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人物形象类题型(知识梳理+历年真题)(2)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7:04 1

摘要:①窗外有人嬉闹着打雪仗,隔着窗户传来几声稀疏的欢笑。头顶的灯管用了有些年头,投下来的灯光在白大褂上微微有些泛黄。外面雪天的灰蓝色将将映在老师脸上,等他的头稍稍转过去一点,脸色便在阴影里显得愈发细腻白皙了。只是他周身还被灯光打着,两种色调一匀,人就氤氲在一片朦胧

举一反三

1.(2024·河南周口·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叶刀与梅花香

①窗外有人嬉闹着打雪仗,隔着窗户传来几声稀疏的欢笑。头顶的灯管用了有些年头,投下来的灯光在白大褂上微微有些泛黄。外面雪天的灰蓝色将将映在老师脸上,等他的头稍稍转过去一点,脸色便在阴影里显得愈发细腻白皙了。只是他周身还被灯光打着,两种色调一匀,人就氤氲在一片朦胧之中了。

②我察觉出老师今天有点心不在焉。他的一壶茶吹了又吹,既不一饮而尽,也不小啜细品。我把解剖台整理好,递了副手套过去:“老师,我们这次先剖哪里?胸腔还是腹腔?”

③我面前的男人,是院里心脑血管的名手,我们常叫他老丁,有时也叫丁爸。他常年拈着柳叶刀上下飞动,更显得这双手灵巧细腻,穿针引线,任谁都说他缝出来的刀口,比奶奶做的棉裤还天衣无缝。

④他摆了摆手,示意这次由我自己进行实验:“胸腔旁侧入刀,先依次检查心肺。我旁观,你执刀。 ”

⑤我用刀片刺入肋旁,并没有鲜血涌出,取而代之的是刺鼻的化学药液——没错,在这个雪夜,我没有做手术,而是面对一位相对新鲜的“大体老师”,进行我最后一次重要的实操练习。

⑥“胸膜囊完好,双肺无明显病征。心脏正位,出入心脏大血管及进入和通过胸腔的气管和支气管等未见明显不妥。”我做了浅表的判断,心想这次的“大体老师”身体状态非常理想,无论是肌肉状态,还是保存情况,都像是新一批入院的老师。我不禁在心里再一次对逝者表示崇敬与哀悼。

⑦“很健康的胸腔,对吧?”就着福尔马林的气味,老丁抿了口他的茶叶水,“争取用最小创面分离腹直肌,查看一下腹腔。”

⑧这不是他的风格。老丁虽然性格和善,但在解剖台上,他会进行细致近乎“冷酷”的分析。医者的仁心,总是经过这样的淬炼,在看似麻木的解剖中练习千万刀,才能避免在患者的身上划错一刀。今天这种走马观花的流程,让我一时分不清是敷衍还是谨慎。

⑨我熟练地完成了老师的指令,排除了肝脏、胃部、肾脏的致病因,最终在子宫中发现了卵巢病变。病魔的手指在这位形象良好、身体康健的女性腹部轻点了一下,甚至无需第二下,生命就从这小小的三寸地方开始流失,直至整个人陷入枯萎。

⑩“以你的水平,很容易就能走完解剖流程。皮肤怎么切,神经怎么分离,刀怎么拿,你都已经掌握了。”老丁打断了我出神的思绪,“这既是最后一节课,你需要明白的,也不仅仅是这些。跟我来。”

⑪他起身,指引我来到逝者面前,轻轻撑起逝者的眼皮。她的眼睛上还没有蒙上明显的白翳,仿佛只是怔了怔神,遥望着某处,像孩童凝望云彩一样。

⑫“阿辰,你知道解剖最关键的是什么吗?不是分析好每一寸身体,而是体会生命的渴求。比如你看到的这副眼睛,来自于一位平静大于挣扎的病人。这与非自然死亡的人有极大不同:落水的人慌乱,猝死的人惊惧,通过各种体征,你都能感受得到。”

⑬“再如,你会发现逝者与生者有那么大的不同。每位大体老师的触感都是冰冷的。不像外面的雪地,这是不可回温的冷。遗体会源源不断地带走你手指的温度,促使你审视自己与他的不同。逝者已往,一切归于恒定与静止;生者仍存,心绪波动难停。枯槁与鲜活,不可往复与明日可待,都在一具躯体上得到了具象,使你感受到生死天堑。”

⑭我隐隐发觉老丁今天的情绪不对,他看似在教我一些温情的知识,实际却像说给自己听,显然老丁在克制。

⑮“我们再来看她的子宫。与其他健康的肌肉相比,触觉上更感觉它粗糙、紧绷,包裹着身体最本能的挣扎,它是求生的信号,也是死亡的烙印。”他说这些时,双手戴着手套,但一直在距离尸体几厘米的上方游走,不像往常拿着工具轻快地翻覆。

⑯“老师,我们可以先休息一会儿,”此时我再愚钝,也明白了些什么,“您想要跟她独处一会吗? ”

⑰“看来你知道了,”老丁仰起头,吃力地笑了一下,声音微微有些颤抖,“是我爱人。我没想到她会被送到这里。”

