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数字觉醒”:滇中新区拾翠山谷打造“直播+文旅”新标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07:41 1

摘要:距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18分钟车程的群山之间,一个沉寂多年的撒梅人古村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觉醒”。“一颗印”传统民居里亮起的不是油灯,而是环形补光灯;回荡在山谷间的不是牧歌,而是此起彼伏的“上链接”。

距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18分钟车程的群山之间,一个沉寂多年的撒梅人古村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觉醒”。“一颗印”传统民居里亮起的不是油灯,而是环形补光灯;回荡在山谷间的不是牧歌,而是此起彼伏的“上链接”。

这个名为“拾翠山谷”的乡村振兴项目,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探索出一条“直播经济+文旅体验”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寻找乡村振兴“最优解”

2024年初春,云南拾翠新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璐第一次踏入滇中新区大板桥街道新发社区新发村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小路两侧,80多栋“一颗印”民居静静伫立,精美的雕花门楣上结着蜘蛛网,夯土墙的裂缝里钻出野草。这个撒梅人聚居的古村落,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但这里藏着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陈璐指着地图说。新发村距昆明主城区30分钟车程,18分钟直达长水机场T2航站楼,5分钟接驳有3万常住人口的长水航城社区。“这种‘半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在城市近郊村落中极为罕见。”更令团队兴奋的是,村里的资源禀赋优越。董家山与碗家山环抱形成的天然山谷,造就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树龄超百年的古柿子树、核桃树点缀村中,身着撒梅人服饰的老人悠然散步;尤其是那些保存完好的“一颗印”民居,方正的四合院格局、精美的木雕门窗,都是绝佳的直播背景。

“乡村振兴最难的是产业导入。很多项目要么停留在‘穿衣戴帽’的表面改造,要么陷入农家乐的同质化竞争。而新发村的优势在于,它同时具备文化底蕴、生态基底和区位条件这三张王牌。”陈璐说,这一判断源于她多年来操盘多个非遗文创和乡村振兴项目的深刻洞察——她发现,通过“农文旅+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2024年10月,经过多轮磋商,拾翠公司与新发社区签署协议,创新采用“公司+村集体+村民”的三方共建模式:公司负责整体规划、项目运营和市场开发,村集体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村民可选择以老屋入股或参与就业。村民除获得租金收入外,还可获得经营分红,此外,收益中还有专项基金用于村容村貌改善。

打造“前播后厂”直播产业链

2024年底,全网粉丝超百万的乡村生活类头部博主“静姐小院”签约入驻“拾翠山谷”,成为项目首名“乡村共创主播”。

如今,头部主播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

8月6日一早,“拾翠X沈万一”云南非遗专场在视频号“沈万一”开播,全网拥有近百万粉丝的文史类博主“沈万一”拿起一对扎染耳环在镜头前展示,蓝白相间的花纹如水墨般灵动。随着“3、2、1,上车!”的呼声,屏幕右下角的购物车图标不断闪烁,订单量实时攀升。直播间里,观众们热情刷屏:“想把云南的蓝天白云戴在耳边!”“竹编罐子装茶叶太有仪式感了!”

尽管尚未完成整体提升改造,但这个于去年10月才启动的乡村振兴项目已吸引近50名像“沈万一”一样的主播带货,带动1万余种云南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其中一场直播,销售额达300万元。

除了线上带货,线下,“拾翠山谷”也迎来一拨“新谷人”入驻。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直播间,更是产业生态圈。”陈璐介绍,与一般的乡村农文旅项目不同,“拾翠山谷”创新采用“空间改造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的发展策略。核心产业定位精准聚焦“直播经济+文旅体验”的融合业态。空间再造方面,已斥资千万元对全村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夯实“拾翠山谷”发展基础,优先改造“直播小院”、共享选品中心、户外实景直播间等新型空间载体,以服务吸引主播入驻。通过构建“选品中心+云仓物流+主播培训”全链条,整合云南16个州(市)1万余款特色产品供主播销售,打造“前播后厂”的直播产业链。

如今,“拾翠山谷”还有40多栋小院在静候主人。“我们欢迎社群运营者、业态经营者、垂直IP主播、云南供应链方加入拾翠山谷共建,”陈璐说,“我们期待与共建者一起,把这里打造成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的‘乡村CBD’。”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双双

责编:毕群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

来源:掌上春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