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富科技:周鸿祎的“赚钱机器”与“口碑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9:56 2

摘要:近日,多名用户吐槽奇富科技暴力催收、违规催收问题严重,投诉平台多达万条投诉。有趣的是,此前便有用户当面询问周鸿祎:我欠360借条的钱可以不还了吗?周鸿祎回应奇富不是自己的公司。

文|市值水晶

奇富科技还是周鸿祎的公司吗?

近日,多名用户吐槽奇富科技暴力催收、违规催收问题严重,投诉平台多达万条投诉。有趣的是,此前便有用户当面询问周鸿祎:我欠360借条的钱可以不还了吗?周鸿祎回应奇富不是自己的公司。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周鸿祎在辞任奇富科技董事会主席后,仍旧和奇富藕断丝连,稳坐第一股东位置一年又一年。

周鸿祎稳坐高位的这些年,奇富科技业绩整体持续增长,甚至已经超过360业绩,真正成为周鸿祎手里最赚钱的业务之一。然而在光鲜亮丽的业绩报表背后,是品牌口碑的每况日下。数以万计的投诉向奇富科技扑来,不禁让人疑问,奇富科技到底如何盈利?

01 持续“燥热”的奇富科技

4月27日,周鸿祎在重庆做美食直播时,一名观众冲至镜头前向周鸿祎提问:“欠你360借条的钱可以不还了吗?”周鸿祎秒回:“那不是我的公司。”

据悉,周鸿祎已于2024年8月辞去奇富科技董事会及董事会主席,不再参与公司管理工作。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的确可以说奇富科技不是周鸿祎的公司。

然而,周鸿祎通过离岸公司Aerovane Company Limited,间接持股约16%,仍旧是奇富科技第一大股东。周鸿祎虽然表面上离开奇富科技,实际上仍是实际受益人。

让周鸿祎不愿放手的原因在于,奇富科技亮眼的增长数据。

奇富科技脱胎于360内部的金融业务,随着业务量的逐步扩大而独立运营。运营期间,三次改名:先是“360金融”更名为“360数科”,之后又更名为“奇富科技”,并将核心产品“360借条”升级为“奇富借条”。更名的历程也是奇富科技与360“分家”的历程,奇富科技正加速与360分割。

2021-2024年,奇富科技的营收额分别为166.36亿元、165.54亿元、162.90亿元、171.66亿元,同时期360营收额分别为108.86亿元、95.21亿元、90.55亿元和79.48亿元。独立出来的奇富科技翅膀渐硬,在过去四年中均完成对360业绩的反超。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奇富科技营收 46.91 亿元,净利润 17.97 亿元,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6月以来,恒生指数先走高后回落,累计涨幅不到1%,而同期奇富科技累计涨幅超28%,最大涨幅超35%。

“镶金边”的财报释放奇富科技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信号,但关于奇富科技,除了有赚钱的“金色信号”,其背后还有投诉的“红色信号”。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搜索“360借条“词条,相关投诉多达3.79万条。投诉内容多为暴力催收、违规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

事实上,早在2021年,360借条APP就因为存在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整改未达标的情况,被金融监管部门及网信部门下架。该事件发生于360数科赴港上市前期,有媒体猜测这也是360数科火速更名为奇富科技的原因之一。

一边是利润的“金色雨“,一边是投诉的”红色血“,两个矛盾的方面却同时“燥热”,奇富科技究竟如何走出盈利之路?

02 何以“差评如潮”?