⑱我也没想到,原来这位大体老师,不仅是我们院里的儿科前辈,还是我的师母——老丁的夫人,是迎接了无数新生却无法挽留自己的一名医生。

⑲我心里涌上无名的酸水,又是愧疚自己的唐突和迟钝,又是面对这种巨大感情砸下来时的茫然。我生出一种怜悯,看着红了眼眶,吸了吸鼻子的老师;又没有资格怜悯,他们之间连接着深重的情感,我无法涉足,只能怀抱敬意;更何况是位鞠躬尽瘁的师母,甘作后人的坦途。我无法细想,被药水熏得酸痛的眼睛涌出泪水。

⑳“阿辰,把线和针给我。”老师的目光不再游离,他做了万全的准备,直视他最亲密的人。这是何等残忍的离别。这时的老丁,是以怎样的心情,为爱人亲手缝制最后的伤口。

㉑“解剖告诉我们,每个逝去的生命,都是后来人的宝藏。再残破的身体,我们也要付与敬畏与感激。”他细细地缝合好肋骨边的印记。针脚细密,我甚至看不出腹部的伤口。

㉒“我们不是麻木,而是对世间万物都有情义。一草一木,都应该是我们的老师,生命的价值,有时正是在生死之间。”

㉓我实在惭愧,觉得无力胜任:我哪里经受得住这生命和泪水灌注的一课?

㉔屋外人声渐渐散去,鹅毛一样大的雪片纷纷扬扬落下来。我朝窗外看去,却什么也装不到眼里。屋里的灯光如旧,照得师母身上泪点斑斑。老师再也撑不住,爆发出一声胸腔深处的呜咽,伏在爱人身上喘息。不顾浸泡完药水的刺鼻,他好像要把最后的感觉刻入记忆里。

㉕这时敲门声响起,刚才在楼下打雪仗的学弟上来,手里攥了支蜡梅。他也红了眼眶,应该是听到了我们的对话。

㉖“这是丁老师……下午托我摘的一株蜡梅。”

㉗花朵开得一簇簇,沾着尚未融化的雪粒,幽幽地冒着一阵冷香。老丁抬起脸,接过花来,抚摸着抻开师母弯曲的手,轻颤着把一簇蜡梅放进了她的手心。

㉘枯萎的皮肤上开出了香凝的花。

(选自《视野》,作者:陈雪宁,有删改)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专业技能高超。他做出的手术无可挑剔,指导学生细致到位。②富有教育智慧。哪怕面对一堂对自己非常痛苦的课,他仍然借机教会了学生比医术更重要的东西。③感情深沉内敛。面对病逝又作为大体老师的爱人,他极力克制,感情深沉而哀恸。④具有医者仁心。他没有阻止妻子作为大体老师继续奉献社会,而是借助这一课,把医者大爱传达给自己的学生。


思路详解

这篇小说通过解剖室内令人动容的情景,深刻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作者借助丁老师在面对其妻子遗体的复杂情感,体现出医学从业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感激之情。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环境刻画相结合,使得内心的波动和职业的理智交织在一起。蜡梅象征着在冰冷中的温暖与希望,这种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表现出生命在离别中产生的永恒价值。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③段“我面前的男人,是院里心脑血管的名手,我们常叫他老丁,有时也叫丁爸。他常年拈着柳叶刀上下飞动,更显得这双手灵巧细腻,穿针引线,任谁都说他缝出来的刀口,比奶奶做的棉裤还天衣无缝”,第⑨段“我熟练地完成了老师的指令,排除了肝脏、胃部、肾脏的致病因,最终在子宫中发现了卵巢病变”可知,丁老师是院里心脑血管的名手,做出的手术无可挑剔,指导学生细致到位;可见他是一个专业技能高超的人;

结合第第⑩段“‘以你的水平,很容易就能走完解剖流程。皮肤怎么切,神经怎么分离,刀怎么拿,你都已经掌握了。’老丁打断了我出神的思绪,‘这既是最后一节课,你需要明白的,也不仅仅是这些。跟我来’”,第㉑段“‘解剖告诉我们,每个逝去的生命,都是后来人的宝藏。再残破的身体,我们也要付与敬畏与感激’”可知,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他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提升,更注重对学生医者仁心的培养,他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可见他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结合第⑭段“我隐隐发觉老丁今天的情绪不对,他看似在教我一些温情的知识,实际却像说给自己听,显然老丁在克制”,第⑰段“‘看来你知道了,’老丁仰起头,吃力地笑了一下,声音微微有些颤抖,‘是我爱人。我没想到她会被送到这里’”,第⑳段“‘阿辰,把线和针给我。’老师的目光不再游离,他做了万全的准备,直视他最亲密的人。这是何等残忍的离别。这时的老丁,是以怎样的心情,为爱人亲手缝制最后的伤口”可知,面对爱人的去世,丁老师表现出极深的情感和克制,展现了他重情重义,感情内敛而克制的一面;在面对爱人遗体出现在实验室室时,他没有阻止妻子作为大体老师继续奉献社会,而是借助这最后一节解剖课,把医者大爱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又展现了他医者仁心的一面。

2.(2025·河南南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开往边远山区的火车

戴 希

①你在某所重点大学上学,半年后将要毕业。他是你的同班同学。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你们结伴前往边远山区调研。

