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悠悠文脉续华章 白山黑水谱新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1 08:00 1

摘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激荡澎湃振兴力量。新华社开设的“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栏目进入调研第三阶段,记者走进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四省区。

  编者按:

  白山巍峙处,黑水奔流;林海雪原间,浩气长存。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激荡澎湃振兴力量。新华社开设的“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栏目进入调研第三阶段,记者走进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四省区。

  从红山女神的微笑到辽金故城的烽烟,从东北抗联的林海雪原到辽沈战役的浴火丰碑,从查干湖冬捕的千年祭仪到北大荒开垦的壮美画卷……每一座山脊都镌刻着不屈的意志,每一条冰河都传颂着奋进的长歌。

  让我们以大地为卷、以奋斗为笔,汲取信仰之火,淬炼强国之志,共同奏响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文化交响。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东北地区雄踞祖国北疆,辽金古韵、抗联铁血、冰雪奇缘、黑土粮仓……历史风云与家国情怀在此交融激荡。

  如今,长风浩荡,万象更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正在白山黑水间铺陈出东北全面振兴的壮丽长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守护文明根脉 焕新历史印记

  骄阳下,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元宝山积石冢二期考古发掘现场探方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技工周瑞伍俯身轻刷土层,细密的汗珠挂在额角。“尽管发掘工作尚未完成,但积石冢已经得到了全面保护。”他抬头指向一旁的钢结构保护框架,“这里保护了已揭露的坛的一部分、冢的全部和已知的墓葬区。”

  这是元宝山积石冢遗址的北部圆冢(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元宝山积石冢是目前所知内蒙古第一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这里出土了红山文化目前体量最大的玉龙等百余件玉器,与凌家滩、良渚出土的玉器在形态、意蕴上具有相近之处。

  “相关考古工作,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进一步探讨中国礼制文明的源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说。

  考古发掘照亮文明起源,传世瑰宝承载民族记忆。

  2025年5月3日拍摄的沈阳故宫(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一大早,沈阳故宫大清门前已是人潮涌动。上海游客刘梅牵着女儿的手,流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殿宇间,不时驻足欣赏、拍照。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尚文举介绍,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沈阳故宫近年陆续实施对太庙建筑群、师善斋、文溯阁等建筑的专项修缮工程。更难得的是,一些修缮现场从封闭走向开放,公众有机会亲见传统工艺如何让斗拱飞檐重现华彩。

  2025年是沈阳故宫营建400周年。“这里每一处斗拱飞檐、每一块砖石木料,都凝聚着祖先的非凡智慧与文化根脉,我们有责任守护好、传承好它们。”尚文举说。

  从宫阙庄严步入街巷烟火,旧貌新颜留住城市乡愁。

  游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游览(2025年7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闻名遐迩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向东不远,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人们在融合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雕花图案的建筑前,用传统工艺修补砖缝;靖宇街上,同乐茶园、老独一处等老字号在焕新的青砖灰瓦间重张,熟悉的招牌下飘出诱人香气。

  人们在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玩(2025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过去,中华巴洛克一带的街区建筑年久失修,居民生活不便。“街区用‘微更新’‘微改造’的理念保护住哈尔滨的历史建筑特色,也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初步实现了历史文脉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平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晓川说。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见证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凝聚着几代人的奋斗缩影。

  “这个雕塑的原型是摇臂钻床,爷爷当年在工厂里面就使用过。”由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改造成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内道路旁,市民王先生特意带小孙子来“打卡”,“把历史记忆有机融入现代生活中,我们全家都喜欢来这儿逛。”

  2025年8月4日,市民游览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远处城市高楼林立与园区工业遗址相互映衬,身旁各种雕塑小品与生态景观交相辉映,历经近百年岁月的老建筑、旧机械而今依旧充满吸引力。

  “当年有人提出,这块土地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净水厂迁走后能不能直接开发房地产?回报高、见效快。”水文化生态园负责人高速钢说,“长春市坚持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文化账’。保留好净水厂内的历史建筑,更要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和魂,更好传承优秀文化、提振精神力量。”

  浩气砥砺初心 弦歌永续薪火

  “抗战胜利了么?”“中国独立了么?”……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红色档案”主题教室里,AI成像虚拟出的“杨靖宇将军”问。

  “我们胜利了!”“我们过上了富强、民主、自由的生活!”现场参与演绎的教师回答。

  在这场情景教学中,演员与观众面对面,仿佛共同穿越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故事动人、演员动情、观众动容。

  来自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的参训学员杨睿天说,感觉上了一堂意义非凡的党课,受到了极大鼓舞。

  精神代代传,砥砺后来人。

  参观者在位于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内参观(2025年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位于几百公里外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近年来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

  2021年,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立了全国首个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信息查询系统,将所有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信息进行校对整理保存,形成烈士电子档案,供烈属和社会大众查询缅怀。

  与此同时,纪念馆成立红色遗址遗迹调查信息采集小组,持续开展烈士信息调研。截至目前,已为7937位有名字的烈士找到安葬地,为500余位烈士找到亲人,为14位烈士补刻英名。

