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特展到“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主题陈列,从“城市文明”到“未来愿景”,全景式体验全球文化交融历程;以古希腊陶罐纹样与宏伟的爱奥尼柱为灵感,协作完成中式绿豆糕与西式奶油裱花制作……8月11日下午,多组市民家庭汇聚在上
从“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特展到“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主题陈列,从“城市文明”到“未来愿景”,全景式体验全球文化交融历程;以古希腊陶罐纹样与宏伟的爱奥尼柱为灵感,协作完成中式绿豆糕与西式奶油裱花制作……8月11日下午,多组市民家庭汇聚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参与到市文旅局以“在上海 享美育”为主题举办的“社会大美育课堂”文化体验暨“政府开放日”活动中来,纷纷感叹“太充实了”“收获感满满”。
“古代希腊的青铜时代,比我们中国的夏商周时期来得更早……”指着展墙上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对比时间图表,“希腊人”特展策展人洪丽娜亲自上阵,开启精讲导览,带着亲子观众依次邂逅跨越六个时代的16组鲜活生命个体,走进传奇的古希腊史。带着11岁女儿参与活动的王鑑明先生告诉记者,平日因为工作忙,很少有亲子时光,“这次整整一个下午的美育活动,弥补了我的遗憾”。他坦言古希腊是自己和女儿都很感兴趣的领域,但可惜平日的认知仅限于古希腊神话,“这个展览为我们打开了古希腊史不同的面向”。一组有着精美绘画的陶罐,每一只都画有不同的故事,尤其给父女俩留下深刻印象,“这么早就有这么考究的陶罐,太不可思议了”。
“有意思!小小的手工体验竟然巧妙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带着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儿子体验完绿豆糕DIY,梁闻恩女士感叹道。指着手边完成制作的绿豆糕,她告诉记者,这用的是传统中式绿豆糕的做法,图案则来自古希腊,与刚刚看完的“希腊人”特展形成巧妙的呼应。
本次活动采用“文化体验+政企对话”的互动模式,邀请外资企业代表、市民群众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和深度交流,探索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创新实践路径,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惠企助企服务实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程梅红表示:“美育是城市营商环境的‘暖实力’。我们期待通过企业视角,优化‘社会大美育计划’服务供给,不断转化文化资源为企业发展助力。”
“社会大美育课堂”项目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建立健全了“社会大美育”长效机制,也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通过精心打造“三位一体”的示范工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培育艺术受众群体的生命线工程、促进城市文化消费升级的赋能工程,积极探索城市美育服务在沪企业和人才发展的新路径,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构建人民城市美好生活,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社会大美育课堂”项目持续深化建设,提升打造143个市级示范点,通过创新形式、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等举措,不断升级完善“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美育服务体系,推动城市美育生态持续优化。此外,每月通过“上海发布”“乐游上海”集中推送重点活动推荐目录,市民也可通过“沪小游”小程序一键查看活动场次信息。
截至7月底,143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已开展各类艺术普及教育活动5619场次,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并形成三大特点:
一是焕新艺术体验,实现跨界融合创新,构建“技术嫁接艺术、传统融合现代”模式,推动艺术与多元文化创新结合。例如,上海图书馆打造“阅读+艺术”场景,推出“音乐文学赏析会”等特色活动;国歌展示馆开发沉浸式情景剧,开展“为国而歌”系列思政社教活动80场,参与人次逾3.55万;上海博物馆东馆设计“在春天,遇见江南”行走活动,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画中山水随乐动”的视听联动。
二是重构空间场景,推动全域联动发展,建立“专业资源下沉+城市空间活化+产业生态联动”机制,推动专业资源下沉基层网络。例如,上海交响乐团推出“全城交响”项目,上海大剧院推出“艺术零距离”计划;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提炼朱家角、南翔、泗泾11处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内涵,推出主题行走美育课堂,结合线上直播活动惠及人次逾1万;中华艺术宫联合静安区在商圈打造“上海光影美术馆”,实现文化活动与旅游消费双向引流。
三是聚焦精准服务,构建全龄美育体系,规范“需求调研—分类供给—效果反馈”流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例如,上海博物馆制作英、法、德等8语种的《常设展览导览手册》;笔墨宫坊开设双语工作坊,已吸引来自23个国家的500余名外籍人士参与;上海大剧院为自闭症儿童推出“星星的孩子”观演服务,钱学森图书馆“星空”项目招募学生讲解员;金山区博物馆开设“非遗暑期夏令营”“银发体验班”,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推出课程“中医拾趣”等,打造全龄段美育产品矩阵。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