②你们并肩坐在一列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上,一边欣赏窗外的山山水水,一边畅谈未来。火车终于到达站点,你们下车步行很长一段山路后来到一个山村,住下来后,才知道这个山村山多地薄,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村民种的粮食,不但产量低,还得人背肩扛,徒步远行到集市去卖。一般早晨天刚亮,村民就出门赶路,晚上天擦黑才能回家。

③所有这一切,村民们都坦然面对,他们顽强坚守,毫无怨言。

④你们各自住在一户农户家。

⑤你住的那户只有奶奶和孙子留守。奶奶七十多岁,孙子七岁,奶奶和孙子穿着破旧。可他们生活从容,充满阳光。

⑥每天早晨六点前,奶奶会起床做早饭,做好饭后和孙子一块儿吃。说是做饭,其实就是煮锅稀饭,抓点儿咸菜放里面;或者煮点儿面条,舀点儿辣椒油再放点儿葱花。

⑦吃过早饭,孙子背上旧书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往山村小学读书。虽然学校有些简陋,可是在这里读书的孩子都专心致志。

⑧孙子上学去了,奶奶就去喂牛放羊、种菜栽树、割草砍柴……往往忙碌至夜幕降临才回家做晚饭。

⑨孙子放学回家后,如果天没完全黑,他便在屋檐下的明亮处,趴在一张高木凳上认真地写作业。

⑩不上学时,孙子会帮奶奶干活儿:要么在厨房里,有模有样地生火做饭;要么上山打柴,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干柴,气喘吁吁……

⑪你住进他们家后,他们的饮食依旧,只是吃饭前,如果有鸡生蛋,他们要给你煎个鸡蛋或冲碗蛋花,而以前,他们家的鸡蛋只是用来卖钱买日用品的;他们的劳作依旧,只是不让你像他们一样干活儿。你要辅导孙子读书做作业,孙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奶奶也乐得合不拢嘴。

⑫你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奶奶说可不能让你受苦;孙子说向你学文化长知识,机会难得,他打心眼里,愿意你来他家。你心里漾起粼粼的潋滟。

⑬你送给奶奶和孙子每人一套新衣服,又送给孙子一个新书包,他们高兴坏了,宛如得到了人间珍宝。你问他们:“为什么新衣服不常穿,新书包不常用?”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哪舍得!新衣服等过年时穿,新书包等旧书包不能用了再用。”

⑭住在另一个困难户家的他,眼里也经常含着感动的泪水。

⑮一个月后,你们结束调研。要离开山村时,闻讯而至的村民把你们送到村口,久久不肯转身。望着他们,你们心潮起伏。

⑯“我打听过,山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急需学历高的老师”,并排坐在返程的绿皮火车上,你真挚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们同为师范生,教书育人更有优势。不如,毕业后我们再结伴来山村支教吧?”

⑰看着你期待的目光,他情不自禁地点头。你们会心一笑。

⑱约定的时间到了。你们准备乘上开往那个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学校支教。

⑲可就在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我们还是别去了,山村条件太差、日子太难熬,不如回城里找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吧?”你大吃一惊。

⑳“怎么能这样呢?”盯着他的双眼,你坚定地摇头,“不,我必须信守诺言!”

㉑就这样,你们一个临阵而退,返回大城市谋职;一个毅然前行,登上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去山村支教。

㉒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过去。

㉓艳阳高照的日子,你受邀进省城参加全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戴上大红花的那一刻,你热泪盈眶。

㉔颁奖大会结束,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你。

㉔又是火车站,在你准备乘上那趟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之前,他下意识地拉住你的手:“别再去山村受苦受累了,留在省城吧。”

㉖你轻轻抽出自己的手,上下打量他半晌,依然坚定地摇头:“不,山里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教育,我舍不得撇下他们!”

㉗你又登上熟悉的、开往边远山区的那趟绿皮火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你”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为什么还要写“他”这一次要人物呢?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这一次要人物衬托了“你”不怕吃苦,坚守初心,为乡村教育做贡献的高大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你”对他出尔反尔、临阵而退的惊讶,同时表现了“你”信守诺言,不改变初衷的形象。


思路详解

1.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结合第⑯段“我们同为师范生,教书育人更有优势。不如,毕业后我们再结伴来山村支教吧”,第⑲段“可就在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我们还是别去了,山村条件太差、日子太难熬,不如回城里找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吧’”,第㉔段“又是火车站,在你准备乘上那趟开往边远山区的绿皮火车之前,他下意识地拉住你的手:‘别再去山村受苦受累了,留在省城吧’”可知,文中的“他”和“你”约定好了毕业后来山区支教,但是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而“你”毅然去了山区;颁奖大会结束后,“他”劝“你”留在省城,“你”坚定地拒绝了,毅然回到了山区,由此可知这里的“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衬托了“你”不顾山区环境的艰苦,为山区孩子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

2.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第⑳段“‘怎么能这样呢?’盯着他的双眼,你坚定地摇头,‘不,我必须信守诺言’”可知,这里的“怎么能这样呢”“不,我必须信守诺言”运用了语言描写,“盯着”“摇头”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第⑲段“可就在火车开动之前,他止步了:‘我们还是别去了,山村条件太差、日子太难熬,不如回城里找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吧?’你大吃一惊”可知,这里写出了“你”得知“他”临时改变了主意,没有坚守约定时的状态,体现出了“你”的惊讶和失望,同时也衬托了“你”信守诺言,不改变初衷的形象。

3.(2025·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沉淀

①“我还管不了你了,我是你老子!”

