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蚊媒密度中风险!近期高发的基孔肯雅热,川渝地区如何防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1 20:58 3

摘要:近期,基孔肯雅热在广东佛山出现流行态势,截止到8月2日,广东地区确诊病例已超8000例。

近期,基孔肯雅热在广东佛山出现流行态势,截止到8月2日,广东地区确诊病例已超8000例。

为防止疫情输入引起本地传播,重庆市自8月起每周通过「重庆疾控」公众号发布蚊媒监测结果,确保市民及时掌握风险,共同做好防控。

根据重庆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监测显示,重庆市蚊媒密度已达中风险(BI=11.35),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县处于中高风险水平(1个高风险,26个中风险)。

(8月1日-3日蚊媒监测结果,重庆疾控发布)

看到新闻,不少川渝地区的家长朋友可能心头一紧:这病听着就吓人,会不会传到我们这儿?该如何防范?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由伊蚊(川渝俗称‘花蚊子’)传播的疾病,了解清楚才能科学应对!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拗口”的病:基孔肯雅热。它的名字“基孔肯雅”(Chikungunya)源自非洲土语,意思是“身体弯曲的样子”,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剧烈的关节或者肩背疼痛而弯腰行走的痛苦状态。

元凶是谁?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特点:基孔肯雅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 病毒,它对高温和酸性环境耐受能力差,在56℃的环境中加热30分钟,或者使用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都能有效将其灭活。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这种蚊子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叮人最活跃。它们偏爱在干净的小积水(如花瓶、水桶、盆罐)里繁殖。

1.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日常接触不会引起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但极少数时候,可能会通过输血、接触患者血液以及母婴传播。

2.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发病当天至7天内具有传染性。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通常不会立刻发病,且多为轻症,潜伏期一般是3-7天,最长12天。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1. 急性期症状

·发热: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1-7天,少数病人会出现“双峰热”——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关节疼痛:这是最典型也最折磨人的症状!主要影响手腕、脚踝、手指脚趾这些小关节,也可能波及膝盖、肩膀。

触压腕关节可引发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关节可能会出现肿胀或僵硬,早晨症状较重,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活动,通常 1-3 周可缓解,少数病例的疼痛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发热后2-5天出现红色斑疹、丘疹或紫癜,多见于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眼红等。少数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可能会出现脑膜炎、肝肾功能异常、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

2. 慢性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关节疼痛或关节炎,甚至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儿童病例

儿童感染后更容易发高烧,通常持续3到5天。和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出皮疹,脸上可能出现红斑、小疹子、水疱或者皮肤糜烂。如果孕妇在围产期感染,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3到7天就会出现症状,如发烧、吃奶不好,全身皮疹更明显,手脚还可能出现瘀斑、肿胀。

如果:

·发病前12天内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目前的广东相关地区),或者生活、工作的场所及周围有病例;

·且出现了发烧、关节剧痛或皮疹等症状;

那就要高度怀疑了!医生会:

抽血检查:主要看血液里有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可能近期感染)或者直接检测到病毒核酸(确诊依据)。

血常规: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少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会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降低。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1. 对症治疗:

·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它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关节痛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来缓解疼痛。

2. 病例管理:

·急性期病人(尤其发烧时),一定要待在蚊帐里或做好防蚊措施,防止蚊子叮咬后再去咬别人从而传染病毒。

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者,可以解除隔离。

·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并发症。

虽然目前重庆尚未报告本地病例,但传播媒介“花蚊子”广泛存在且密度较高,绝不能放松警惕!预防是阻断传播的唯一有效手段:

1. 个人防护

防蚊叮咬:在流行地区,要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安装纱窗、蚊帐。

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家中的积水容器,如花瓶、水桶等,防止蚊虫繁殖。

2. 社区防控

动员社区清除蚊媒孳生地,定期开展灭蚊行动。

3. 旅行建议

前往流行地区的旅行者应提前了解疫情,做好防蚊措施,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

旅行期间或返家后均应注意防蚊,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近期旅行史。

近期,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重庆市疾控中心已启动每周蚊媒监测发布机制,旨在让市民及时了解风险,共同参与防控。

虽然无需过度恐慌,但绝不能掉以轻心!掌握科学的防蚊知识,清除身边积水,做好个人防护,就是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来源: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