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扎心的事实:2025年,直播行业逐渐冷却;曾经动辄数十亿GMV的头部主播们,集体折戟,在直播间疲态尽显:
灵魂拷问:你有多久没刷到过小杨哥、董宇辉了?
一个扎心的事实:2025年,直播行业逐渐冷却;曾经动辄数十亿GMV的头部主播们,集体折戟,在直播间疲态尽显:
董宇辉依然在直播间里慢悠悠地聊人生,但看的人确实少了,半年掉了六十多万粉,流量蒸发的速度,快得像坐跳楼机;
李佳琦今年618美妆销售额比巅峰期直接砍了一半,当年一吆喝就能卖空货架的魔力,已经完全不好使了...
这些曾经被流量追着跑的大主播,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下坡路上;不是他们不努力了,是风向真的变了。
国内直播间的蛋糕就这么大,抢的人越来越多,平台也开始把流量往中小主播那儿匀,这些曾被流量红利推上巅峰的名字,不得不遭遇职业生涯的陡峭下坡。
大主播呼风唤雨的时代,怕是要翻篇了。
抖音去头部化,大主播不好混了
平台算法的一次微调,对头部主播可能就是一次地震。
2025年的直播间里,"马太效应"不灵了,曾经垄断流量的头部主播直播间,屏幕右上角的在线人数再也回不到10万+的常态。
4月8日,小杨哥带着40款自营商品登陆"小杨臻选"APP,本想搞波大的,正式复出,结果直播间观看人数惨淡,仅 200 人左右围观,小杨甄选 APP 的下载量不足 1 万,连过去抖音直播间 1% 的流量都不到。
40 款上线商品中,35% 销量为个位数或零销量,299元的春秋被挂在货架上无人问津、36.9元的螺蛳粉连粉丝的好奇心都勾不起,最终是9.9元的垃圾袋撑住了场面,勉强卖出 500 单,但对比抖音同款1600万的销量,像一记沉默的耳光。
董宇辉,则是另一种冷却轨迹。飞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与辉同行"直播间日均观看人次为 1504 万,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45%。从3月3.6亿的流量峰值滑落到5月不足1亿。
那个曾经靠双语直播创造现象级停留时长的主播,如今单场直播平均不足2.25小时,个人账号半年掉粉60多万,用户注意力已在悄然转移:当知识带货的新鲜感褪去,观众开始不买账了。
李佳琦的下滑相对没那么明显。2025年618预售首日,美妆类目25亿元的成交额,相对亮眼, 较2024年的26.75 亿元,小幅下滑;
但若拉长时间线便会发现,这一数字较2023年的49.77亿已近乎腰斩。
三年来持续下滑的曲线背后,或许是"79元眉笔"事件后的信任裂痕,是消费者对"全网最低价"套路的审美疲劳。
当直播间里"买它"的呐喊不再具有魔力,曾经的美妆一哥不得不面对流量池缩水的现实。
这场寒流并非个例,许多次头部主播也阴沟里翻了船。
彩虹夫妇在2025年4月宣布停播时,直播间场次已从2023年的362场缩减到2024年的191场,即便场均销售额有所提升,也掩不住流量见顶的窘迫——他们曾创下的单日2.3亿销售额,最终成了难以复制的传说;
衣哥带着3000万粉丝退居幕后时,年度GMV已从20亿缩水至6亿,2025年全年仅7场直播的频率,像是给直播生涯踩下刹车;
平台的"去头部化"策略在数据中显露无疑。
当流量分发机制更倾向于中小主播,当品牌方开始自建直播间分流,曾经被捧上神坛的头部们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算法里需要被平衡的"冗余"。
集体出海,头部主播按捺不住了
国内市场的天花板隐约可见时,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正在生长新的可能性。
2025年的TikTok直播间里,"红绿灯的黄"带着标志性的魔性舞蹈登陆越南市场,20天狂揽28万粉丝,单场直播10万美元的打赏金额,让三只羊的海外团队看到了熟悉的流量密码。
这位小杨哥的大徒弟,在抖音因夸张表演引发争议,却在东南亚年轻用户中收获拥趸,她尚未开启带货,直播间的礼物特效已足够耀眼——这像极了早年国内直播电商的野蛮生长时期。
三只羊的出海布局早有预谋。2023年小杨哥那句"要赚外国人的钱"并非戏言,如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办公区里,20多位本土主播正在复制"疯狂小杨哥"的娱乐化直播模式。
他们在吉隆坡的直播间里调试灯光,在曼谷的仓库里分拣样品,用"切片授权"的成熟玩法快速占领市场。
李佳琦团队的出海路径则带着鲜明的政策印记。作为"新西兰推广大使",他在进博会的跨国直播间里与外国官员谈笑风生,美ONE公司的国际发展部早已在印尼落地生根。
MTYN团队签约的5位本土达人,正试图将国内成熟的美妆直播模式移植到雅加达,但9.5万美元的月均销售额和第86位的机构排名,暴露了水土不服的困境。
外国观众貌似对"买一送一"的套路反应平淡,团队或许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成功都能简单复制。
更多玩家正在加入这场出海竞赛。
交个朋友放弃了国内IP的光环,在曼谷培训本土主播,单场100万美元的GMV和5%-8%的转化率,证明陌生的面孔或许更能撬动市场;
辛选的海外仓在洛杉矶悄然运营,遥望科技的跨境直播在TikTok春促中斩获153%的GMV增长;
东方甄选的农产品开始出现在新加坡的直播间里...
这些曾经在国内厮杀的对手,如今在湄公河与湄南河流域寻找新的战场,带着各自的看家本领,试图在陌生的市场里复刻传奇。
外国人的钱没有那么好挣
但东南亚的阳光底下,藏着国内从业者未曾见过的暗雷。
三只羊在马来西亚直播时,随手拿起的零食包装就触犯了当地宗教禁忌;国内无伤大雅的细节,在这儿成了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东南亚用户对直播内容的敏感度远超预期,欧美观众反倒只把直播当娱乐,购物点击量始终上不去。
除了文化上的暗雷,政策的不确定性更让人揪心。
2023年印尼突然禁止社交媒体销售,一堆货品堵在雅加达港口;
去年美国讨论剥离TikTok时,许多跨境团队还在焦虑调备货。
跨境卖家在tiktok、temu上的营收情况
此外,中东要求男女主播分时段播,欧洲对广告标识卡得极严,就连退换货政策都各国不同,国内习以为常的话术,在海外可能一句口误就让前期投入打水漂。
政策之外,供应链的韧性更决定着出海能走多远。
泰国海运要 28 天,空运成本吞掉 30% 利润,国内 “48 小时发货” 的承诺在东南亚成了奢望。
美ONE在印尼卖小家电,就因物流延迟收到成片差评;但三只羊在越南选了本土供应商,虽压缩了利润,却能做到 “今日下单明日达”,这种妥协反倒成了生存智慧。
最后,还有来自本土竞争者的压力。
国内团队带着成熟模式闯入时,东南亚的 MCN 早已摸透本地用户:知道啥时候用方言直播效果好,清楚哪些折扣能真正刺激消费,甚至会借宗教节日设计营销节点。
国内 “低价冲量” 的打法在这儿频频碰壁,印尼反 “掠夺性定价” 政策,直接让 9.9 元引流成了禁区。
总结
把这些难题串起来看,2025 年回望头部主播出海,更像一场未完成的远征。
赚外国人的钱,需要更多智慧和耐心,这场始于流量焦虑的出海潮,终究考验的是中国电商生态的全球适应力。
来源:4A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