②“你一年十个月在外头打工,一没管过我功课,二没管过我吃喝,一回来就数落不休,你倒是有理了?”

③就在父子俩用目光顶牛时,来家访的老师推门而入。老师心平气和地招呼学生:“我要跟你爸谈一谈,你先去做功课。”

④老师和孩子的父母一起去了门廊上,一面散漫交谈,一面将玉米棒子剥去包衣,一个一个用绳子串联起来。干着活儿,父亲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老师才建议说:“孩子正在叛逆期,千万不要跟他硬杠。你瞧,大家一同干活时,谈话的氛围才会变好。所以,我建议你可以拉着孩子做点吃食,最好是那种需要发酵或者沉淀的,费工费时的,让他看到细心、耐心还有责任心,怎么从手上长出来。这比你跟他说一万句大道理,可能都管用。”

⑤父亲陷入了沉思,隔了两天,他主动跟儿子搭话:“你奶奶一直在为给你做夜宵的事头疼,这次我回来,想多做一些橘香葛根粉,留着给你当夜宵。”父亲强调说,“所有的材料都在山里面,要爬山采摘小青柑,再掘挖野生葛根才能做得成,明天周六,你跟我一起进山去?”儿子有点吃惊,父亲竟没有唠叨他的功课和排名,犹豫片刻,终于点头。

⑥山里到处都是圆润的鸟鸣,像一把把彩色玻璃弹珠一样,被一双无形之手一股脑儿抛向天空。四伯娘背着大竹篓在前面带路,她解释说人工太贵,自家个头小点的青柑都没人摘,“你们不来,多半这些果子也烂在山里了” 。

⑦回到家,父亲削了趁手的小竹刀,示范给儿子看,怎样在一压一转间,将小青柑的果肉旋掉。成篮的小青柑果壳,要在溪水中漂洗数遍,将柑汁淘尽,然后,沥干水分,灌入绿豆。

⑧所有这些活计做起来可都太解压了,可以放空脑袋,什么都不想。父亲淡淡地解释了一句:“灌满绿豆,可以保证小青柑的壳在晾晒的过程中不会变形。”

⑨紧接着,父子俩再次出发,上山挖葛根。儿子吃惊地发现,每一枝葛根都要刨地九尺,才能挖出来。儿子与父亲轮流使用镢头,出了一身汗。

⑩挖回来的葛根,洗净表面的泥土,斩成小段,放入独木舟般的舂槽里,父子俩轮流上阵,从下午捣到黄昏,才将葛根舂碎,获得葛根的浆液与纤维。父亲将它们一股脑儿舀入一个大水缸中,又在水缸中注入清水。父亲将袖管挽起,反复在水中挤压,让葛根的粉浆从麻丝状的粗纤维中洗出。接着,他在另一个大水缸上搁一个竹匾,竹匾上铺白纱布,将葛根粉浆连同纤维一同舀入纱布中,他一丝不苟地拧转纱布包,使出浑身的力气,挤压出其中的粉浆,最后,将白布袋里的纤维倒出来。此时,儿子发现,葛根的纤维摸上去是刺手的,滑溜溜的黏浆不见了,这说明葛根粉已经全部滤出,一点也没有浪费。

⑪儿子不免感慨:“早知做葛根粉这么麻烦,不如上网去买。”

⑫父亲笑道:“网上买的葛根粉,哪如自家做的吃得放心,再说,这材料都是大山给的,咱们只是费了一点人工而已。”此时,水缸里的葛根粉浆还是灰褐色,别急,父亲说了,这是因为葛根粉浆中含有少量的纤维没有析出,而山上有贯众,这种药性植物的根富含胶质成分,可加速葛根纤维的析出。

⑬果然,捶打并过滤出贯众根的汁液,加入水缸里,搅拌,并沉淀一晚,缸底的葛根湿粉便脱胎换骨、雪白如玉,它再也不是从山里挖出来时,曲里拐弯、灰头土脸的模样。父亲探身巨缸,手持铲刀,把比豆腐还要丝光水滑的湿粉取出来,晒到七成干,准备装填小青柑。

⑭盛满葛根粉的小青柑,在连续的晴日下充分晒干,父亲也将返回城里的工地。临行前,父亲没有再检查儿子的作业,也没有对儿子的行为举止进行打压,他牢记老师的话:“如果教育孩子时,我们充满了怒气与质问,那就相当于不停地去搅动那一缸浑水,孩子的心永远定不下来。我们多给一点耐心,等他去沉淀,也许,某天,孩子就脱胎换骨。”

