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窑火淬炼的怀仁市,每一秒都有100件日用瓷从生产线上鱼贯而下,全年35亿只瓷器跨越山河,走向全球餐桌;几十公里外的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年产500台(套)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于今年6月中旬全面投产。公司生产制造部总监王同
千年窑火淬炼的怀仁市,每一秒都有100件日用瓷从生产线上鱼贯而下,全年35亿只瓷器跨越山河,走向全球餐桌;几十公里外的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年产500台(套)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于今年6月中旬全面投产。公司生产制造部总监王同俊指着刚刚下线的产品:“看,这就是填补北方空白的‘朔州动力’!从图纸到量产,朔州氢能核心动力装备实现了‘零’的突破。”……从传统煤城到多业并举,朔州,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历经30余载“茧中纪年”,正以“破茧者”的勇气,羽化成蝶:2025年上半年,煤炭工业占比降至79.75%,自“十四五”以来首次跌破80%大关,标志着这座传统能源城市在转型深水区,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撬动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向新而行:锚定转型坐标系“79.75%,这个看似微小的百分比跨越,凝结着朔州产业肌理重塑的艰辛历程。”市发改委主任刘红宇说:“上半年,全市非煤产业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2.9%跃升至20.3%,提升幅度达7.4个百分点,产业转型迈出历史性步伐。”
刘红宇所讲的“肌理重塑”,实际上也是多年来朔州市领导层形成的广泛共识:稳住基本盘、培育新动能、构建新体系。
这十五个字概括的,就是朔州经济的转型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山西,开口必讲、念念不忘的就是转型发展!”朔州市委主要领导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强调,并深入解读今年七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关于经济转型的最新要求:“重点是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具体讲就是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选择若干产业作为切入点、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当前和未来转型的头号任务!”
朔州的蓝图早已铺开,年初定下的“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改革‘两大任务’,突出一手抓稳住经济基本盘、一手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个抓手’,构建新型综合能源体系、多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两个体系’”的总体思路,同党中央的部署高度契合,也是“国之大者”在朔州的生动实践。
精准布局:多元矩阵强动能转型不是独角戏,而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全域协奏曲。不久前,记者在朔城区野狐涧村果蔬种植基地看到,智能化灌溉系统精准滴落水珠,沉甸甸的果实密密匝匝地挂满枝桠。该村党支部书记闫晋强介绍,全年超过2500万公斤的优质蔬果源源不断从这里流入城市。
记者连日采访梳理发现,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朔州市所辖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主动作为、精准定位、联动攻坚,竞相发力,构筑起特色鲜明的转型矩阵:
——朔城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平鲁区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力打造新型绿色能源示范区和加快建设“一区两城”的道路上,跑出了“平鲁速度”,也跑出了“平鲁风度”。
——怀仁市擦亮高端陶瓷名片,传统产业在技术革新中重焕生机,蕴宏科技跻身省级产业链链上企业,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山阴县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新业态,提升古城乳品、富硒小米、雁门香传统美食、塞外火山土系列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销量额,增加农民收入。
——应县充分发挥农业、木塔、生态三大优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右玉县因地制宜盘活“林”资源,创新打造“治沙+特色种植”“治沙+绿色养殖”“治沙+文旅康养”等“绿富双赢”模式,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绿色蝶变:多维重塑新优势在右玉县治理过后的沙丘上,记者放眼望去,曾经单调的黄,变为层叠的绿,点缀其间的光伏板、养殖场交相辉映。与我们交谈的村民张全,一边喂着羊,一边笑着说:“沙窝窝也能‘吐金子’了!”这质朴的感慨,恰是这片土地蜕变的生动诠释——其早已超越了生态治理的单一维度,延伸至农业升级、消费提振、产业革新等全方位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绿色田野,品牌赋能。全市413.18万亩粮田铺展希望画卷,7.05万亩高标准农田筑牢根基;应县、平鲁15万亩玉米、油菜单产提升项目稳步推进;“怀仁羔羊肉”品牌价值闪耀,成功入选“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跻身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全市肉蛋奶产量上半年稳中有升,肉、蛋类同比分别增长0.5%、4.9%,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文旅融合,路径清晰。非遗演艺进景区、民俗文化深度融入,6家重点监测景区客流激增40.04%,收入增长51.91%。“文化变现”路径愈发清晰。
——电商“出圈”,消费焕新。“名品出晋”行动硕果累累,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暴涨102.5%,达8428.9万元,朔州特产借“云”走向全国;大宗消费政策点燃市场热情,6157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撬动9227万元补贴,家电、家装等“焕新”订单超9.6万单,带动销售3.61亿元。
——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晋创谷·朔州”实体化运营加速,集聚41家企业、15支科创团队,发明专利授权11项,吸引硕士以上人才85名;低碳硅芯产业突飞猛进,投资91亿元的“三一”硅能10GW光伏项目一期点亮生产线,二期加紧安装,总投资1.35亿美元的长庚金晶半导体级高纯硅材料项目落地推进;能源结构深度优化,新能源装机达1097万千瓦,占比提升至48%;20座智能化煤矿建成,先进产能占比达97%;19个转型项目集中建成投产,从金琛新材料生产线到“三一”硅能10GW光伏项目一期工程,产业“新树”加速成林,非煤占比跃升的曲线愈发陡峭。
久久为功:韧行致远惠民生跳出“煤好不愿转、煤差转不动”的怪圈!这份定力,源于决策者对转型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印刻在扎实的行动里。
朔州大地上,发展的指针始终牢牢指着民心所向。干部案头最厚重的文件是“民情日记”,会议上最响亮的声音是“百姓盼什么”。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到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政治型、担当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五型”机关建设的全过程,根本目的就在于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S5901高速迎宾收费站建设现场,滚烫的沥青冒着热气,压路机轰鸣着来回夯实。“交通网打通转型血脉!”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雷占彪表示。招聘会上人头攒动,重点群体的“饭碗”被稳稳托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显示,城镇新增就业11200人,超全年任务进度6个百分点。新建的校舍里,书声琅琅;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叩响家门……抬眼,“朔州蓝”的天数越来越多,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全省第二。
创新引擎全速启动。审批窗口前,办理业务的市城发集团工作人员小杨惊喜地发现材料少了近一半,“原本以为要‘跑断腿’的手续,竟然几天就办妥了。”“五项工作法”使审批时限压缩71.4%,建设项目联合验收从“半年等”变“半月通”。
这些不是抽象的报表数字,是党员干部用日夜兼程的“辛苦指数”,一笔一画将百姓的“心愿清单”兑换成触手可及的“幸福答卷”。
夏风拂过拔节生长的玉米田,沙沙作响;“三一”硅能的光伏板在阳光下,蓝色波光汇聚能量;朔州老城啤酒音乐节的旋律,点燃不眠的夜空——朔州转型发展的宏大叙事,正化作无数生动注脚。79.75%不仅是一个数据的拐点,更是朔州这座资源型城市破除“两个过度依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折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朔州以矩阵之力落子转型大棋,以“积小胜为大胜”的坚韧执着,在晋北大地奋力书写资源型城市凤凰涅槃的壮丽篇章。
来源:朔州共青团