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下的残酷现实:怎么看同一时期中美资本的不同选择和做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18:28 2

摘要:2025年,在中国和美国各自国内的经济环境,同时上演了一幕反差极为明显,对比强烈的资本逐鹿游戏。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在中国和美国各自国内的经济环境,同时上演了一幕反差极为明显,对比强烈的资本逐鹿游戏。

事情一点都不复杂:美国在卷科技的时候,中国这边在卷外卖大战。

客观,理性的来说,这一轮对比,中国这边可谓是输的一败涂地:不仅输掉了资本的体面(面子),也输掉了全球资本环境中的竞争生态位(里子)。

里面面子都输了,国家也出手,一地鸡毛以后,国内资本的“没出息”,算是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丢干净了国家和社会的期待。

资本竞争这事儿吧,其实和人类体育竞技是一个逻辑,输一次,甚至是输几次,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看到差距和短板所在,以后有没有追赶超越的机会和可能。

2025年中美资本这一出反差对比,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本质,还真的挺值得拿出来和大家好好唠唠的。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2025年,在中美两国出现的不同资本竞争动向的详细梳理,结合当下中美之间国家级别的几个竞争和博弈现实,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此次中国国内资本“惨败”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关键本质,并对后续国内资本在竞争维度可能出现的改变和调整,以及国家层面的态度和思路,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2025年的美国科技资本领域,在AI增速狂飙下抢人大战,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动向,着实很有看头:

首先,是英伟达的市值突破了4万亿,要知道,4万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将近29万亿,换算成公司那是22个阿里巴巴、57个美团、93个京东。

英伟达用一块芯片就撑出一个利润王国,H100的成本也就3千多,但售价却在3万美元,毛利率竟然高达900%。

在AI领域,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而至,而这场“战争”正是“抢人大赛”。

2025年6月,全球AI圈掀起了一场“天价挖角战”。

Meta公司——对,就是那个搞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的公司,直接出手,开了每年1亿美元的薪资,外加一堆股权期权和签约奖金,目标直指OpenAI的顶尖研究员。结果呢?短短一周,4名中国AI大牛就被挖走了。

这4个人分别是赵晟佳、余家辉、毕树超和任泓宇,都是在AI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这消息一出,整个科技圈都震了,全球媒体也开始热议这件事儿。

2025年7月,Meta对ScaleAI的大手笔投资引发全球AI圈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收购,更是一种对技术人才的定向“战略收编”。

通过注资143亿美元换取与创始人亚历山大·王的深度绑定,Meta不仅获得了对前沿AI能力的快速整合渠道。

更成功拉拢到一位在多模态AI、数据引导训练体系方面拥有系统话语权的技术领导者。

美国科技巨头的AI故事,本质上是技术产品化:将强大的AI能力打包成服务或工具,直接向企业或开发者收费,这是一种高研发、高壁垒、高毛利的商业模式。

过去一年,仅“AI”一个概念,就为美国七大科技巨头带来了超过数万亿美元的市值增长。

总的来说,AI方向明确以后,美国的科技公司都加入了卷技术,抢人才,大把烧钱争优势的一个状态。

如果说美国科技圈在开辟新航线,那么中国互联网则更像是在一条已经拥挤不堪的航道里,拼命优化航行效率。

“卷外卖”正是这场内卷的缩影。这片战场的核心玩家:美团和阿里旗下的饿了么,早已将本地生活服务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渗透到极致。

这一轮国内从3月份打到7月份,持续半年的外卖大战,和美国那边比,是比较惭愧的,大洋彼岸的那边为了AGI烧钱买卡买人搞军备竞赛,咱们这边大厂轮番开展几百亿的补贴大战,一眼差距的惭愧,一瞬间恍惚回到了十年前的百团大战。

这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大战,也是2025年最让人困惑的价格战。

6月以来,淘宝闪购也携五百亿补贴入局,加上饿了么推出的“饿补超百亿”,以及京东外卖两次“百亿补贴”计划,仅阿里、京东两家平台补贴总规模就高达800亿元。

美团为了自保,不得不被迫应战,连续两个周末订单过亿,外卖大战最终全线白热化。

图片来源:见图

一边是40亿抢AI人才,另一边是1600亿抢外卖市场。

两件事放在一起太过抽象,一个是把未来科技感拉满,一个是高端的商战卷生卷死。

你以为他们都叫“科技企业”,但拆开来看,早不是一个物种。

这事搞得,国家都急了:

图片来源:见图

国民经略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外卖大战爆发之初,被赋予做大外卖市场、抢滩即时零售、争夺高频流量入口、刺激消费等多重意义。

其实直白一点,那就是国内平台资本,没有创新的意愿,只有资本跑马圈地的冲动。

美国的资本追求星辰大海,探索未来,中国的资本还是萌芽状态的跑马圈地……

对于国内资本而言,难道以为在社会主义主体的国家和经济体里面,还能复刻资本主义国家初级阶段的资本垄断?