⑮家里的葛根粉小青柑,收在儿子的书房抽屉里。小青柑中的芬芳物质可预防葛根粉的氧化,同时使葛根粉拥有一种明亮的柑橘清香。父亲相信,在自己离开的日子里,儿子冲饮葛根粉,就能解除烦躁,脸上红肿的痘痘也能由此收敛。也许,在沸水冲粉的那一刻,儿子会想起自己与他一起,上山寻贯众、摘青柑的日子,想起他一把推开儿子,将山上的蛇挑落在灌木丛中的场景,想起父子俩挖出半筐葛根,躺在大山深处,被清亮稠密的鸟鸣包围的日子。

⑯在那一刻,他们不再是管教与被管教、命令与反抗命令的关系,他们是两个山野中的赤子,不着一言就能明白对方的部分心思,那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情谊。多年父子,在那一刻,终于有了兄弟般的默契。

(作者明前茶,选自《青年文摘》2024年第7期,有改动)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分析主要人物“父亲”的形象及次要人物“老师”的作用。

【答案】“父亲”的形象: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②责任感强,有耐心;③关心爱护孩子。

“老师”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通过老师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父亲”的形象:

文章第⑤段“父亲陷入了沉思,隔了两天,他主动跟儿子搭话……”,父亲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与儿子共同参与劳动,从而增进双方的理解,由此可知,父亲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他人建议的人;

由第⑦段“回到家,父亲削了趁手的小竹刀,示范给儿子看……”,第⑧段“灌满绿豆,可以保证小青柑的壳在晾晒的过程中不会变形”,第⑩段“挖回来的葛根,洗净表面的泥土,斩成小段,放入独木舟般的舂槽里,父子俩轮流上阵,从下午捣到黄昏,才将葛根舂碎,获得葛根的浆液与纤维……”,第⑬段“父亲探身巨缸,手持铲刀,把比豆腐还要丝光水滑的湿粉取出来,晒到七成干,准备装填小青柑”等内容可知,父亲没有再唠叨儿子的功课和学习排名,而是在做葛根粉的过程中,亲自示范,以此来达到教育儿子的作用,由此可知,父亲是一个细心,有耐心,责任感强的父亲;

由文章第⑭段“临行前,父亲没有再检查儿子的作业,也没有对儿子的行为举止进行打压,他牢记老师的话:‘如果教育孩子时,我们充满了怒气与质问,那就相当于不停地去搅动那一缸浑水,孩子的心永远定不下来。我们多给一点耐心,等他去沉淀,也许,某天,孩子就脱胎换骨’”可知,父亲为了让儿子变得更好,听了老师的建议并牢记老师跟他说过的话,为了孩子愿意努力和付出,可见父亲是一个关心孩子,无私奉献的父亲;

由文章第⑮段“他一把推开儿子,将山上的蛇挑落在灌木丛中”可知,在山上遇到危险时,父亲不顾自身安危,只为保护儿子,可见父亲是一个爱护孩子的好父亲。

“老师”的作用:

由第③段“就在父子俩用目光顶牛时,来家访的老师推门而入……”可知,文中的老师下班后家访,打破了父子间对峙的僵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由第④段“老师和孩子的父母一起去了门廊上,一面散漫交谈,一面将玉米棒子剥去包衣,一个一个用绳子串联起来。干着活儿,父亲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老师才建议说:‘孩子正在叛逆期,千万不要跟他硬杠。你瞧,大家一同干活时,谈话的氛围才会变好。所以,我建议你可以拉着孩子做点吃食,最好是那种需要发酵或者沉淀的,费工费时的,让他看到细心、耐心还有责任心,怎么从手上长出来。这比你跟他说一万句大道理,可能都管用’”,第⑤段“父亲陷入了沉思,隔了两天,他主动跟儿子搭话……”可知,老师的话对父亲的行为起了引领作用,父亲正是听了老师的建议,才想到和儿子一起去做葛根粉这个能体现细心、耐心还有责任心的活;

由第⑮段老师的话“如果教育孩子时,我们充满了怒气与质问,那就相当于不停地去搅动那一缸浑水,孩子的心永远定不下来。我们多给一点耐心,等他去沉淀,也许,某天,孩子就脱胎换骨”可知,老师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1.(2025·上海青浦·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领书人歌谣

①“领书了,上学了。”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歌谣。

②一年级,我捧着领到的新课本,摇摇晃晃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门房间说苏北话的伯伯说:“领书了,上学了。”他的苏北话口音说得有些喜悦,节奏像唱歌。

③五年级,同学子江递给我一张纸,让我抄写,那只是一些文字、句子、算不上真正的文章。我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着“仿宋体”,门房间就在黑板报对面,苏北话伯伯站在门房间门口看着说:“了不起,漂漂亮亮。”

④上中学之后,偶尔经过校门口,探头看看门房间,想看看苏北话伯伯,他也看见了我,好像认识我,又好像不认识。

⑤人总是会离开学校的,我也在十六岁时离开了课堂,去了没有课堂的农场。

⑥乡下的镇上也有书店,每个月领了工资,我一定会走进书店。那个年月书架上的书稀少,单调得快光秃秃了,但眼睛扫啊扫,还是可能看见一本想看的书。掏出了钱买下,捧着走出书店,外面哪怕阴天,心里光线也灿然,脚步轻盈,心里跳动的总会有些“领书了,上学了”般的兴奋。似乎在身后看着自己领着自己往前走,耳畔传来苏北话伯伯的话:漂漂亮亮!

