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村匠”组团激活老技艺 文化深度游“火出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08:14 1

摘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自2024年12月成功升为5A级景区后,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景区接待的游客量也持续攀升。借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地的村匠们“组团出道”,将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和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场景,让文化深度游“吸粉”又“出圈”。

兴义市万峰林景区自2024年12月成功升为5A级景区后,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景区接待的游客量也持续攀升。借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地的村匠们“组团出道”,将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和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场景,让文化深度游“吸粉”又“出圈”。

“一号图案是蓝天白云,它的图案比较简单。来,看我这里,我们一起来做一号。”

徐查清正向各地的游客讲解扎染技艺

在位于万峰林下纳灰村的徐查清民族文化馆内,负责人徐查清正向各地的游客讲解扎染技艺,从布料的选择、图案的设计,到扎结的方法,再到染色、晾晒、固色等环节,让游客亲手感受非遗制作技艺,了解扎染文化。

山东游客房婷婷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她表示:“想让孩子也了解一下当地的一些文化,学到一些东西。这个扎染是用板蓝染的颜色,刚开始是绿色,然后慢慢变成蓝色,感觉很新颖。”

徐查清认为:“我们的文化就是跟环境走的,我们有山有水有田,那么我们的产品、手艺要靠近自然,靠近田园风光,靠近人文,靠近我们的生活,用现代的审美结合传统的技艺,制造出具有自然田园风光的服饰。”

徐查清进行蜡染创作

馆内还设有蜡染区,游客可以从图案构思到动手画蜡、染色、脱蜡,完整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同时,馆内的T恤、帆布袋、围巾、帽子等扎染、蜡染成品,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购买。

徐查清介绍说:“我们手艺人在店里自己动手制作,让客人相信、感知,让他们知道手艺的温度。去年一天可能只有一两千人,但今年数据统计大概有三四千人,游客量提升了50%左右,最多的时候可能翻倍。”

陈阿建木工坊负责人陈启军(左)正指导小朋友做木艺

在徐查清的带动下,今年年初,拥有木工手艺的陈启军也到徐查清民族文化馆二楼开设了陈阿建木工坊。七八十平的房屋内,十来个人组成的小团队正分工合作,从雕刻到修型再到上色,共同指导游客亲手制作木剑、勺子、手串等特色木艺品。

成都游客邱谢婷今年是第二次来兴义旅游,她说:“我打算做一个比较实用的小盘子,我们家小朋友打算做一个小玩偶。让她自己体验一下,自己动手做出来。木工艺品是传统技艺,想让小朋友体验一下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图为小朋友在陈阿建木工坊体检木艺

结合贵州的特色建筑和著名景点,陈启军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木艺作品中,推出了“六六大顺峰”、吊脚楼、布依族凳子等系列文创产品,让木艺作品成了“能带走的文化”。

陈阿建木工坊负责人陈启军表示:“我们以本土文化属性为载体,自己研发文创产品,把景点、当地的文化载体做成一个个小产品,让游客组装成工艺品、手办等,带回去送人或者成为办公桌上的小摆件。”

黑龙江游客刘蕊菡分享道:“我雕的是‘六六大顺峰’。我们把小线条雕出来,山都是有花纹的,再调色上色。我收获到了耐心和美术的创想力。我觉得这么好看的作品,可以当作童年的记忆、兴义的记忆拿回去收藏。”

徐查清(右)和李青圣(左)直播讲解根雕

此外,作为木雕手艺人的徐查清,这个暑期还邀请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通过“现场雕琢+直播互动”的方式进行创作互动,线上线下为各地游客讲解根雕的选材、构图与文化内涵等。

雕刻师李青圣说:“我们一个小团队在这里创作,氛围好,创作的激情也很高。以贵州本土文化创作题材,让省外很多地方来的朋友接触到我们贵州的根雕,进而喜欢上贵州旅游。”

在兴义,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志趣相投的“村匠”,在万峰林发展起了炒茶、编织、刺绣等手艺经营,不仅让古老技艺在指尖传承,更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夏日万峰林

徐查清表示,后续将持续推进“村匠”系列相关发展工作。在条件成熟、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着力打造一个工匠村,对各类手工艺进行集中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万峰林旅游,让游客不仅能直观观赏、亲手触摸,还能亲自上手体验操作,切实推动手工艺文化实现更优质、更高效的输出。(作者:李蕊丽 张懿 实习生 王晴 来源: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兴义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