肤浅,短视的形容,不过分吧?

从外卖到电商,从网约车到社区团购,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故事,本质上是流量效率化

将庞大的用户流量,通过极致的运营效率,在衣食住行等各个场景中反复变现。这是一种高运营、高竞争、低毛利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中美各自的国内资本,这样的现象,不是第一次,而是过去很长时间都存在的常态了。

2024年的5月,是全球「AI信息大爆炸」月份。透过众多信息会发现——

美国那边在卷技术

OpenAI发布了迄今最像「人」的AI大模型GPT-4o;

谷歌全线更新了Gemini,秀出了超强AI语音助手Astra,还有对标OpenAI家GPT-4o、Sora的NotebookLM、Veo等产品;

苹果推出了首颗AI芯片M4;

微软发布了AI PC,更新了Copilot……

整体上,主打一个你追我赶、能力PK。

中国这边在卷价格

5月11日,智谱AI把个人版GLM-3Turbo模型产品的调用价格从5元/百万tokens降至1元/百万tokens;

5月21日,阿里云宣布将通义千问旗下9款核心模型悉数降价,其中通义千问GPT-4级核心模型Qwen-Long的API输入价格锐降至0.0005元/千Tokens,降幅高达97%;

同日,百度也宣布,文心大模型两大主力模型ERNIE Speed、ERNIE Lite免费;

5月22日,科大讯飞宣布,讯飞星火Lite API永久免费开放,讯飞星火Pro/Max API低至0.21元/万tokens。

同日,腾讯云也宣布,主力模型之一混元-lite模型即日起全面免费。

看上去,「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成了价格战下的国产大模型竞争局面的写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国际竞争层面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几乎所有国际科技企业都在逐鹿AI,美国仅四大巨头投资就高达3200亿美元。

图片来源:见图

2025年,火热的北美AI竞争和火热的中国外卖大战,只不过是相似的剧情,再一次上演而已。

资本的逻辑,完全不一样,美国是在赌技术,中国是在抢红利。

同样是风险投资,美国资本投的是未来10年;中国资本投的是季度财报。

一个向全球卖技术,一个在本地卷人效。

美国公司做的是产品飞轮,技术不断迭代,中国企业玩的是成本螺旋,卷死同行一家独大。

那么,屏幕前的各位,大家认为从资本决策和行动的逻辑区别出发,这个维度,谁更有可能是未来?或者说,谁的未来更有想象力?

结合当下中美的博弈和竞争背景来看,有些东西,是值得国家给予重视和思考了:

为什么中国的民间资本,市场资本,科技资本,以及头部资本,不愿意为不确定性买单,不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下注,不愿意为对的方向,更有想象力的空间投入?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么继续下去,在关键技术领域,以及未来更有价值想象力空间的科技维度,难道喊几句“遥遥领先”,就能改变现实的?

国内资本内卷,还能喊喊口号,忽悠忽悠老百姓,但是从国家角度,在本质层面,可是马虎不得的。

中国是最强大的效率社会,但效率再高,也需要创新为源头供血。

一年烧掉1000亿外卖补贴,换来的是骑手更累、用户习惯更差、平台更加焦虑。企业做了这么多科技化运营,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通用性技术。

中国社会不缺聪明人,不缺工程师,也不缺市场需求,缺的是能长期做技术突破的机制和土壤。

所以现在再去理解为什么国家一直都在在强调反内卷、反内耗,是不是更有深意了?

当然,这样的现象和问题,短期内想要得到解决,并不现实,但是从越来越多的中美资本反差对比上,也该引起国家的重视和出手了。

这一次的对比,实际上是把国内很多名头很大,知名度很高的所谓科技公司,遮羞布给撕下来了。

以前说美国人善于从0到1,中国可以把1变成100,但现在来看,不过是在熟人的社会里卷生卷死,平台资本可以把低价、补贴、营销包装成科技,但世界不缺外卖公司,缺的是不断突破的英伟达。

这种反差,连一些资本玩家都看不下去要发声了:

图片来演:网络

早在几年前,国家层面就要求“平台企业要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

价格战没有赢家,创新才有未来。互联网企业有创新基因,最应打开眼界,追求更高远目标。

作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平台企业不能总在存量市场厮杀,为每单利润不到1元的外卖争得你死我活,理应在出海竞争中闯出更大天地,在人工智能竞争中创造更大未来。

显然,国家是看到问题的关键,从2025年也是持续出手和进行引导。

但是吧,有些东西,还真的不是说急就能急出结果的。

中国社会不缺聪明人,不缺工程师,也不缺市场需求,缺的是能长期做技术突破的机制和土壤。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有些东西,该注意和重视了。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是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而打破历史的循环和重复,需要的,是在关键维度的魄力和智慧。

在这个事情上,相信国家,是不会辜负所有爱国民众的期待和信任的。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