⑦领书是一直可以持续的,和课堂没有关系。

⑧在那个总是安静的小镇上,一天,我拿着书,走出店门,看见左面巷子口的竹椅上坐着一个老人。他个子高挺,看着小街,还隔着些距离,就主动对我说话:“买书啊,小青年。”

⑨我走近了去,把书递给他,他说:“读读书总是好的,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

⑩奉贤的乡音,被他说得极有韵味,他眼神淡然,书卷,我不知他曾经是干什么的,在这镇上是个什么人物,但从此便是我记忆中的老先生。

⑪考取大学离开农场前我又去了小镇,走到老先生坐着的巷子口,没有看见他。我想对他说,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我又可以去学校当一个领书人了。

⑫我一直记得在大学里领取文学教科书的情景,我们这些下过乡、当过工人、当过兵的大年纪学生,捧着领到的书走在校园的梧桐树荫下,额上微微出汗,笑得摇摇晃晃,个个像回到了童年。我和我的同学们,领书了,上学了!离开校园那么多年,神乎其神又成为大学生,的确是神乎其神!

⑬现在,我不抄写黑板报了,成为了一个文学写作者。写出的书,被大人买了给小孩子们阅读,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孩子领书的人。想到写出的书,被一双双小手捧着,他们走得摇摇晃晃,我就规定自己必须写得像模像样,可这真不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规定。我只有继续当领书人,渴望活得漂亮些,写得漂亮些。

⑭我的这一个篇目必须结束了。它写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歌谣。

联系全文,分析“说苏北话的伯伯”“巷子的老先生”这两个人物的作用。

【答案】“说苏北话的伯伯”是“我”童年领书的记忆,“巷子的老先生”是“我”买书时的记忆,通过他们的话语,衬托出“我”领到书后兴奋的心情,以及对书的情感的不断递进。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知识的热爱。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通过三个“领书”场景的串联,将个人求学与阅读的经历贯穿全篇,表现了作者对求知、阅读以及教育意义的深刻体悟。文章语言清新质朴,用“领书”意象营造出童真与希望的氛围,同时融入“苏北话伯伯”和“巷子老先生”形象,赋予全文温暖的人情味与文化记忆。作者以“歌谣”比喻人生的学习旅程,传递对成长与文学创作的真挚情感,是对记忆的抒情,也是对未来寄望的隐喻。

本题考查人物作用。

说苏北话的伯伯的作用:根据第②段中的“一年级,我捧着领到的新课本,摇摇晃晃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门房间说苏北话的伯伯说:‘领书了,上学了。’他的苏北话口音说得有些喜悦,节奏像唱歌”和第③段中的“我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着‘仿宋体’,门房间就在黑板报对面,苏北话伯伯站在门房间门口看着说:‘了不起,漂漂亮亮。’”可知,说苏北话的伯伯是“我”童年时期领书记忆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话语带着喜悦的节奏,就像唱歌一样,在“我”刚领新书和认真写黑板报的时候给予肯定,衬托出“我”小时候领书后的开心,也体现了“我”对校园领书时光的美好回忆。他见证了“我”童年时期在学校与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经历,为“我”对书的热爱埋下了种子。

巷子的老先生的作用:根据第⑧段中的“一天,我拿着书,走出店门,看见左面巷子口的竹椅上坐着一个老人。他个子高挺,看着小街,还隔着些距离,就主动对我说话:‘买书啊,小青年。’”和第⑨段中的“他说:‘读读书总是好的,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可知,巷子的老先生是“我”在离开学校后买书时出现的人物。他主动与“我”交流关于书的看法,其话语体现出对读书的肯定。这进一步衬托出“我”买书后的兴奋心情,而且从在学校领书到离开学校买书,表明“我”对书的情感在不断递进。老先生的出现也丰富了“我”在不同阶段与书的故事,表达了“我”对知识的持续热爱以及对这些有书相伴的过往时光的怀念。这两个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出现,如同一条线索,串联起“我”对书的情感变化历程。

2. (2025·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圆 梦

①多年前,顾成华刚踏入军营,新兵班长问他想去什么地方,顾成华脱口而出:“发射一线!”班长笑了:“人人都有发射梦想,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号手。”

②新训结束,顾成华站在队列里等候分配命令,心中充满了期待。“一线”人员名单念完了,没有他,他开始不安起来:“我会去哪儿?”

③终于,在“二线”人员名单公布时,顾成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来接他们的是个上等兵,刚上车就给新兵们打“预防针”:身处深山老林、手机没信号……一开始,顾成华不以为意,只要能操控长剑飞天,这些根本微不足道。

④终于到了驻地。窗外,几乎看不见绿色,只有光秃秃的山和同样光秃秃的树杈。顾成华努力说服自己,导弹发射车兴许就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神秘之处等着自己呢,这样想,他也就释然了。

⑤当晚,顾成华思来想去,睡意全无。他向下铺伸长脖子问:“班长,你说我什么时候能成为一名号手,亲手发射导弹?”

