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愈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后人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说,他凭一己之力,扭转了自东汉以来文风绮靡浮华的状况,倡导了一种朴实、有力的古文。韩愈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要为阐明儒家的道统服务。他的文字,如其人,刚正不阿,充满了力量。
韩愈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后人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说,他凭一己之力,扭转了自东汉以来文风绮靡浮华的状况,倡导了一种朴实、有力的古文。韩愈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要为阐明儒家的道统服务。他的文字,如其人,刚正不阿,充满了力量。
韩愈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时,唐朝已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他三岁就成了孤儿,由兄嫂抚养成人,早年的艰辛磨砺了他坚毅的品格。他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屡遭贬谪。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都心系国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澄清吏治,重振国风。《马说》这篇短文,看似在说马,实际上说的全是人。文章中的愤懑不平,既是为那些被埋没的“千里马”而鸣,也是作者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真实写照。
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一个核心矛盾:“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点出了人才问题的关键所在。真正的人才,就像能够日行千里的骏马一样,其实并不少见。他们散落在民间的各个角落,拥有杰出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
然而,能够发现、赏识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伯乐”,却非常稀少。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悲的结局:即使有名贵的千里马,也只能在平庸的马夫手中受到屈辱,最终和普通的马一起老死在马厩里,它那日行千里的天赋,至死都无人知晓。
韩愈接着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境遇。千里马的饭量很大,“一食或尽粟一石”。可是喂养它的人,却不了解它的潜能,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马来看待。结果,千里马吃不饱,没有力气,它内在的才华和美好的品质就无法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它甚至连普通马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指望它展现出千里之能呢?这个比喻是如此的精准和沉痛。一个满腹经纶、志在四方的人才,如果得不到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必要的支持,他的能力就会被压抑,他的光芒就会被掩盖。食不果腹,力有不逮,再雄健的鹰也无法振翅高飞。
更可悲的是,当权者不仅不能识别人才,反而用错误的方式去对待他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懂得驾驭的技巧;喂养它,却不能提供足够的食料让它发挥全部的才能;当它发出嘶鸣,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又完全不能理解它的心意。
最后,这个手持马鞭的庸人,还要反过来慨叹说:“天下根本就没有千里马!”这真是何等的颠倒黑白!韩愈在此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是真的没有人才吗?不,是他们真的不识别人才啊!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伯乐”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经典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大学》里讲“格物致知”,意思是说,要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真知。这种精神,正是成为伯乐的前提。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洞察本质的能力,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易经》中充满了对“象”的解读,它教导人们要“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好的伯乐,就要懂得“观人”。他需要像观察天象一样,去细致地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品德心性,从而判断其内在的潜力。千里马的潜力,并非写在脸上的标签。它可能隐藏在不善言辞的性格背后,也可能暂时被困顿的处境所掩盖。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苟且,而伯乐却能透过尘埃,看到千里马那颗渴望奔驰的心。
在中国历史上,从不缺少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动人故事。其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以说是对《马说》最好的诠释。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伯乐”应该具备的品质:求贤若渴的诚意、尊重人才的姿态和用人不疑的魄力。
当时的刘备,虽然有匡扶汉室的远大志向,但屡遭挫败,势单力薄,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就像一个急需千里马的骑手,在四处寻觅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栋梁之才。当他听闻南阳卧龙岗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奇才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架子。他亲自前往,而且一去再去。
第一次去,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二次去,冒着风雪,依然扑空。随行的关羽和张飞都觉得受到了怠慢,心生不满。但刘备却始终保持着谦恭和耐心。他知道,真正的人才往往有自己的风骨,需要用最大的诚意去打动。
第三次前往,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没有去打扰,而是在台阶下静静地等候。这个“静候”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当诸葛亮睡醒后,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最终答应出山辅佐。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未来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从此,刘备因为得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的辅佐,才真正开始具备了与曹操、孙权逐鹿中原的实力。
刘备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回答了“如何对待千里马”这个问题。他没有“策之不以其道”,而是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他没有“食之不能尽其材”,而是倾尽所有,为诸葛亮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更没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是对诸葛亮的计策言听计从。刘备的成功,正是伯乐与千里马相互成就的典范。
《马说》将主要的笔墨放在了对伯乐的呼唤和对庸者的批判上,但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双方的努力。千里马自身,也并非完全被动。即使暂时遇不到伯乐,它也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自怨自艾,最终“骈死于槽枥之间”。《易经》中的“潜龙在渊”,就为那些暂时被埋没的人才指明了方向。
“潜龙在渊”的意思是,君子在时机未到之时,应当像龙一样潜伏在深渊之中,积蓄力量,砥砺德行,等待时机的到来。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千里马虽然被困于马厩,吃不饱,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放弃对奔驰的渴望。它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锤炼自己的筋骨;可以在无人赏识的寂寞中,磨砺自己的心性。
才华和能力,如同宝剑的锋刃,需要时常打磨,才不会生锈。如果因为没有伯乐,就放任自己变得和常马一样,那么即便有一天伯乐真的出现了,恐怕也难以再辨认出它昔日的风采。
商朝的伊尹,在遇到商汤之前,他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虽然身份低微,但他勤于学习,洞察时局,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知识。再比如周朝的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看似悠闲,实则是在等待能够赏识自己的明主。他等到了周文王,最终辅佐武王伐纣,成就了一番伟业。这些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和斗志。
因此,对于“千里马”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地“鸣”,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让潜在的伯乐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更要在“鸣”而不得之时,沉下心来,做好“潜龙”的本分。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千里之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机遇来临时,才能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马说》这篇奇文,为每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千里马”提供了启示。在等待伯乐的日子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从“千里马”退化为“常马”。真正的智者,懂得“潜龙在渊”的道理,将逆境视为修炼场。他们磨砺自己的品格,增长自己的才干,时刻为将来的奔驰做好准备。这种积极的自我完善,本身就是一种“致用”的状态,是让自己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