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标奔驰时,都在对标什么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1 18:08 1

摘要:前不久,我们参加了奔驰标准科技日,在一个个剖开的座椅,各种“较真”的细节中,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豪华车的护城河,从不在参数和PPT里。

看上去≠开起来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在中国豪华车体系里,奔驰几乎成绿叶了。

在不少新车的发布会中,奔驰常被拉出来各种被对比,然后通过各类的参数和测试,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在XX方面,奔驰比不上自己

且不说测试的方法是否官方,单就从某一项数据来对比,就暴露出来对比的鸡贼。

而且从经验性的策略导向来看,当其越对标什么,反而恰恰越能证明,这个产品的标杆性。

就像有句话这么说的,这款车对标谁,你就买谁,准没错。

前不久,我们参加了奔驰标准科技日,在一个个剖开的座椅,各种“较真”的细节中,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豪华车的护城河,从不在参数和PPT里

01

什么才是好的地盘?

“开宝马,坐奔驰。”

这句话相信你肯定听过,在当下“山海经造词”频出的新造车时代,普通人关于舒适的理解,开始被一大堆数据和参数定义

其实舒适,从来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玄学,当你去体会“坐大奔”的感觉,你仍然会觉得,奔驰还是那个奔驰,绝不是所谓的品牌溢价这么简单。

比如好开、好坐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标准,这背后有着复杂且缜密的工程技术。

用奔驰的话讲,底盘不仅是科学,更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门平衡各个维度与感知的艺术,底盘系统内部涉及轮胎、悬挂、减振、衬套等部件的联动,外部需要照顾各种路况。

这些因素牵一发动全身,奔驰则把底盘性能拆解为1000+零部件指标,最终量化为130余项客观KPI。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40个传感器进行测量,覆盖多达100多个方向,这些数据经过后处理,最终以一套复杂的逻辑汇总为覆盖5大维度:驾乘舒适性、安全感、掌控感、运动性、精准性。

奔驰底盘研发步骤从CAD设计开始,经历数字孪生模拟、数字原型测试、原型车测试、数字孪生,最终完成量产车,两冬两夏、全球500万公里、含中国110万公里的耐久验证。

每一辆新车都要在这6个步骤,5个维度中里达到均衡,才有资格进入量产,就在这样复杂且长时间的测试下,向外界呈现一种奔驰“很笨”的感觉。

但这也恰恰是奔驰对待造车这件事上的价值,好的底盘不是单一配置的堆叠。而且奔驰的长轴车型,也不是简单的将轴距加长,同一车型序列,长轴会和标轴同步验证,确保实车底盘可靠。

客观参数之外,因为每个人的需求迥异,奔驰“令人发指”地还有套主观标准——纯人试出来的调教。

在奔驰看来,看起来好的底盘,未必开起来好。客观评价只是对于底盘单一性能的“单点评价”,而主观评价则是对底盘整体的全局判定,底盘好不好,开了才知道。

奔驰有一只极为强大的主观测试团队,不依赖客观测试设备,完全靠人的感知对底盘进行判断,也被称为“金屁股”(Popometer)。

他们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车里面坐着,但对车辆的研发至关重要。比如在一次测试中,一位中国研发技术中心的测试专家仅试驾了5分钟,就察觉到了车辆存在车轮动平衡的问题,甚至精确到了不平衡的车轮,而后续的检查也证实了他的判断。

这也让奔驰才有底气说出“自己的钢悬胜似空悬”,独有的“敏捷操控系统”,可以从上亿种阻尼组合中筛选出最有奔驰味儿的组合。

正因为不同用户对“好底盘”有不同的定义,这就要求以精细化的悬挂风格调校与配置来满足不同出行需求,适配客户不同的驾驶习惯,能在绝大多数真实出行场景下和在长久使用中真切满足用户的需求。

从而衍生出了基于不同车型定位及相对应客户的常用场景,精细定义悬挂风格,为用户带来包括舒适型悬挂、运动型悬挂、越野型悬挂等超过10种风格的悬挂配置。

02

一个造1460天的座椅

对于如何调教出“奔驰”的标准,底盘的研发只是其一,座椅则是托举底盘质感和用户的关键链接。

车企打造一张座椅你认为需要多少天?

奔驰的答案是1460天

很难想象一张汽车座椅,需要花费这么长的周期,如今新能源车型像“下饺子“一样,从研发到诞生平均两年的节奏下,在奔驰这里,座椅开发周期还没过半。

在这次奔驰科技日上,最直观的一个环节,就是工程师让我们拿起手术刀,直接把一张座椅剖开,露出里面的结构后,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层的作用和细节。

当然,如果你是某车企研发人员,买来一辆奔驰车,可以用放大镜去模仿、照搬。

这样一来,你短时间可以学到奔驰一半的功力,但如果想学好另一半,必须要一步步打磨出来的。

按照奔驰的标准,座椅是一项集成了超过6000多项标准控制,比沙发复杂得多的系统工程。以这套被“开膛破肚”的E级车座椅为例,其拥有超过1000个精密零件、使用400多套工装覆盖材料、功能、舒适与安全等2,000+项专项测试及仿真,以及包括不同缝线、颜色和功能等3,000+种配置组合。

这几个细节就可以体现出来,像E级车型,座椅加热的覆盖范围达0.84平方米,除了靠背和座垫之外,还覆盖了侧翼以及头部软枕。S级甚至在中控扶手、车门扶手等处也提供加热功能,驾驶员位的加热丝长度甚至长达39米。

坐久了你也不会感觉到灼热,因为工程师通过热测绘技术消除了“热点”,均匀控温。使用过程中,系统会监测并控制能量的输出大小,让座椅表面始终维持在最佳的体感温度动态控温。

这还只是单个版本车型的流程,真正好的座椅,拒绝通用,奔驰会根据不同车型,开发专属的骨架平台,不仅确保每个座椅与车型空间、功能需求的完美匹配,在整个奔驰家族中,这样不同的座椅类型有上千种。

与高标准座椅骨架相辅相成的,是奔驰对座椅的安全标准,奔驰针对座椅要进行超200项座椅安全测试、超100项关键零部件额外测试。为此,奔驰准备了超过120款实验用假人,覆盖不同性别、身高和体型。

这120位的“假人天团”有着21种类型,其中包括95%男性、50%男性和5%女性3种规格的座椅测试专用假人,覆盖从148厘米到188厘米,从56公斤到108公斤的不同体形,来模拟不同体型乘客下的碰撞结果。

除此之外,在耐久性的标准上,奔驰的座椅,会进行总计约40,000次“上下车”测试,其中包含24,000次机械模拟测试以及15,000次的真人测试,若按每天6趟上下车计算,这样的测试标准相当于连续使用座椅使用超18年

奔驰的中国故事始于2005,今年已经迎来了奔驰在华生产的20年,拥有139年造车历史的奔驰,一直将国内视为本土外最重要的市场。

如今,北京奔驰已成为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大、最先进的制造基地之一。而中国研发技术中心也已发展为梅赛德斯-奔驰德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

汽车行业中,大家的共识是,造车是长期主义,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如果谁最有资格说这句话,大概就是奔驰了。

同样的,奔驰也在与时俱进,去年,奔驰宣布豪掷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展开史上最强大的产品和科技攻势。

科技也好,豪华也罢,定义一个“好车”的逻辑终归不变,这一点,奔驰一直在用行动证明。

来源:超电实验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