⑥班长看了顾成华一眼,扭过脸去:“睡吧。”

⑦顾成华撇撇嘴,用被子闷着头,不吭声了。

⑧清晨,顾成华跟在班长后面,顺着蜿蜒的小路走向大山深处。

⑨来到“龙宫”入口处,班长停住脚步。顾成华一时没反应过来,想着即将一睹大国长剑的真容,仍满心欢喜地迈步往里走。还没走到安检机,两位岗哨把枪一横:“同志,请出示证件!”

⑩“证件?”顾成华扭过头看向班长。

⑪“你干啥去?”

⑫“班长你不是带我上岗吗?”

⑬“这就是了。”班长指指门前一个哨亭,“接岗。”

⑭安检机旁一名军士哈哈一笑,拍着顾成华的肩膀说:“你是守导弹的,不是操作导弹的。”

⑮那天,顾成华甚至不知道是怎么上的岗,脑子里嗡嗡的。

⑯晚上,顾成华辗转反侧,爬起来壮着胆子委屈地问:“班长,我觉得这好像不是我的第一志愿……”

⑰没想到,班长回答得很干脆:“不是!”随后,他又意犹未尽地补了一句:“而且,你以后也很难见到发射车。”

⑱顾成华眼前一黑,心中好似被挖掉了一块,心跳都有些紊乱。

⑲接下来的日子,顾成华每天就立在那小小的哨亭里,除了班里换岗的战友,与他相伴的就只有无言的大山。

⑳顾成华在日记里面写道,我被一年四季从未停歇的狂风吹凉了心,壮美的群山在我眼中变得死气沉沉,连群星闪烁的夜空也是那样单调乏味……

㉑顾成华在一次站岗时,将想法告诉了班长,班长当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默默地仰头望着大山。

㉒一天晚上,正准备就寝的顾成华被班长一把拉起来:“穿上大衣,跟我走!”他有些疑惑,但还是以最快速度整理好着装,跟在班长后面跑出营房。

㉓“班长,今晚没我的岗啊!”走在熟悉的山路上,顾成华忍不住询问。

㉔班长只轻声说了一句:“是我的岗,我已经向连队申请让你一起站这一班岗。”然后,班长加快了脚步,这让顾成华越发迷惑起来。

㉕在落针可闻的深夜里,顾成华的感官似乎被无限放大。临近阵地时,他听到一阵细微的齿轮转动的声音。他问:“班长,你听到了吗?”

㉖班长没有说话,指示顾成华接岗。刚刚站上哨位,顾成华的疑惑便全部解开了。

㉗他听见背后的铁门缓缓打开,回头望去,只见巨大的工业灯泡照得“龙宫”亮如白昼,顶上的换气扇正铆足力气为“龙宫”泵入干冷清冽的空气。那一瞬间,他的心仿佛都要蹦了出来。

㉘数辆猛士车之后,高车长剑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缓缓驶过岗哨,发出龙吟般的轰鸣。顾成华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抬起右手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眼眶瞬间湿润了。

㉙回营路上,班长对顾成华说:“以后要打起精神来,我们这个岗位虽然守在深山里,却是背靠大国长剑……”

㉚高原的夜伸手不见五指,顾成华似乎能感受到班长希冀的目光。那一晚,顾成华梦到钢铁长龙穿过戈壁卷起滚滚烟尘,呼啸而起的雷霆带着白练般悠长的弹道划破天际……

(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12月19日)

【精读·赏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顾成华眼前一黑,心中好似被挖掉了一块,心跳都有些紊乱。

【答案】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顾成华得知自己只能做看守,连见到导弹的机会都没有时,内心极度的失落和沮丧。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通过顾成华入伍后的经历,讲述了他在军旅生活中的成长与心理变化。他原本梦想操作导弹,却被分配到守卫任务,面临心理落差。在班长的引导下,他逐渐明白个人岗位的重要性,心灵得到洗礼和升华。故事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出对军人职责和理想的深刻理解。以梦境的结尾展现“圆梦”主题,引发读者思考每一个平凡岗位的意义及背后付出的价值。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

“心中好似被挖掉了一块”“心跳都有些紊乱”是心理描写,描写了顾成华得知自己只能做看守,连见到导弹的机会都没有时真实的心情感受,体现出他内心极度的失落和沮丧。

3.(2025·上海静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 引

①吴神医病了。

②三天前,他六十大寿,喝得正高兴,眼前一黑,直直栽倒在地。徒弟取出一张药方,按方抓药煎服。半个时辰后,吴神医醒了。

③药方是吴神医早就写好的。一年前他诊出自己有病,多次调整,才定下这救命的方子。吩咐徒弟,万一他有意外,照方抓药。

④连吃了三天药,吴神医活动自如,但胸口总有一口气化不开。他知道差了一味药引,可翻遍医书也找不出是什么。

⑤精神略有恢复,吴神医踱步到书房,拿起桌上一本手札。皮革封面颜色斑驳,右下角磨得比纸还薄。这是师父写的行医笔记。

⑥四十年前,吴神医和师兄白葛一起学医。学成出师时,师父安排了一场比试,获胜者得到师父的行医笔记。

⑦这彩头,让吴神医寝食难安。他和师兄医术不相上下,可病人都愿意找师兄,甚至称他“小神医”。吴神医不服气,他一定要赢得行医笔记,让自己扬眉吐气。

⑧比试分三场,前两场闻香辨药和对症下药,两人旗鼓相当,关键在于第三场金针刺穴。师兄弹指飞针,可谓出神入化。吴神医思索着,怎样能赢师兄。一时失足,摔在台阶上,耳边传来关切之声:“手腕没伤着吧?如果伤着了,就跟师父说改天再比!”

