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博资源,在开放与坚守中激发生命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04:40 1

摘要:当暑期热浪裹着研学热潮席卷而来,高校博物馆、纪念馆与古建筑等文博资源,正从高校“后花园”走入公众视野。这些文博资源融合了办学特色、历史记忆与教育使命,已成为链接高等教育与社会大众的独特“桥梁”。

作者:寇玉达(黑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

当暑期热浪裹着研学热潮席卷而来,高校博物馆、纪念馆与古建筑等文博资源,正从高校“后花园”走入公众视野。这些文博资源融合了办学特色、历史记忆与教育使命,已成为链接高等教育与社会大众的独特“桥梁”。

解码高校文博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高校文博资源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校史校情,承担着校园内外的教育使命,在众多文博资源中呈现出不可复制的特有价值形态。

学科特色让高校文博资源成为鲜活的专业教材。与社会公共博物馆守护国家文化遗产、提供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不同,高校文博场馆更加凸显一所高校的学科特点与办学特色,也成为学生认识学校、了解专业的重要途径。比如,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科技博物馆,从远古植物化石到智能采煤设备的陈列,构成一部浓缩的能源工业进化史;东北林业大学与各方共建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是黑龙江省国家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高校博物馆,6000余件藏品围绕“森林生态”主题系统展开,每一件都与林学、生态学等专业课程形成知识呼应,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生动注脚。这种“展品即教具”的特质,让高校文博场馆突破了传统展览的“观赏”属性,成为校内外师生学术研究、实践教学的生动教材,让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校史镌刻让高校文博资源成为“会说话的精神地标”。社会文博资源倾向于构建完整的历史或文化脉络,而高校文博场馆往往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发展形势、地理区位等进行“深井式”挖掘,承载的不仅是高校文博场馆的建筑美学,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蕴。比如,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西南边疆高等教育的萌芽与成长,对于研究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与历史建筑具有重要价值;黑龙江大学博物馆记录了从1941年延安抗大第三分校俄文队到北疆学府的发展历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展”将红色基因与办学历史深度融合,凸显了学校传播先进思想的历史担当。这些资源不追求“大而全”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时代发展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的关键节点,体现了社会文博资源难以复制的校史稀缺性。

教育使命让高校文博凸显“展教并重”的功能特质。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为6833家,其中高校博物馆约400家。近年来,高校文博场馆纷纷敞开大门,充分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积极举办针对大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与教育活动,有效衔接大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不仅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还以开放姿态成为文化传播的“社会课堂”。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2024年至今,接待观众超过150万人次,已成为“尔滨”热门景点。这种“教学优先、兼顾科普”的定位,使高校文博在教育内容深度与广度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区别于社会文博的“差异化传播”优势。

激活高校文博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高校文博场馆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育传播的多重功能。在文化传承创新与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激活高校文博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成为需着力研究并破解的课题。

高校文博场馆作为大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特质的集中表现,是大学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学术支撑和受众群体等,有利于优秀文化传播。立足新的时代背景,高校文博场馆建设需把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职能放在重要位置,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在坚守高校育人传统与优势基础上,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近年来,各地高校文博场馆在空间拓展、资源供给、品牌塑造、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2024年全国博物馆访客接待量就达到了14.9亿人次。因此,有效提升高校文博场馆的开放度与利用率,补充延展公共文化场域尤为必要。这需要多方相关主体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将高校文博资源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加强政府部门扶持与引导,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拓宽建设渠道,实现社会与高校文博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

高校文博场馆的供需矛盾,本质上是学术资源的专属性与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性之间的差异,重点是平衡好教学与开放、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因此,建立“教学优先、开放有序、保护为本、利用创新”的动态治理机制是必要举措。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构建“教学科研时段+公众开放时段”的分轨运行模式,既保障了古生物标本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又通过周末开放吸引周边居民参与科普活动。此外,部分高校探索“市校共建”模式也是一个好办法。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将部分馆藏文物置于长春博物馆,避免了校内场地限制,也实现了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这种“空间置换”策略,旨在通过资源重组打破物理边界,使教学科研与公共服务在不同场域中各得其所。

同时,数字技术也重塑着高校文博场馆建设范式。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通过全景三维建模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展览和文物数字版权的可追溯管理,线上展览访问量相当于线下展厅年接待量的15倍。在应用场景创新方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打造敦煌文化沉浸式数字展,用3D数字打印技术生成敦煌莫高窟洞穴复制品,借助VR技术还原经典洞窟的壁画细节,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同时,该馆还举办与敦煌文化保护相关的公共讲座与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技术+叙事”的双重突破,不仅强化了教育功能,也有效连接传统和当下,在遗产保护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