客户投诉最多的是暴力催收和违规催收问题,而被大量投诉贷后管理不当的前提是存在大量的“贷”,也就是有足够大的客户基本盘。

截至2025年3月31日,奇富科技平台已累计连接163家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及2.68亿名具有潜在信贷需求的消费者,获批授信额度的用户为5840万人,成功提款的借款人(包括重复借贷人)为3550万人。

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的原因在于奇富科技是互金行业较早采用API模式获客的公司。API模式是一种允许不同软件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它通常用于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调用。

简单来说,若两个平台达成合作,其中一方的用户数据可以被两个平台同时监测,金融机构可以在这份海量的数据池中筛选潜在客户,并将自己的产品链接等嵌入其他平台。

比如中信百信银行通过API接口与百度合作,用户在百度平台上可以直接使用中信百信银行的金融服务;还有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直接访问金融机构等。

目前,API模式已成为金融机构主流的获客方式,在此模式下,金融服务产品无孔不入,用户可无障碍触达金融产品,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获客率,也让用户更易贷款。

回到催收相关问题。奇富科技的催收业务并不完全由奇富负责,而是与第三方催收机构合作,将部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服务提供商。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催收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也加大了管理难度,第三方催收机构为了追求高催收效率和收益,可能会采取激进甚至违规的催收手段。例如,有用户投诉奇富科技将债务转让给青岛沃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而该公司并未按照流程催收,采用信息轰炸、电话骚扰等不恰当方式催收,甚至联系非紧急联系人。

媒体曾在2023年曝光奇富科技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除此之外,奇富借条的隐秘收费和高利贷指控也饱受诟病。用户反映,在奇富借钱虽然标榜低利息,但在实际还款中却发现被收取不透明的“担保费”“服务费”,将综合年化利率推高至35%以上。部分用户在还清贷款后,才发现多支付了数千乃至上万元的利息与隐形费用。

奇富科技业绩高涨的背面是无处不在的嵌入式金融,隐形不透明的额外收费和为了降低成本而缺乏管理的催收业务,在此背景下,奇富科技业绩持续见涨的同时投诉也见涨,合理想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冲至周鸿祎的镜头前询问:“我欠奇富的钱可以不还了吗?”

03 奇富的隐痛

先一步布局嵌入式金融为奇富带来大量用户,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嵌入式金融逐渐普遍化,获客成本持续上升。

2025年Q1,奇富科技用户获取成本(获批信贷额度的用户)涨到了384元,而在2024年Q4是312元,2024年Q1还是285元。

高获客成本意味着营销成本增加。奇富科技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奇富科技营销费用5.91亿元,上一季度为5.24亿元。增长的营销费用被更多的分配至嵌入式金融渠道和信息流广告上。

据悉,奇富科技2025年Q1已经合作63家嵌入式金融渠道合作伙伴,包括领先的互联网流量平台/支付/电子商务/叫车/智能手机公司/金融机构,嵌入式金融(API渠道)业务仍是奇富科技关键战略。

这就意味着,伴随着奇富科技持续在嵌入式金融渠道加码和获客成本增加,公司的营销费用会持续上涨,或将让奇富科技利润承压。

另外,在催收业务紧张的情况下,催生一种名为“反催收”的黑灰产业,它正在腐蚀贷后管理的市场秩序。

“反催收”是指黑产人以客户的名义利用多种手段,如使用固定的模板或话术,怂恿或替代用户采取缠诉闹访等过激行为,向金融机构或监督部门恶意投诉,通过施加压力迫使相关金融机构同意减免债务甚至给付财务等。

这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催收业务,在催收业务本就饱受争议的基础上加大了催收业务的难度,可能迫使催收工作进一步走向极端化。因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将大大影响金融机构的品牌形象,最终造成公司利益受损。

无论周鸿祎是否承认奇富科技是自己的公司,也无论他是否还参与奇富科技日常管理事务,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上,奇富科技的前身是360金融,这一事实不会改变,而周鸿祎代表的就是360和奇富科技,出现任何问题,用户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周鸿祎理应承担责任。

周鸿祎近年来在“当网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通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与各大主播合作直播,在镜头前,周鸿祎试图切割和奇富科技的关系,背后的动机自然是希望奇富的“口碑”不影响到自己,但享受了“财富”,自然要承担“风险”。

来源:蓝鲸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