⑨手腕?手腕!

⑩吴神医搭着师兄的手站起来,站稳后又一个趔趄倒下去,整个人压在师兄的右胳膊上。之后,师兄金针刺穴失了准头,输了。师兄没跟师父提手腕受伤的事,吴神医也没提。

⑪吴神医赢了比试,匆匆辞别师父,回乡凭所学医术,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医。师兄远走他乡,再无音讯。

⑫“要是师兄在,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吴神医叹了口气。他想起分别时,师兄说他有症候在身,需早防治,否则终成大病,当时他没放在心上。一年前他手臂时有麻木,诊脉后,才知师兄说的是实情。

⑬家人来报,有人来送药引。吴神医叫着“师兄”,大步向外走。远远看到来人身形,吴神医脚下好似上了铁链,一步一步慢下来,等到看清对方样貌,索性转身而回。

⑭那人到了厅上,吴神医端着茶碗,不抬头,不让座,也不奉茶,问:“听说先生来送药引?”那人也不介意,恭敬地答了声“是”,就垂手立着。“药引在哪儿?”吴神医呷了一口茶,仍不抬头。

⑮“请前辈借行医笔记一用!”

⑯吴神医猛地抬头,手里的茶碗没拿稳,洒了一身水。他审视着眼前的人,来人年纪三十上下,脸色白白净净,只是眼圈发青,胡茬儿丛生,头发散乱,乌青鞋面上浮着一层灰,鞋底边沿还沾着泥。

⑰吴神医让了座,命人奉上茶,才问:“先生怎么称呼?”“晚辈乔木。”那人恭敬回了话,侧着身子坐下。“先生说送药引,和行医笔记有什么关系?”吴神医盯着乔木,双手不由自主地握紧。

⑱“请前辈取出行医笔记,一切自然明了!”乔木坚持。

⑲犹豫片刻,吴神医取来行医笔记。乔木双手捧过去,拿刀沿封面下缘,切开一道口子,从中取出两张纸。吴神医瞪大眼睛,紧盯着乔木递过来的纸,手臂像挂了百十斤的麻袋,抬了几次没抬起来。

⑳两张纸一张是药方,一张是师兄的亲笔信:贤弟,当年愚兄断言弟有病在身,贤弟不以为然。原本无妨,只是弟比试后一直闷闷不乐,长此以往,必成大病。愚兄拟定一张方子,求师父做了封皮,将信和药方一并封入。日后弟若发病,酌量加减,再有我弟子送来药引,服之可保无虞。

㉑吴神医看着药方,和他给自己开的一模一样。他问乔木:“白葛可是你师父?”乔木回道:“是。师父半月前仙逝了。临终嘱咐晚辈时刻打听师叔的动静,一旦发病,即刻来送药引。”

㉒吴神医只觉胸口胀痛,大叫一声“师兄——”一口鲜血喷出,向后倒下。

㉓三天后,吴神医痊愈了。

(有删改)

抓住细节描写,分析“乔木”这一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乔木的细节描写,如“脸色白白净净,只是眼圈发青,胡茬儿丛生,头发散乱,乌青鞋面上浮着一层灰,鞋底边沿还沾着泥”,从外貌上表现出他旅途奔波的疲惫,衬托出他为送药引的急切和不辞辛劳,突出了白葛对师弟的深情厚谊,也推动了情节发展,通过他引出药引真相。


思路详解

这篇小说通过吴神医与师兄白葛之间的故事,探讨了医术与人品、功利与情义的复杂关系。吴神医在出师比试中通过巧计赢得行医笔记,而后因病感悟并渴望能通过调和与师兄的关系来治愈自身。白葛虽无奈于比试中的失利,却一直关心和帮助吴神医,最终以徒弟乔木之手将救命药方送达。小说通过“药引”这一构思刻画了两位医者的道德选择,展示了医者仁心这一永恒主题。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作用。

联系第⑯段中的“脸色白白净净,只是眼圈发青,胡茬儿丛生,头发散乱,乌青鞋面上浮着一层灰,鞋底边沿还沾着泥”可知,作者对外貌进行如此细致的刻画,是为了展现乔木的状态。他脸色虽白净但眼圈发青,头发散乱,鞋面上有灰且鞋底沾泥,这些细节直观地呈现出乔木旅途奔波的疲惫模样。而他不辞辛劳、这般狼狈的模样,恰恰衬托出他为了完成师父白葛临终嘱托、给师叔吴神医送药引的急切心情。这种急切又侧面反映出白葛对师弟吴神医的深情厚谊,即便远走他乡、时日已久,依然挂念着师弟的身体,早早安排妥当,让徒弟及时送药引。同时,乔木这一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一系列行为,包括坚持索要行医笔记、从中取出药引相关物品等,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使得隐藏多年的药引真相得以浮出水面,让故事走向高潮,引发后续吴神医得知真相后的一系列反应,若是没有乔木,故事的关键环节——药引真相的揭示便无从谈起。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