霍去病、卫青同享大将军葬礼待遇,声威震古烁今。
有人不禁要问:李勣这样的“草根出身”,为何能越过重重权力陷阱,终成一代名将?又为何李道宗这位“皇族血脉”,却在巅峰时刻跌落得如此凄凉?
答案或许就在于:一个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在风口浪尖隐忍等待;一个则过于自信,缺少权谋对弈的耐心。不管是成也权谋,败也权谋,古往今来,从政如战场,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这场四千对四万的辽东之战,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李勣和李道宗用鲜血和智谋,书写了唐朝初年的一段传奇。
但他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既是历史的无常,也是政治的残酷。你说,他们的故事,是英雄的悲歌,还是权力的警示?
不妨思考:在时代洪流中,个人到底能走多远?
信息来源:《旧唐书》《资治通鉴》
来源:丰起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