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问她是不是哪里扭到了,她苦笑:“不是扭,是发烧后就这样了,关节痛得抬不起来。”这一听,我心里咯噔一下。
前几天在电梯里碰见老邻居张阿姨,脸色发黄、手脚肿胀,走路一瘸一拐的。
我问她是不是哪里扭到了,她苦笑:“不是扭,是发烧后就这样了,关节痛得抬不起来。”这一听,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时候正是基孔肯雅热高发的季节,尤其南方雨水一多,蚊子疯长,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
最近不少地方都陆续发布了传播风险提示,大家可能也听说了这个名字,但很多人还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热感冒”。其实除了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这两类症状特别突出,而且一旦误判、拖延,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波蚊子带来的麻烦,告诉大家要注意什么,怎么防护,以及哪些“信号”不能忽视。
提到发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多喝水、多休息,扛一扛就过去了。
但基孔肯雅热的发热有些“不一样”,一般来得很突然,体温飙升快,还常常伴有剧烈的关节痛。特别是手腕、膝盖、脚踝这些活动频繁的关节,疼起来像被钳子夹住。
有些人甚至因为剧痛影响正常走路。
一个常见误区是以为退烧就没事了。
其实体温虽然降下来了,但关节痛往往持续更久,有些人甚至拖上几周甚至几个月。这个阶段容易被误当作风湿、劳损,结果错过了关键的恢复窗口。
特别是中老年人,本身关节功能就下降,更容易出现后遗症。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是皮疹。
不少人发烧几天后,皮肤上开始出现红点、红斑,分布在四肢、面部,甚至连手心脚底都有。这个时候不少人以为是吃错了东西过敏,或者是热毒上火。
但其实这是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如果随便用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有些朋友会问:不就是蚊子咬一下吗?能有多严重?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有时看起来像小病,但一旦发展成重症,问题就大了。
尤其是抵抗力差的人群,比如老人、有慢性病的人,或者本来就免疫系统比较弱的孩子,一旦高烧持续、精神萎靡、出血点增多,都可能是重症预警信号。
千万别以为只有体温高才危险。有些人发热不明显,但出现持续的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意识模糊,这些“看起来不像发烧”的症状反而更容易被忽略。
其实这正是病毒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必须引起重视。
除了症状本身,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点是季节和环境。每年五到十月是蚊虫活跃期,尤其是南方和沿海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正是伊蚊繁殖的高峰期。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但在这种传染病里,病从“蚊”入才是关键。
家里有花盆、积水容器、窗台水缸的,都可能成为蚊虫孳生地。别看一个瓶盖大小的积水,不到五天就能养出一窝蚊子。
很多人以为喷喷蚊香就能搞定,但其实控制源头才是关键——清除积水、安装纱窗、使用蚊帐,这些“老办法”反而最实用。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想知道:是不是打点营养补充、增强抵抗力就能预防?这个思路虽然不全错,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增强免疫力是长期工程,并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见效。
更何况,病毒传播靠的是环境控制和个人防护,而不是吃点补品就能扛过去。
我们也看到一些“偏方”在朋友圈流传,比如喝某种草药水、用精油涂抹来“防蚊抗毒”。
这些方法有的可能有一定依据,有的则完全没有科学验证。关键是一定要区别清楚“保健”和“防病”之间的界限。
不能迷信偏方而忽视基本防护。
而对于本身就有慢性病的人,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小心。病毒感染后,体内炎症反应会加剧,可能诱发原有疾病加重。
很多重症其实并不是病毒本身致命,而是引发并发症让人猝不及防。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健康管理不是等生病后才开始的事。平时就要注意规律作息、适度锻炼、营养均衡,减少慢性病负担。
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不要自行判断,更不要拖延,及时咨询专业人士是最稳妥的做法。
虽然我们不谈具体治疗,但可以明确一点:基础健康越好,应对疾病的底气就越足。
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平时容易忽视小病小痛,但在病毒感染面前,小问题往往是“大信号”。
还有一个值得提醒的是旅行防护。
现在不少人喜欢去热带地区旅游,但很多人忽视了旅行前的健康准备。去这些高风险地区前,了解当地的防蚊措施、准备好驱蚊用品、穿长袖衣裤,都是最基本的。
别等到中招了,才懊悔没做准备。
再说一遍,基孔肯雅热不是“新病”,但每次高发期都有人中招,根本原因就是警觉性不高。发热不是唯一症状,关节痛和皮疹往往更有“识别价值”。
一旦拖延,可能就从“小病”变成“大麻烦”。
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层面的防控。
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要注意。尤其是小孩皮肤嫩,老人行动慢,一旦被叮咬更容易感染。
所以防蚊,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事。
还有个常见问题:晚上开空调就不怕蚊子了吧?其实并不完全。虽然空调房温度低,蚊子活动减少,但如果白天门窗开着,蚊子早就进来藏好了。
防蚊措施要全天候,不分白天黑夜。
眼下正是高发季,大家要记住几个关键词:发热、关节痛、皮疹、蚊虫传播、环境控制、慢病风险、重症预警、家庭防护、旅行防蚊、健康管理。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串起来就是一道真正的防线。
别等症状来了才着急,别等家人生病了才后悔。预防始终比应对更重要。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提高警惕、增强判断,别把病毒当“小感冒”,也别把蚊子当“小虫子”。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2024年蚊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报告》
2. 《国家卫健委2024年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提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