  “帮助烈士找到亲属、送英雄回家,是告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血脉的最好实践。”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中)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喊江节”主会场表演伊玛堪(2025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90后”胡艺近年来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文化。在视频里,她穿着传统鱼皮衣,用电子音乐混编伊玛堪古老曲调,让传统口弦琴的韵律时尚起来。“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让伊玛堪在时代里鲜活生长。这不仅是民族记忆的延续,更是中华文脉在传播中向远方延伸的力量。”胡艺说。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在长期渔猎生活中创造了亦唱亦说的技艺——伊玛堪。“赫哲语言是伊玛堪的传承载体,我们正带动更多年轻人保护地方语言,守护好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说。

  20世纪80年代起,黑龙江省对伊玛堪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理工作。如今,当地建立起6处伊玛堪传习所,有伊玛堪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其他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人100余人。

  优秀文艺作品自有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力量。

  2025年7月4日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拍摄的马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夏日,内蒙古兴安盟的草原风光旖旎,绿草如茵。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新佳木苏木贝子府嘎查,乌兰牧骑队员身着绚丽服装演出,歌喉嘹亮,舞步灵动,一颦一笑牵动着在场农牧民的目光。

  当《科尔沁酒歌》响起,歌声由舞台中心向辽阔草原扩散开来,农牧民在草原上随韵而动,放声跟唱。

  “乌兰牧骑来演出的日子,就是农牧民的节日!”贝子府嘎查牧民巴特尔说,他和很多乌兰牧骑演员都成了朋友。

  基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为了满足农牧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推出《草原之子》《老哥俩》等文艺作品80余部。

  “从乌兰牧骑第一声歌唱算起,动人的旋律已飘扬了近70年。”科尔沁右翼中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马图雅说,乌兰牧骑始终坚持扎根生活沃土,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创意激活文旅 产业润泽北疆

  这是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桦南县、双鸭山市岭东区交界处的七星山国家森林公园一角(2025年6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大兴安岭北麓七星山脚下,坐落着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临江村落北极村。这里也是观测北极光的最佳地点之一,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追光”。夏至前后,北极村每天拥有近20小时的日照,夜晚北望,天空泛白如拂晓,时而异彩纷呈。

  在漠河,“北”是最大的特色——“最北学校”“最北邮局”“最北咖啡店”,甚至“最北婚姻登记处”,让游客感叹“找到北了”。

  这是2025年3月23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游人带来独特的体验。2024年,漠河全市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同比增长81%。正值暑期,生态科普、极地探索、民俗文化等线路与乡村营地、民族旅拍、手工文创等业态,为发展增添新活力。

  “村民基本都端上了‘旅游碗’,务工增收。”村党支部书记高威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5.8万元。

  夏日的内蒙古草原,水草丰美,那达慕的欢歌此起彼伏。如今,零散的大会串联成贯穿整个夏季的“那达慕季”。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感受骑马射箭的豪情,还能参与研学活动,体验“一日牧民”生活:或驾驶越野车驰骋草原公路,饱览牛羊成群的美景;或在风格多样的音乐节中,于无垠天地间尽情起舞。

  2025年7月19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那达慕风情园,搏克手们在那达慕开幕式上亮相。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未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也可通过融合VR技术的直播,身临其境感受赛事盛况。传统盛会正嫁接新技术、新业态,为游客带来丰富体验,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何明鉴介绍:“仅在自治区那达慕前五天,全盟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同比增长17%,带动经济收入10.8亿元。”

  漫步长春街头,电影的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作为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老厂区里,斑驳的砖墙仿佛还在诉说着《白毛女》中喜儿的不屈、《英雄儿女》里王成的呐喊——那些经典银幕形象,不仅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构筑起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如今的长春,“跟着电影打卡”的文旅新玩法,让游客在光影与现实的交错中触摸历史脉络,更是对产业活力的生动注解。

  2025年5月2日,消费者来到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长影旧址博物馆的“长春礼物”概念店选购文创商品。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长影旧址博物馆里,沉浸式角色互动让观众秒变剧中人,红色舞台剧重现峥嵘岁月,服饰体验区的老戏服诉说着过往荣光。据长影旧址博物馆馆长叶子龙介绍,遵循“让电影动起来,让博物馆活起来”的理念,博物馆已成为接待超百万人次的文旅新地标。从经典的诞生地到影视文旅融合的样板,长春用电影续写着城市的传奇。

  老街区焕新,方能聚人气、显烟火气。

  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叮叮作响的有轨电车与“大连”红砖墙相映成趣。自2024年9月开街以来,热度持续攀升。百年老建筑群中,潮流店铺、网红打卡点巧妙融入,带来“拆盲盒”般的惊喜,怀旧氛围与时尚体验交织出“穿越感”。

  游客在辽宁省大连市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打卡拍照(2025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保护与改造并重,让百年老街变身消费新地标。记忆中的“老字号”回归,数十家餐饮、文创品牌的东北或大连首店云集,催生“老街区+新业态”体验。仅今年“五一”假期,东关街便接待游客超39万人次。

  在林海雪原回望红色历史,于老工业基地捕捉艺术脉动,行走在祖国东北,人们深刻地感受到,黑土地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新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